据12月16日《南方日报》报道,近日,上海广播电视台一位主持人抨击春节晚会主题、形式雷同,花了很多钱群众却没得到高享受的晚会怪象,并拉出账单:一台晚会最低成本1000万元。一个春节,光“上星”晚会就有40多台,成本5亿元!如今40万元可办一所希望小学,5亿元可建1250所;如果3000元可资助一名贫困学生,5亿元可以资助16.7万名学生。
此番言论一出,立即引来网络一片热议。而南方日报联合腾讯新闻就“取消春晚办学校”的话题推出的网络投票数据显示,持“绝对支持,晚会毫无意义”态度的网友比例达到74.12%,认为“晚会要办,学校也要建”的为20.49%,反对“取消晚会”的则仅有0.8%。在另一家国内知名网站推出的同题投票中,认为“停办一年可以资助这么多孩子,值得”的网友也占压倒多数。但也有部分观点认为,春节晚会已经举行了许多年,变成了一种民俗现象,取消不妥。
不排除这样的调查有一定的随机性,也不排除有相当一部分接受调查的网友将“春节期间的晚会”,片面地理解为“央视春晚”。然而,这样的调查一时间竟也被众多媒体热炒为“七成网友赞成停办春晚”,究竟是观众一时的情绪化表达,还是蓄积已久的民意爆发?
之前,“取消春晚”的呼声不止一次出现,原因各有不同,或因迷失方向、走向低俗;或因味同嚼蜡、众口难调。在各家卫视齐争艳、春晚已非央视一家独大之后,又有人来算经济账,扣上“劳民伤财”的帽子……春晚似乎走入了怪圈,变得费力不讨好、里外不是人。
可事实上,近年来,从节目形态到演员阵容,从主题创作到幕后排练,无论央视还是地方卫视都开始绞尽脑汁、竭尽全力,力求动员各方力量改革创新,把“春晚”留住。
央视方面,春晚节目演员由一成不变的老面孔,转向吸纳更多民间、地方的新秀演员,整体定位也从传统化、模式化逐渐向时尚化、年轻化转变。从《我要上春晚》节目招徕民间杰出艺人的“开门办春晚”,到将地方12档选秀节目的36位选手请到央视《直通春晚》一决高下的“拆门办春晚”,可见春晚理念的进步。
从这个意义上讲,央视春晚在承担多年饱受诟病、遭遇瓶颈等压力后,如今它对观众意见和建议的渴求与尊重、倾听与采纳,欢迎并接纳草根参与等一系列措施与努力,不但在综艺节目圈内前所未有,同期的晚会行列中更是鲜有能及。
放眼地方,多家卫视早已将春节晚会办得生龙活虎,好评如潮。没有了央视春晚的中规中矩,卫视春晚用“原生态”和“毛边感”争取观众,节目内容和形式上多元化的空间,让不少观众感叹原来春晚也可以如此精彩。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卫视春晚进一步扩大影响、形成品牌或成未来之势。同时,一些卫视春晚中大尺度的调侃、略显聒噪甚至同质化低俗化的倾向、连年斥巨资烧钱的运作轨迹,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节目红火背后难逃的尴尬。
春晚,想说爱你不容易。雷同也好,烧钱也罢,爱恨交织之下,相信“取消春晚”更多的只是观众的气话。悉心盘点,文化圈场上,花大价钱的又岂只是春晚?比之数十亿国人关心瞩目的春节晚会,那些斥巨资搬上荧屏的影视剧作、商业大片,恐怕还是小众了一些。而一台精彩的春节晚会在节日里带来的或温暖、或感动、或诙谐、或幸福的现实效应,恐将难以估价。
当春晚成为一种仪式、近乎衍化为一种民俗时,这春晚大抵还是得看下去。只是春晚在成长,观众也在成熟。在观众“恨铁不成钢”的怨念中,在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怀里,磨合是一个必经过程。韩韫超 原题:从“争议春晚”看春晚的成长与观众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