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人民网评:重阳节里思尽孝,您家的老人幸福吗?
时间:2012-10-23 09:59:57  来源:人民网   作者:李妍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的时候,人们登高远望,总难免发出如斯慨叹。原因无他。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纵使“天若有情天亦老”,却总是难以阻挡人生“几度夕阳红”。或正因为此,九九重阳,既以谐音上的“久久”意喻时光长久,也是以此寄望老人们能够在时光长廊中,活得更健康、长寿与幸福。

    若健康、长寿皆可用刚性的身体指标与时间长短去度量,那么,一位老人在情感上幸福与否,又该如何测知呢?问问身边的老人,那些真正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的,无非是物质上拥有无忧的给养,精神上能够得享安心的慰藉。说白了,只要儿女有孝,能够给予长辈物质扶助与精神安慰,老人多半就会觉得幸福。

中国有悠久的孝传统,作为一种家庭伦理观念,它既是家庭成员关系的重要粘合剂,更是老人情感上心之安处的寄托。古代宗法社会,孝是维系家庭伦理的基本法则,它不仅包括对在世长辈的敬、养、情感交流与陪伴护理,也包括对已故长辈的安葬、祭祀与怀念。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人与人之间的地理距离不断拉大,情感距离也往往成为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情境下,不说孝道完全沉沦了,至少年轻人对老年人表达孝心的那份情感,正在逐渐被淡化与撕裂。有报道说,各自分散的一大家子少有相聚,好不容易子女儿孙凑齐了相约去爷爷家吃饭,孩子们却只顾在饭桌上玩手机,惹得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的老人,最后只能怒而摔盘离席。

这是都市情感被科技绑架的一种侧证,更是当下中国孝文化缺乏的一面镜子。否则,“常回家看看”这种最基本的孝道伦理不会入法;“新24孝”标准中,“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这类寻常生活的家居之事,也不会贸然登上行动标准的大雅之堂。

南怀瑾就曾说过:“现在的人不懂孝,以为只要能够养活父母,有饭给他们吃,就是孝。殊不知,孝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与奉献,是一种回报的爱。”回到重阳节上来,央视《新闻联播》近日连续开播的“我的父亲母亲”、“发放帮助走失老人回家的黄手环”等迎接重阳、关爱老年人的节目,之所以被人们褒扬成向民生与民意的转身,其实就是因为,类似于“文氏四兄弟寻母”之类的故事,让人们重新找回了失落已久的百善之首的孝道。

对老人来说,尽孝其实很简单,陪他们吃一顿饭,打一个电话,就像歌里面唱的,“常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只需要生活上一点一滴的爱与付出,家庭成员间的情感,就能被润物细无声地滋养。无论是重阳节还是寻常日子,别让老人“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其实就是最大的孝道吧。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