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郑各庄:主动城市化实现城乡融合
时间:2012-09-27 11:47:5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 段树军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新要求,并把“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了五个统筹的首位。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可以说,统筹城乡发展,缩小直到消除城乡差别,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来的重大战略目标。为此,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大篇幅地提出:要把城镇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出路。

  如何走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城镇化之路?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因为能够从贫穷落后发展成具有全国知名度的品牌村庄,北京市昌平区郑各庄村的城镇化实践被称为“郑各庄现象”,专家认为它是“都市地区农村自主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典型”。为了探访郑各庄的发展密码,日前,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走进了郑各庄。

  传统村社变身城市型社区

  四星级的水城国际酒店,五星级的湖湾酒店,集商务、休闲、养生于一体的温都水城,国际养老公寓,大学分校区……初来乍到者会以为这是城市的一隅。

  郑各庄是北京昌平区北七家镇的一个行政村。现在,这个村有四个名字:除了郑各庄作为行政区划设置的村名以外,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宏福苑,是郑各庄在旧村宅基地上集中建设的居住小区,小区居住着本村村民、村办企业员工、合作企事业单位的员工以及周边村农民等。目前,宏福苑已经成为北京最宜居的住宅小区之一,常住人口近4万人;宏福集团是郑各庄的经营实体,下属三十几家公司,有近6000名员工,在郑各庄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温都水城”是郑各庄近年来打造休闲产业项目的品牌名称,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驰名商标。现在,“温都水城”这个名字已经成为郑各庄的一张名片,是更广为人知的称谓。用郑各庄的带头人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北京宏福集团董事长黄福水的话说,“温都水城这个品牌,是真正属于农民自己创造的知识产权”。

  凭借这个品牌,温都水城赢得了北京奥运会接待国际友人的机会。奥运会期间,温都水城接待了美国花样游泳队、德国和瑞士沙滩排球队,意大利击剑队以及十几个国家的亲友团,扩大了郑各庄村的国际知名度;凭借这个品牌,郑各庄获得了奥运会火炬接力全程从村庄通过的难得机会,这个历史瞬间不仅为郑各庄、也为中国农民赢得了荣誉。

  郑各庄现有568户,1500口人,村域面积4332亩。改革初期的郑各庄,全村318户、1158口人,全是祖祖辈辈以土地为生的本村人。那时,村里仅有一条石子马路和一条土马路。饮用水取自两三丈深的水井,既不安全又不卫生。公共服务设施简陋。“取暖靠抖,交通靠走,治安靠狗”是当时农民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90年代末,郑各庄启动旧村改造和产业园建设。1998年以来,郑各庄累计投入十几亿元,用于修路、改造中小学校幼儿园、建配电站和污水处理厂,开发地热井,实现了温泉水、燃气联网入户,引进公交车,配套商业服务设施以及绿化美化环境等。并且引进了北京邮电大学、中央戏剧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四所国内著名的高等院校,建成一家三甲医院——北京新安贞医院。

  目前,郑各庄的人口构成包括:产业人口。通过开展招商引资,先后引进数十家企业,实现了产业集聚,也形成了人口集聚;居住人口。除村民全部搬迁上楼外,入住住宅小区的还有本村企业员工、大中小学教师、周边农民,总人数逾万人;学区人口。引入大学进入园区后,入驻学生7000多人,成为郑各庄的新生代人口。

  如今的郑各庄,通过自主进行的高标准基础设施、文化活动载体、打造优良的教育环境和宜人的休闲场所,生产、居住、教育、休闲等功能区规划严整、布局合理、建设精致、景观幽雅,以水相隔,林阴覆盖,到处蕴含着现代城市的气息,实现了传统村庄向城市化的现代社区转型。村民的生活方式从设施简陋的传统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设施完善、公共品提供充足的现代城市生活方式,村庄形态从以农业人口为主的传统村社转变为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城乡人口交融的城市型社区。郑各庄成为一个富裕、文明、美丽、和谐、宜居的乡间城镇,曾获评全国十大魅力乡村和北京最美乡村。

  创新求变摆脱贫困

  “1990年,我带领村里几十个壮劳力在北京亚运村做工程时,一位规划专家问我,你们农民总是在为城里人建设城市,能不能为自己造城呢?我回答是能!一定能!2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果然造出了一座城。这座城的规划者、设计者、建设者和拥有者就是我们郑各庄的农民。”

  今年4月24日,站在哈佛大学课堂上的黄福水以案例的形式向哈佛学生讲述郑各庄主动城市化的实践。

  主动城市化,用专家的话说即自主的城市化,是指不是由国家通过征地、把土地先行国有化之后再建城市,而是由农民以自己主动的方式进行改造和建设,形成具有城市水平的设施、福利等生活条件和城市型社区管理。

  郑各庄村为什么要主动城市化?这个话题是黄福水此次哈佛讲座的主题。

  “郑各庄村提出走工业化、城市化道路,实现共同富裕的构想是在1995年。”黄福水说,当时郑各庄面临着六大困惑。

  一是集体经济弱化,农民背负失落感。上世纪80年代末,郑各庄村同全国绝大多数村庄一样,生产队解体,农地分包到户,房屋、种子、化肥、农机具、牲畜等所有集体资产拍卖给个人,几十年的集体积累一夜间化为乌有。由于村里没有成型的企业,除一小部分人搞个体运输或从事家庭养殖以外,绝大部分农民依赖于一亩三分地营生,生活水平处在温饱线上,农民向往发展集体经济的呼声日益迫切。

  二是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民宅散落无序,空心村问题十分突出,394户人家,占用宅地多达1050亩,占全村土地总面积的25.5%,而村民人均居住面积却仅为23平方米。村里有600多亩的沟溏、低洼涝地,占村域总面积的14%,人均拥有农地不足1亩半,资源配置很不合理。

  三是人居环境恶劣。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没有力量治理环境,导致街巷不整,基础设施严重缺失,环境脏乱差。

  四是农民弃地问题突出。由于经营农地的微薄收入,农民尽管起早贪黑在地里滚打,但一年的收成却抵不上打一个月工的报酬,纷纷外出务工,大部分农地撂荒。

  五是农民承受被动开发的痛苦。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房地产开发由城市边缘向郊区迅速扩张,与郑各庄村毗邻村庄的农地被大面积征占,而失地的农民不仅无业可从,并且居住环境与一栋栋高楼、一片片高档别墅相比形成天壤之别,农民的利益和尊严受到严重伤害。

  六是攀比盖房之风困扰着农民。村民一旦手里有了钱首先要折腾房子,导致一些家庭债台高筑甚至返贫。还诱发了侵街占道、宅基地纠纷、邻里矛盾等一系列不和谐的问题。

  黄福水说,为了化解这些困惑,郑各庄干部群众展开了一次大讨论,经过集思广益,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主动城市化,改变村庄环境,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

  主动城市化打造强企、兴村、富民新模式

  1995年,郑各庄聘请专家,针对郑各庄所处的地理位置、人文特征、资源特点以及产业发展方向等要素,依据北京市、区、镇三级规划的功能定位,编制了《郑各庄村21世纪生态庄园》建设规划,把辖区划分为生活居住、教育科研、科技产业、旅游休闲产业四个功能板块,力争用15到20年把郑各庄打造成现代城市化社区。

  “规划是1995年做的,旧村改造正式启动是在1998年。”宏福集团办公室的郝玉增对本报记者表示,完成农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置换是郑各庄走出自主工业化、城市化道路的关键。他介绍,在当时政策许可下,郑各庄由集团出资通过在异地整理复垦废弃的建设用地,把郑各庄的农地置换为集体建设用地。到2001年,除了保留5公顷的农地外,郑各庄其余的农地全部置换成建设用地,为工业化、城市化奠定了基础。“当政策紧缩时,我们已顺理成章地做成了。”

  从1998年旧村改造开始,郑各庄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1998年3月,以自主投资、自主设计,自主建设、自主管理的村民自治方式启动了旧村改造工程,到2004年底,98%的村民搬迁上楼,迈出了农民向市民转变的关键一步。

  1999年,宏福集团开始大步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村级工业大院——宏福创业园,并成为京郊55家先进乡镇工业园区之一。目前,已有上百家企业入园,其中与庞大汽车贸易集团合作共建15万平方米的温都水城·国际汽车博览中心将于2013年6月开业。

  2000年9月,郑各庄村开凿出第一眼地热井,到2008年4月,先后开采了6眼地热井,日可供温泉水上万立方,为发展旅游及养老产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并且满足居民生活洗浴的需要。

  2001年,在“一所哈佛大学带动一个城市发展”的启发下,郑各庄决定引进高等院校,2003年北京邮电大学入住,2006年中央戏剧学院将总部迁入郑各庄,2010年郑各庄与北京电影学院合作共建影视专业人才培训基地,2013年解放军艺术学院也将入住。高等院校的入驻不仅提高了社区文化氛围和素质人气,并且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资源保证。

  2002年,确定发展旅游产业。通过整合温泉资源、郑家庄皇城文化、温榆河生态景观,开发温都水城项目。2006年一期项目投入运营,2008年二期项目投入运营。目前已拥有四家酒店以及餐饮、会议配套设施和大型水娱乐等设施。温都水城成为全国同行业的一个标杆,2009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2011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通过实施品牌、资本、管理输出战略,在黑龙江五大连池开发的五大连池温都水城国际旅游接待中心已于2011年7月落成并开业,在海南博鳌开发的温都水城酒店公寓也将在2013年营业。

  十几年间,郑各庄以主动城市化为切入点,紧紧围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带领群众共同富裕。如今,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共同发展、独资与合作并存、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在郑各庄全面铺开,村庄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从1998年到2011年的13年间,郑各庄全资子公司由1个发展到35个;引进合作企业由3个增加到60个,就业人数由300多人增加到13000多人;村级总资产从3600万元壮大到55亿元;经济总收入从3500万元提高到35亿元;上缴税金从33万元提高到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100元提高到45500元;人均居住面积近70平方米,相当于过去的3倍;2011年人均股东收益10500元,今年将达到18000元。

  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儿子5岁,上幼儿园,每月800元的托费村里给报销。”28岁的姚伟在宏福集团的物业公司上班,每月的工资是3600元。他对记者表示,村民的子弟享有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的全程教育补贴待遇。(国家实行小、初9年义务教育,中小学生不涉及。编者注)

  郑各庄村委会副书记李艳向记者介绍,目前,郑各庄村民享有退休养老、医保、农龄及工龄津贴,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的全程教育补贴,水、暖、燃气等生活费用补贴以及粮油实物补助等诸多福利。在她向记者提供的目前郑各庄农民福利保障及收入的材料中,记者看到其中的一项,住房福利:每人40平方米,另新出生婴儿到未婚成年人每人再加80平方米。如家庭现状为三代五口人,其中1个小孩,其住房面积计算:5(人)x40(平方米)+小孩80(平方米)+户浮动10(平方米)=290平方米。这也意味着几乎每户都可以拿出1—2套房子出租。

  郝玉增介绍,1996年,郑各庄成立北京宏福集团,随即创立了“以企带村”、“村企合一”的发展机制,接着在1999年完成了集团产权制度改革,公司法人控股66.6%,村委会和村民即自然人各持16.6%的股权。由此,宏福集团形成了以农民参与投资、效益成果共享的新型集体经济模式。目前,村民人均持有股份12万元,每年的股东收益18000元,股份收益成为村民持续不断的财富。

  1999年,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郑各庄创新土地流转经营机制,让农民离土不失地。在京郊率先推出了“确权、确利、保收益”的土地流转经营机制。农民把承包的土地以委托经营方式有偿流转给宏福集团,企业不论盈亏,都足额支付给农民的土地租金,农民进入企业,成为离土不失地的产业工人。2011年郑各庄村民人均土地收益8500元。

  随着宏福集团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农民享有的福利保障也越来越充分。李艳说,除了诸多福利外,郑各庄实现了三个接轨:一是农民退休年龄和就业人员的“五险”与劳动法规定接轨;二是养老生活补贴与北京市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标准接轨;三是80岁以上老人的基本养老金与北京市征地超转人员的月基本养老金标准接轨。此外,80岁以上老人的医疗费在医保以外的费用全部由集体报销,80岁以下老人的医疗费在医保报销比例的基础上,由集体补充报销至90%。

  “现在住楼房,也没有什么家务活,什么事也不用你操心,村里都帮你想着。整天没事就是玩儿,在文化广场扭秧歌、锻炼身体。”70岁的村民刘忠莲对记者说,现在的生活十几年前根本不敢想。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郑各庄村农民的收入由过去单一的劳动报酬扩展到劳动报酬+福利保障+股东收益+土地收益+房屋租金多元化的收入结构。2011年,人均获得的保障性、投资性、权益性、财产性等非劳动性收入29000元,在人均纯收入45500元的总额中占有63.7%的比重。通过制度调节,缩小了村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了共同富裕,村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郑各庄主动城市化的实践引起了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的关注,他们认为郑各庄用十几年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村庄至少二十几年的发展过程,把郑各庄作为中国农村城市化的一个“个案”研究,并定义为“集体土地上长出的城市”。

  专家认为,作为都市郊区的村庄,郑各庄村集体土地上实现城市化的意义值得总结:

  ——作为一个区域性产业聚集区,它不但聚集了产业,也聚集了就业人口,成为中心城产业、人口、服务设施向外疏散,农村人口向心集中的一个节点;这个节点的形成,没有花费国家的大量投资建设,没有造成社会支付失地农民的大量补偿负担,没有造成本村农民权益被侵犯所引起的大量社会矛盾。

  ——作为一个区域性人口聚居区,它不但是原住村民的聚居点,也聚集了城市人口,聚集了村内外有着各自利益的所有者、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

  ——郑各庄以城乡人口混居、社区组织分置、物业统一服务的方式,维护了各方面的权益,实现了城乡融合;并在城乡融合中教育了农民,造就了市民,完成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和谐转型。

  ——郑各庄现象改变了传统的城市概念,改变了政府主导的城市化道路。

  2011年8月,美国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托尼·赛奇博士到郑各庄考察时称,“郑各庄发展模式是中国农民的一个创举”,并把郑各庄村主动城市化和集体经济模式列为哈佛大学的一个教学案例。

  “我们寻求发展的理由很单纯,愿望也很直接,就是要靠自己的努力让村庄的环境亮丽起来,让集体的经济壮大起来,让村民宽居乐业、幸福快乐地生活。”黄福水说。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