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德州市举办城镇化暨两区同建研讨会
时间:2012-09-25 10:24:11  来源: 城市化网  作者:顾晴 

1654a4383060774aea35fdf064a66a25.jpg

    8月20日,德州市举办城镇化暨两区同建研讨会,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贺铿,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党国英作报告。中共德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吴翠云,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先运,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秘书长蔡义鸿,德州市领导兰忠良、满春重、史好泉、韩建亭、翟长生、钟玲、邵自升,市委、市政府特邀咨询麻然华、孙路军、张跃中等出席。

    党国英从德州两区同建的意义及两区同建中要注重人口分布、农业园区和社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他强调:“地方党委、政府怎么抓好城镇化?首先必须按照基本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做事。在此基础上,始终兼顾发展的效率、社会的平等以及政治的稳定,才能确保城镇化的进程不出偏差。 ?”

    贺铿在报告中说:“德州目前的发展理念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两区同建促进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最终实现城乡统筹,这一思路至少从目前看应该说是比较正确的,相信通过继续探索会成为城乡统筹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模式。”

    德州市委副书记满春重主持会议。中共德州市委常委、副市长翟长生介绍了德州市两区同建工作情况。齐河县、禹城市房寺镇负责同志作了典型发言。

党国英:小城镇建设要效率与平等兼顾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德州市从“合村并居”抓起,到近两年以“两区同建”为重点,可以说步伐稳健,循序渐进,成效显著。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与中国长期发展关系密切。作为学者,我希望德州能够回答我们国家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重大问题。几年调查下来,我认为德州的回答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有些回答是比较漂亮的,德州经验值得总结。今天我谈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把德州两区同建的意义做个评论;二是就如何做好今后工作,谈点个人看法。

一、两区同建的意义

    用一句话来概括德州两区同建工作就是:兼顾了经济发展效率、社会平等和政治稳定,并且很好地把这三者结合起来。我认为,任何一个地方的领导人,只要把这三方面的事情办好,就不会出大问题,就会让这个地区乃至国家发生积极的变化。有人认为,只要动农民的房子,必然要伤害农民,而德州的回答是,两区同建帮助农民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效率、平等、稳定三方面的结合,意义非常大。

    一是两区同建兼顾了经济发展效率,提升了德州经济发展效率,同时兼顾了国家、地方、农民三者的发展利益。

    从地方层面看,两区同建支撑了地方经济发展。搞城市化确实会涉及土地问题。按照我的测算,全国现在新增一亩城市建成区,大概新产出GDP约250万元,平均一亩城市建成区产出GDP约50万元。德州两区同建工作做完后,全市可节约100万亩地,如果按每亩地产出200万元GDP来测算,全部转为城市建成区就能产出两万亿元的GDP,这将超出很多省份。如果用其中的50万亩来做这个工作,那也是一万亿元。据初步测算,如果中国人均收入水平赶上美国的话,全国GDP总量在400万亿元左右,目前只有50万亿元左右。从长期来看,德州实现GDP两万亿元,如果不做两区同建,就不能满足支撑发展的土地需要。德州有个规划,在一定时期内把100万亩地释放出来,其中50万亩土地转为城市建成区,在这个过程中,GDP逐步达到一万亿元左右或者更多。由此看出,两区同建给德州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基础支撑,满足了地方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经济发展必须讲求效率,必须解决土地问题。目前而言,单位城市建成区GDP产出200万元的目标不低,但也不是太冒进,还可以更高。日本单位城市建成区GDP产出是我们现在的10倍,我们是50万元,日本是500万元,这都是平均数,还不是市中心区。如果工作做得更好,单位城市建成区GDP产出的不仅仅是200万元,可以是400万元或者500万元,那就实现了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因此,希望德州在城市化过程中发展的质量要更高一些。

    从国家层面看,两区同建兼顾了国家经济效率,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启示。有关统计显示,我国现有农村建设用地18万平方公里,按照1平方公里住1万人计算,能容纳18亿人口,但现在农村人口还不到7亿,说明我国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非常低。去年,社会上给国土部以很大的压力,要求急停增减挂钩政策,总理最终对这一政策还是给予了接受、支持。国土部坚持增减挂钩政策不动摇,我认为这是对的。如果规划调整好的话,从18万平方公里节约出1.5亿亩的优质土地。如果不做工作,不像德州这样做工作,土地从何而来?中国的农业问题,不是土地不够、产不出那么多的粮食,而是农业成本、收益、农民种不种的问题。德州土地基本上没有摞荒的,但是在一些土地品质不好的地区,因为农业成本高,摞荒现象非常突出。德州的农业成本就一定低吗?与太行山区比成本低,与美国比就高很多。就德州来讲,单产量可能是美国的100%-150%,但农业劳动生产率可能仅是美国的1%。耕作水平上升的情况下,农产品成本显著上升。现在,蔬菜水果涨价,粮价还算可以,以后也不一定不涨,当然涨价对农民有好处。但我认为,中国的主要农产品绝不能重蹈大豆的覆辙,这就要求必须提高农业竞争力,解决农业经营的规模问题。否则,会给提高农业竞争力造成很大困难、给粮食安全造成巨大压力。怎么解决?我觉得德州的两区同建工作对国家的发展有益,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启示。

    从农民层面看,两区同建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齐河农村社区建设以两层小楼为主,品质非常高,超过了城里人。我一直认为,中国要想富强,百姓要安居乐业,70%的家庭都要拥有独栋住宅。人住在独栋与多层住宅的心态是不一样的。齐河县能够让1平方公里安排1万人,让大部分人住独栋住宅,这让我很感动。因为缺地,我们国家做不到让70%的老百姓住上独栋住宅,城市建成区1平方公里的面积也就是八九千人。齐河县能做到,市级能不能做到?齐河县不需要很多的土地,就实现了大部分人住独栋住宅,着实让人感叹!通过两区同建,农民收入也跨越了几个台阶,不仅给中国农村提供了示范,甚至给城市提供了示范,就是提高效率后,国家、地方、农民都得到了发展,都得到了好处。

    二是两区同建兼顾了效率、平等、稳定。平等体现在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城乡收入差距、地区间人均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中央总担心缩小不了城乡差距,但德州做到了。说到稳定,德州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农民自愿这一原则。我看到有些村庄没有拆完,有几户人家没有搬迁,干部说他们不自愿,起码是现在不愿意。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德州没有强制拆迁,而是始终坚持农民自愿首位原则,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保护了农民的长远利益,维护了社会稳定。所以,地方要为中央分忧,要将效率、平等、稳定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二、关于做好今后工作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人口布局问题。社区建设不搞则已,要搞就搞大,没有财力的话,慢一点也可以。这是因为,中国在发展,德州也在发展,时间一长,农民就不爱住了,脱离农业的这些当代青年也不爱住,而且,基础设施维护成本很高,一旦财政撑不住,社区就荒废了,造成很大的浪费。因此,要按照城市的标准去打造社区。德州最开始的一批社区标准不算高,现在搞万人社区,我觉得思想还可以解放,搞几万人社区。两区同建,分散的主要是农业园区,相对农业园区,工业园区一定要集中,一个镇搞一个有点多。我测算,德州GDP达到6000亿元、8000亿元时,农业GDP的比重要下降到10%以下。这600亿元能养多少农民,真正的农业人口约30万。全国富强以后,养农户3000万人,这3000万人需要分散居住,专业农户不适合集中居住。未来德州的人口,除去30万专业农业人口,其他都要集中到大中小城市。目前这30万人还没有分化出来,暂时让他们集中居住,但以后政策上要允许他们分散居住。

    二是农业园区问题。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还是有一定的问题。我们研究所正考虑给中央提建议,用专业园区保护制度来替代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德州已经开始在做这个工作,建议德州在这方面先行先试,提供一些经验。

    三是产业组织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农民的利益格局发生了调整变化,簸箕刘社区做了很好的示范。它巧妙的、让人感叹的地方在于,簸箕刘社区涉及到一些股份制,而且发展方向是股份要固化,这是广东省提出来的一个设想,现在广东落实不了,阻力很大。簸箕刘社区书记提出,我现在不固化,留了一个五年过渡期再固化,过渡期的方案由农民户户签字。书记还设想到这个股份,先是内部流通,再向社会流通,解决封闭资本市场化的问题。简单讲,这是在打造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我建议,德州认真总结簸箕刘社区的做法,其他社区不一定都跟簸箕刘一样,基本一样就不错,因为方向是对的。

    四是社会建设问题。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为此,广东省正在重点推动社会建设,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委员会,深入开展“三打两建”行动(“三打”打击欺行霸市、打击制假售假、打击商业贿赂;“两建”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市场监管体系)。工作委员会的一个委员用三句话概括了广东省社会建设的特点:一是简政放权;二是发展民间组织;三是推进基层民主。德州在某些方面也在尝试,比如基层民主。简政放权、发展民间组织这两点,也需要探索、加强。

    五是规模经营问题。两区同建为实施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如何发展规模经营,打造现代农业,提高德州农业竞争力?我给会议提供的材料里,也提供了国内外的一些有关做法。我认为规模经营不是越大越好。据我了解,农业部正在起草一个关于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的意见,这个意见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很大。德州在两区同建的同时,要切实把现代农业作为一个重大问题来认真对待,不断探索实践,在这些方面给出一些回答。

贺铿:新农村建设要汲取国际经验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

    今天,就三个方面问题谈谈看法,一是两区三化的关系;二是关于农业现代化的问题;三是关于城市化必须重心向下的问题。

一、两区三化的关系

    德州两区同建发展势头很好,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提升、推广。这里面涉及两个很重要的概念,一是两区同建,另一个是三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市化。通过两区同建促进三化,这个创意非常好,四年不到的时间,取得了很重要的成绩,在全国非常具有代表意义。

    一是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虽然是两区同建,但总结分析两区(居住社区、产业园区)关系,园区建设是基础,没有园区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区。没有园区的发展,就不能实现农民的真正富裕,社区建设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物质基础。

    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很多,德州是一种模式,即:公司+农户+基地,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实现了企业与社区的连接,融资问题有保证,农产品有固定销路。缺点是农户受公司约束,农户的命运、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公司,可以说一荣俱荣、一衰俱衰。对这种模式要慎重。另一种模式是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户。前不久到湖南衡阳调研,该县安邦公司运作的是社会化服务+农户模式。安邦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股份制改造,由县农资公司转变为农业科技服务公司,通过对农户进行深入调查,提供相应的服务。现在,公司不仅从事育种、耕地、收割、农药喷洒等业务,还研究生物化农药,向有机农业发展。他们在全国有好几个分公司,专门做科技服务工作,服务方式就是春耕前与农户沟通了解,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就签订什么样的合同。这种形式不仅解决了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农忙时节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而且促使农业科技程度、农业产量以及农业组织化、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我认为这种模式是有生命力的。从农业发展的总体来看,应该说,农户是基础单位。美国这么发达的国家,也是一个农户承包150—200公顷土地,单靠一家两个劳动力只能进行简单的田间管理,有效的农业生产则是依靠社会化服务体系来完成。综合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情况看,农业要达到高效率、现代化,要借以强有力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根据农户的经营管理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我国也必然是这样。前年在北大荒考察,他们的农业也是震撼人心。一个农户承包150亩水稻田,一年净收入15万-20万元,水稻产量1800斤左右,高的2000斤。农民开车到田间管理,耕种、收割都有专门的市场化公司。有农户拥有5台美国产大型拖拉机,每台几百万,政府给予贷款,经营三年后可收回70%的成本。有了病虫害,一个电话,科技人员就来了。这就是现代农业,这就是农业发展的方向、中国农村发展的方向。

    二是坚持三化协调发展。发展非农产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没有非农产业的发展,就没有现代农业,城镇化也实现不了。只有农业效率提高了,现代农业逐渐推进了,才有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只有非农产业发展了,才能为剩余劳动力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去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9.7%,今年超过了50%,但这不是真正的城镇化,因为我国有2.63亿城市流动人口,他们没有稳定的工作岗位,没有稳定的居所。我们这些年的发展,成绩是主要的,但问题也不少。几亿农民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打工,一到春节,回家一票难求,这么多人在这么大的范围内流动是不行的,必须就近安居乐业,实现城市化。这些都是城市化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三是政府要转变执政理念。两区同建促进三化是一个非常好的理念,要把这五者的关系处理得恰如其分。政府的责任是搞好规划,培育市场,加强服务,积极引导,促进两区同建,实现三化。各级政府要转变执政理念,由GDP转到民生问题上来。只要老百姓的收入提高了,GDP就不用操心,一定会带动起来的。这些年,我们正好相反,把GDP看得太重,民生问题反而淡漠了,所以才有社会不稳定的问题。所以,民生问题必须摆在第一位。

二、关于农业现代化的问题

    城市化是国家现代化的标志,但是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城市化,吃饭、劳动力转移等都是问题。美国1920年,一个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只能供养4个人,当时美国农业人口占30%以上,也就是说城市化率1920年不到70%。1972年,一个农民可以供养52个人,现在美国农业人口不到3%。我国的城市化问题和农业现代化的问题迫在眉睫,小平同志在世的时候有个规划,2050年中国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么多农业人口,怎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属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十年前韩国和台湾的农业人口占比都是12.5%。今年台湾农业人口占8.7%。要将我国农业人口降低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还有非常多的工作要做。按现在的人口增长情况,到2050年,每年至少要转移1600万农业人口到城市,这样到2050年大概在20%以下,接近所谓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1600万人口的工作岗位、居住问题不是小事情。因此,农业必须加速现代化进程,创造出更多的非农就业岗位。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产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社会化就是社会化服务体系,这需要下大力气去摸索、去建设。

    农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是土地流转,土地不流转,搞现代化农业是不可能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土地改革后,我们是“三四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但不能老是这种模式,所以就有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没有饭吃到吃饱饭的问题。承包到这种程度还不行,还要继续向前推进,现代农业必须进行土地流转。前几年中央专门出台了一个关于土地流转的决定,其中最根本的就是依法有偿自愿流转。对于农民土地问题,这些年在城市化过程中,资金主要靠土地财政,实质是剥夺农民的利益,让很多人成为三无农民,留下了很多问题。因此,土地流转,一定要坚持中央确定的依法有偿自愿原则,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三、城市化必须重心向下

    一是城市化必须重心向下。现在的城市化主要是大城市化,最小也是中城市化,片面地觉得大城市圈有很大的辐射作用。我认为应当吸收欧美城市化的经验教训,不能片面地搞城市圈、城市带,要重心向下发展小城镇。一二百年前,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伦敦膨胀,污染严重,出现许多问题。后来,英国提出发展小城镇,搞得相当好。美国纽约等东部大城市膨胀迅速,也很快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向外围发展,重视发展小城镇,从而出现了中心城市人口流失的问题。从1970年到1980年十年当中,中心城市有近20%多的人口流失。日本东京、京都也是这样。日本当时承办冬奥会就是一个小镇承办的,主要的财力除国家拨款,也是这个小镇承担的。相比较,中国哈尔滨举办冬奥会就办得很艰难,可以说举黑龙江全省之力。所以,欧美城市化的过程,避免了大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也要重视小城镇的发展,避免人口过度集中,这带来的城市病问题很多。

    二是小城镇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日本是这么做的,德州也是这样做的。我简单谈谈日本在这方面的经验做法。日本1955年12月底提出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前后进行了30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5-1962年七年时间,日本在全国选择了4585个有规模的村,900-1000户的村重点建设,小的不管,平均每个村筹资1000万日元。其中,40%是政府补贴,60%是通过村筹、金融融资等办法。战后日本的农业非常薄弱,农产品匮乏,农民收入很低,所以,这一阶段以振兴产业为切入点,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七年的建设使农业总产值增长了47%,农户每年纯收入也相应增长了47%。这一阶段的主要问题是解决农业的问题和农产品不足的问题,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挺多。日本人办事没有我们这么着急,总结经验用了五年时间。1967-1979年共13年实行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突出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是简单的增加产量,提高农民的收入,而是抓农业现代化建设。这个阶段,政府补贴每村9000万日元,再由国家农业金融机构贷款2000万日元。70年代初,日本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化肥化、水利化和良种化,农业总产值增长了177.6%,农民人均收入在1973年超越了城市居民收入,1979年农户平均纯收入达到3313万日元,比城市工薪家庭收入平均高出12.7%。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这阶段新农村建设又叫做“造村运动”,强调产业协调发展,加强小城镇的功能建设,把青壮年尽可能留在原地,大力发展非农产业。这个时期制定了几部重要的法律:农业地区引入工业促进法、新事业创新促进法、地区中心小城镇建设及产业设施重新布局促进法,吸引城市的工商产业延伸到农村,促进小城镇的发展,使小城镇过去的村变成城市功能齐全的镇(小城市),这样就使得日本的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比我们不少,但资源更匮乏。日本通过一系列的政策,通过农业现代化,解决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问题,使农村成为一个适合人居住又有就业的好地方,这值得我们借鉴。

    希望德州结合自己的实际,总结自己的工作,吸收借鉴外部的经验、做法,将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现代化的国家、现代化德州实现全面小康而努力。

史好泉:大力推进“两区同建”加快城镇化进程
德州市委市政府特邀咨询、小城镇德州研究中心主任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同步”战略部署。而城镇化作为“三化同步”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已成为推动整个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力量之一,在今后几十年内将继续发挥重大作用。提高城镇化率的关键是实现农村的城镇化,而抓“两区同建”(农村居住社区和农村产业园区)是实现城镇化的突破口、总抓手,是推动农民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步转变,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根本举措。

    首先,“两区同建”能切实改变农民的生活居住条件,让农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城市的生活质量。建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和城市相比,变化最小的、差距最大的就是居住条件。农民群众十分渴望象城市人一样住上楼房、用上暖气、享受更多的公共服务,改善生活居住环境。特别是,新一轮农村建房高潮已经到来,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科学整合原有村庄,建设适当规模的农村居住社区,不仅能有效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也能减少改善农民居住生活质量的成本。德州市农村社区,通过高标准规划、多样式设计、大规模建设,纯农村以“二层楼前后院”为主,乡镇驻地以多层为主,按照最低居住5000人争取多建万人大社区的标准集中建设,保证公共服务设施正常运转,生活环境切实改善。新建农村社区按照“五化八通八有”(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通水、通电、通暖、通气、通油路、通电话、通宽带网、通有线电视;有幼儿园、小学、敬老院、卫生室、警务室、超市、中心广场、社区服务中心)的标准搞好配套设施建设,同时,改变过去撒芝麻盐的做法,将各种惠农政策和资金集中捆绑扶持社区发展,加快公共服务向社区覆盖,县级部门的审批、服务、管理职能全部向农村社区延伸,建立健全自治章程和民主管理制度,初步实现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农民享受到过去不可能实现的生活便利和服务保障,初步实现了农民生活居住的城镇化,开创了城市文明和农村自然属性和谐共存的良好局面。

    其次,“两区同建”有利于产业聚集,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目前,农村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需要,也实现不了农业现代化,必须不断完善调整。一方面,通过村庄合并加速土地流转,吸引、培育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催生一批种养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有利于大面积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普及农业机械化作业,农业生产效率将大大提高,农业农村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将持续加快。另一方面,土地规模经营解放出来的农村劳动力又为农村工业园区发展提供了条件。根据农村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倾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劳动密集型等无污染的工业加工园区,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同时,根据区位条件和市场基础发展商贸、旅游园区,规划建设一批粮食、蔬菜、畜牧产品等专业批发市场和物流园区,促进工业品和农产品、城市与农村的双向流通,推动农民创业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第三,“两区同建”可节约大批土地,为加快跨越发展腾出了广阔的空间。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都需要充足的土地作为保障。当前,土地紧缺已经成为全国很多县市影响发展避不开、绕不过、等不起的重大难题。德州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同时也处在城市化加速发展期,建设用地急剧扩张与国家耕地保护的矛盾异常尖锐。据有关部门测算,全市农村占用着200多万亩的宅基地。如果农村社区按建设多层楼房标准进行改造,能够节省70%的宅基地;如果按建设两层楼房的标准改造,也能节约一半的土地,以此推算,全市完成这一轮的农房改造,至少能节省出100多万亩土地,这是一大笔财富。充分利用好增减挂钩和土地综合整治政策,把节省的土地指标置换到开发区、县城或搞工业项目,或就地搞农业开发,既能为城市发展提供足够的用地空间,又能为新农村建设破解资金难题,还能推动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真正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发展的多赢政策。

    第四,“两区同建”能切实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我国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战略基点,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减弱,进一步扩大内需已成为我国稳增长的核心选项。目前,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是城镇化,最大的消费群体是农民,最大的消费项目是农村住房改造,把巨大的农村消费市场潜力转变为现实需求应该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城镇化首要任务。开展“两区同建”可以迅速提升农村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刺激对建材、家电、家具、装修、运输等产品和服务的现实需求,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德州市有100万农户,按一套房子投资20万元计算,就是2000亿,如果全国60多万个行政村全部启动农村社区建设,全国按2.5亿农户计算,农村住房投入就是50万亿,将会对全国未来10-15年经济增长产生极为强劲的拉动作用。所以,“两区同建”是最大的民生民心工程、是最大的投资项目、是最大的内需动力。

    第五,两区同建注重持续融合,有利于稳步推进城镇化。目前,由于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形成城市的过度城市化,现代大中城市普遍存在人口众多、用水用电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社会问题。两区同建始终强调是以人为本、以农为基,在本质上是城市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的有机结合。它从城乡一体的大格局出发来谋划发展,不是简单的用工业化、城镇化去消灭农业、农村、农民,而是一个依靠农村,就地城镇化的过程,通过与中心城区、县城和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大力建设适度规模的农村大社区,加速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培育和成长过程;同时防止农村富余劳动力盲目向大中城市流动,给大中城市在交通、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城市安全等方面带来负面效应。同时,“两区同建”加快城镇化也不割裂现有的农村社会关系这个纽带,还十分注重对传统社会文化中亲情、乡情、友情,血缘、地缘等合理因素的继承,有利于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两区同建”吸引年轻人在家门口就业创业,既提高了农民眼前的生活水平,又保证了农民的长远生计,就会使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快乐成长,留守妇女生活安定、心情舒畅,留守的老人享受天伦、安度晚年,多年来一直困扰农村基层社会发展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翟长生:德州市两区同建工作实现三大变革
中共德州市委常委 德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一、两区同建的基本内涵和决策背景

    两区同建是指通过农村社区和农村产业园区同步建设,推动农民集中居住和农村经济集约发展,促进农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两个转变”,从而实现农村管理模式、农民生活方式和农业规模经营三大变革,加快推进全市城镇化建设进程,最终构建起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

    我们积极推进这项工作,主要基于以下考虑:首先,这是贯彻落实中央、省有关精神的需要。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部署,中央和省多次强调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将是我国解放后继人民公社化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后的农业农村第三次革命。作为农业大市的德州,抓住这次机遇,将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必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其次,这是解决德州农村现实问题的需要。我市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1/16,人口占全省的1/17,而行政村数占全省的1/10,村均人口比全省少271人,500人以下的村占到57%。这种村级组织结构,直接导致了四大难题:村级组织运转成本高,农民负担重;很难选出有能力的带头人,村级班子力量偏弱;村多村散,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效果差;农村宅基地占地过多,浪费严重。

    第三,这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需要。德州市场主体在农村,消费主体在农民。全市400多万农民、100多万农户,按每户投入12万元左右买一套住房计算,将会产生1000亿元以上的消费拉动。

    第四,这是改善农村民生的需要。改革开放30年,农村变化最小的是住房,农民期盼住上楼房、用上暖气,象城市人一样享受现代文明,但是这单靠一家一户不可能解决,必须靠党委、政府来统一组织推动。对此,我们认真把握政策,探寻发展规律,立足农村实际,借鉴外地经验,在全市启动了两区同建工作,以此推进全市城镇化进程。

二、工作步骤和成效

    2008年以来,我市坚持把两区同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牛鼻子和总抓手,特别是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两区同建工作,多次召开会议强力推动,通过全市上下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村庄合并顺利完成,社区建设全面展开,产业园区破题起步;农村社区管理不断规范,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工作大体分为五个阶段。

    (一)合并村庄。2009年上半年,在做好充分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全市按照“保留自然村,合并行政村”的安排,积极推进村庄合并。全市由原来的8319个行政村合并为3070个社区(村),减少5249个,行政村数由过去占全省1/10,减少到1/24。

    (二)班子选举。2009年下半年,按照“凡合必选”的原则,大规模进行了社区班子民主选举。通过好中选优,一批工作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党员干部被选入社区领导班子,平均年龄下降了4.6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57.5%,社区书记、主任中有企业、有项目的致富能人占到54%。同时,市委制定《农村社区班子工作规范》,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农村基层组织得到有力加强,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三)全面规划。2010年上半年,我们抓住山东省国土资源部门对县市区农村宅基地规划修编的机遇,动员县市区抓紧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新建社区占地合法。全市1184个并建社区全部实现了规划全覆盖,按照尊重民俗民意、彰显乡村特色、体现现代品位、注重文化传承、方便群众生产生活、规模适中的要求,本着居住楼房化、服务设施城市化、村庄绿化美化的原则,高标准组织了社区规划和户型设计。同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提升社区规划,一是集中突破城乡结合部、乡镇驻地和交通便利的区域,扩大规模,建设万人大社区。二是纯农村社区规划建设5000人以上社区,建设模式以二层楼房为主、多层楼房为辅,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三是提高规划建设标准,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规划建设农村社区,一步达标。四是户型和村庄的规划设计追求多样化、有特色,避免千篇一律,增加群众选择的多样性,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突出农村社区特色。

    (四)启动建设。2010年下半年,本着抓点带面、重点突破的原则,社区建设开始启动。截止目前,全市建成或在建规模以上社区(多层住宅楼在建2栋以上,2层民居在建10栋以上)459个,已有15万余户农民告别了原来居住的低矮平房,搬进了阳光通照的新楼房。在社区建设上,坚持统筹规划、全面启动、分步实施、持续推动的原则,以乡镇驻地为重点,实施两边两区突破战略(即县城乡镇驻地周边、交通干线周边和产业发展聚集区、农村观光旅游区)。主要采取了四种模式:一是对城中村改造采用政府组织统拆统建的模式。各县市区驻地的城中村,由政府组织拆迁安置,腾出土地对外出让开发,所得收益用于补贴农民购房。二是乡镇驻地采取沿街开发模式,市场化运作,从受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或补贴农民。三是近郊村采取企业和社区联建模式。企业出资对社区进行开发改造,农民用宅基地换住房,腾出的土地留做企业发展用地,农民还可以在企业就近就业。四是偏远农村采取自拆自建、滚动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整村迁建。列入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区的村庄,集中时间完成村庄拆迁,腾出土地尽快完成复耕,享受增减挂钩政策。另一种是自拆自建。多数农村社区采用这种模式,政府指导搞好规划,由村委会组织建设,顺其自然,滚动发展,逐步完成,用十年左右时间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五)两区同建。我们既要让农民住得上楼,还要保证农民住得起、住得好,就必须转变农村生产方式,增加农民收入。2011年,在继续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同时,全面启动了农村产业园区建设。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横抓区域、纵抓产业、市场引导、龙头带动、科学布局、整体推进。全市规划农业、工业、商贸产业园区1538个,目前已开工建设876个,其中农业园区455个,总面积76.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3%;工业小区202个,建设项目1202个,总投资368亿元,吸纳劳动力67.9万人;商贸小区162个,市场交易额占全市的36%。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350元,比2008年增长47.6%,连续3年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城镇化率达到47%,工业化率达到54%,市级以上文明村镇达到96个,广大农民的幸福指数明显提升,城乡一体化步伐持续加快。

三、工作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高度重视两区同建工作,成立两区同建指挥部,由市长任总指挥,市委副书记任常务副总指挥,设立研究指导组、督查综合组、3个督查组和审计组,分别由6个副厅级干部担任各组组长,从市纪委、农办、财政、国土、住建、规划、审计等部门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县乡两级也都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形成市、县、乡镇、社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级把两区同建工作列为科学发展重点考核内容,多数县市区拿出专项资金进行奖补,充分调动了各级的工作积极性。

    (二)破解工作难题。积极破解建设中的土地、资金难题,确保社区建设顺利推进。一是积极争取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抓住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机遇,将社区建设与土地增减挂钩相结合,一方面解决社区建设占地指标问题,另一方面利用土地级差收益解决社区建设资金问题。二是整合涉农支农资金。市、县两级成立专门机构,对涉农政策、资金、项目进行捆绑,集中进行投入。三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建立县级两区同建投融资中心,用好政策性贷款资金,齐河县在全市率先成立了两区同建融资平台—民新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与农发行合作融资5亿元以上。四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市财政列支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鼓励县市区进行农村社区建设,对土地挖潜市财政拿出62亿专项资金。同时,通过依规启动“一事一议”、动员社会资金帮扶、减免各项规费等途径,最大限度地支持两区同建工作。

    (三)强化社会帮扶。充分发挥各有关职能部门作用,围绕两区同建出计献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在全市开展了为期三年的“百企连百区、百局帮百区、领导干部包社区”工程,组织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市县乡领导干部帮扶农村社区,包点促建,为社区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充分发挥典型的带动作用。

    (四)做好群众工作。两区同建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符合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和愿望。我们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张贴标语等多种方式积极宣传发动,同时在规划选址、住宅样式、搬迁补偿、拆迁方案等各个环节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确保工作稳妥推进。这项工作开展以来,全市没有发生一起上访案件,说明我们在工作中充分维护群众利益,工作细致到位,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两区同建符合群众意愿,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五)严格考核奖惩。把推进两区同建、加快城镇化建设纳入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评,直接考核到乡镇。市财政列支1000万元,对考核前50名的乡镇进行奖励,对后30名的乡镇通报批评,考核结果作为县乡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四、实践意义

    通过近四年艰苦卓绝的探索实践,我市两区同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逐步实现了农村的“三大变革”。

    一是实现了农民生活方式的变革。改革开放30年来,农民富了,但始终是只见新房不见新村,主要原因就是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跟不上。而通过推进社区建设,不仅建起了新房子,还配套建设了水、电、路、气、暖、宽带、有线、电话和各种公共服务场所,实现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大大改善了农村脏乱差的现象,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精神面貌随之改变,从而在根本上实现了农村生活方式的变革。

    二是实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通过建设产业园区,将分散的土地资源集中起来,统一经营,为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创造了条件。同时,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和产业化水平,实现了农业的结构升级和高效集约发展。另外,农民通过土地入股或租赁等方式获取土地收益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在园区打工赚取工资,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是实现了农村管理模式的变革。通过推进两区同建,村庄合并后缩小了大家族在村里的比重,扩大了选人用人范围,让能人脱颖而出,从而破除家族治村的弊端。社区“两委”班子及配套组织健全,集中办公、工作例会、目标责任、民主管理、考核评议等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化,部分社区实现信息化管理,社区物业、治安、民政、计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务管理不断创新,实现了农村由传统家族式管理向现代民主文明管理的变革。

尊重民意 让利于民
——齐河县两区同建实现农民、企业、政府多方共赢
中共齐河县委书记  魏洪祥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把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作为跨越发展的重要任务,把两区同建作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大举措,坚定不移,扎实推进,取得显著成效。全县1014个行政村合并为173个并居社区,已开工建设57个,涉及村庄125个、8.6万人;其中,今年新开14个,全年可新开30个以上。目前已建成并居社区28个,入住群众近4万人,年内还将有15个社区建成入住。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园区210个。我县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和全省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先进县、农村住房建设先进县。先后有省内外考察团700多批、6万多人次前来参观指导。工作中,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一、坚持尊重民意、让利于民,是实施两区同建的首要前提

    群众是两区同建的主体,没有群众的思想统一、主动参与是无法开展两区同建的。我们深入做好群众工作,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努力维护群众利益,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积极性。一是提高群众认识。通过召开会议、外出参观、发放明白纸等方式,向群众算清明白帐,让群众认清两区同建的美好前景,积极支持、主动配合两区同建。二是群众全程参与。村庄合不合、社区建不建、如何拆、如何建,都让群众说了算。社区开工前,经95%以上的群众签字同意并交齐建房押金后实施。根据村庄特点、村民习惯等因素,对社区进行科学规划,提供20多种户型由群众选择。社区建设过程中,成立了有村民代表参加的社区建设小组,对招投标、施工、验收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督。三是坚持政策惠民。充分保护农民利益,让农民群众在两区同建中得到实惠。制定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意见,对迁建村庄按净增土地每亩奖励15万元。通过土地流转建设产业园区,农民利用土地入股参与收益分配,全县已流转土地20万亩。出台了减免政策,新开工社区行政事业性收费全免,服务性收费按最低标准收取。在全市率先搭建融资平台,成立了民新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专款专用,封闭运营,按进度比例及时拨付奖补资金。目前已融资4亿元,拨付3亿元。

二、坚持规范操作、有序推进,是实施两区同建的基本要求

    两区同建涉及面广、环节多,只有依法依规才能顺利实施。我们着力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这一杠杆,严格遵守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技术导则等法规,环环相扣,精心组织,确保了社区建设顺利推进。一是高起点规划。县财政拿出1000多万元,按照“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原则,委托山东省城镇规划建筑设计院和德州市政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和社区具体规划。二是高质量建设。社区建设统一招投标确定施工单位;成立了由专业监理、乡村干部和群众代表组成的三支队伍,严把物料供应、施工、监理、验收等环节,确保了社区建设质量。三是高标准配套。按照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要求,新建社区实施了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程和通水、电、暖、气、油路、宽带、电话、有线电视,有幼儿园、小学、敬老院、卫生室、警务室、超市、中心广场、社区服务中心“五化八通八有”综合配套。在全县建立了“社区清扫、乡镇收集、县运输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农村环境卫生水平。四是高效能管理。探索建立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村)居民委员会、服务组织、经济组织为支撑的“四位一体”管理服务体制。建设了社区信息管理系统,妇联、老龄、治保等协会和团体积极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有力地促进了社区高效运转。五是高水平复垦。社区建成入住后,按照与群众签订的协议,对旧村实施拆迁复垦。各乡镇、街道严格技术标准,确保旧村复垦及时通过验收。目前,已实施挂钩项目村庄92个,22个村庄完成旧村拆迁复垦,其中10个村通过山东省国土资源厅验收。今年上半年,验收复垦土地1500亩,居全省县市区首位。

三、坚持因地制宜、因情施策,是实施两区同建的重要原则

    农村情况各不相同,必须因地制宜、因情施策。我们根据村庄位置、群众意愿和发展水平等因素,打造了五种类型的农村社区和三种类型的产业园区。农村社区分别有:一是联村迁建型。已建设12个。如洪州社区由7个村、5000人迁建而成,建设二层别墅楼1166栋、商业楼202栋,还配套建设了政务中心、学校、幼儿园、商业步行街、休闲广场、污水处理厂等设施,实现了一次性规划建设、一次性搬迁入住,被评为全省生态文明示范社区。二是中心村聚集型。已建设21个。如南北社区由原南北村等12个村庄、近万人合并而成。目前,16栋多层住宅楼和386栋二层别墅楼已搬迁入住, 248栋二层别墅楼正在建设;拆迁和即将拆迁的村庄有5个,受益群众2700人,打造了享誉省内外的“南北模式”。三是小城镇吸纳型。已建设13个。如位于华店乡政府驻地的华中社区,合并6个村、5000人,630栋二层别墅楼、54栋多层住宅楼已全部建成入住,带动了小城镇发展。四是村企共建型。已建设5个。如永锋社区由永锋集团与周边5个占地村一起建设,受益群众3000多人,一期37栋多层住宅楼建成入住,达到了企业得发展、群众得实惠的双赢效果。五是城郊村改造型。已建设6个。如经济开发区内的开泰社区合并8个村、4000人,一期39栋多层住宅楼建成入住,村民实现了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产业园区分别有:一是农业园区。已建设186个。如宣章社区同步建设了美东双千亩有机蔬菜产业园,总投资1.2亿元,占地2500亩,年育苗能力1000万株,建设双膜钢结构拱棚600个和日光温室100个,日加工蔬菜200吨,安置社区群众1500余人。大黄社区同步建设了食用菌规模产业园,入驻食用菌生产企业11家,安置社区群众2000人。赵官锦川社区同步建设了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总投资1亿元,占地2000亩,建成投产后,社区600名群众可全部在园区就业。二是工业园区。已规划建设8个。如华中社区同步建设了华店民营创业园,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已入驻总投资25亿元的项目33个,社区5000多名群众全部转移就业。表白寺梅苑和兰苑社区同步建设了齐河(济南)特别园区,已入驻总投资15亿元的项目10个,一期社区1800名群众可全部实现转移就业。三是服务业园区。已规划建设16个。如黄河国际生态城实施了总投资118亿元的泉城海洋极地世界、欢乐世界、水上世界等旅游项目建设,辖区内的古城苑社区1000多名群众实现了转移就业。

四、坚持完善机制、狠抓落实,是实施两区同建的根本保障

    只有建立高效的工作机制,才能确保两区同建顺利开展。为此,我们建立了三项机制。一是领导机制。成立了由县乡党政主要负责人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两区同建指挥部,建立了社区建设、产业园区建设、管理创新等5个职能小组,分别由县级负责同志牵头开展工作。成立了小城镇德州研究中心齐河研究会,深入研究和指导帮助小城镇建设和两区同建工作。二是帮扶机制。实行县四套班子包乡镇、乡镇干部包两区同建责任制,扎实开展“企业连百区、领导包百区、部门帮百区”的“三百”帮扶活动,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两区同建。三是考评机制。县里与各乡镇、街道签订了目标责任状,把两区同建纳入全县综合考核,实行半年观摩、年终总评,确保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尽管我县两区同建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市委、市政府要求和先进县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我们将以这次研讨会召开为契机,认真学习贯彻领导讲话精神和专家意见,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思想再解放、措施再强化、力度再加大,不断开创两区同建工作新局面,为推动跨越发展、建设幸福德州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小城镇建设让农民就地市民化
——房寺镇两区同建打造禹城次中心
禹城市房寺镇党委书记 聂立波

    房寺镇总面积144平方公里,62个社区,7万人,是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国家级生态镇,山东省和德州市重点中心镇,省级文明镇,省、市两级“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近年来,房寺镇创新落实德州市和禹城市一系列决策部署,把握“禹城领先、德州率先、山东争先”主基调,围绕禹城经济社会文化次中心的奋斗目标,抢抓机遇,统筹规划,一体推进城镇化和两区同建,努力在县域经济倍增中当主力、在率先跨越发展中抗大旗、在增进民生福祉中创亮点、在“三化”统筹中作示范,以小城镇和两区同建为代表的各项工作均取得长足发展。2011年,全镇财政收入2.4亿元,今年可突破3亿元。目前,全镇在建社区七个规划总面积40万平方米,已开工建设36万平方米,群众认购率达到98%,11月底前3000户居民全部搬入新居。

一、抓机遇,定目标,增强凝聚力

    对两区同建工作,我们达成三个共识:

    1、两区同建是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两区同建是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切入点,是一项惠泽后代、利国利民的战略决策,是引领农村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机遇和全新改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大胆尝试,把握先机。2、两区同建是建设幸福德州的科学决策。德州市委、市政府立足转方式、调结构、创优势的战略高度和幸福德州的民生视角,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强力推进;禹城市委、市政府践行“让禹城人民更幸福,让庄严党旗更鲜艳”的执政理念,把两区同建作为推进科学发展、实现率先跨越的基础支撑,集中集约,不遗余力,全力攻坚。3、两区同建是房寺跨越发展的总引擎。今年,房寺镇承担2010年土地增减挂钩和2011年土地综合整治两个项目的土地挖潜任务,挖潜指标2847亩,占禹城市土地挖潜总任务的37%。虽然任务艰巨,但禹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各部门齐抓共管,为我们提供了强力支持;房寺镇有基础、有优势、有动力、有平台,是攻坚突破的有力保障。我们必须心无旁骛抓落实,放权明责抓推进,不辱使命,不负厚望。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确立“抗红旗、拿第一、做样板”的工作目标,成立七大社区建设指挥部,制定具体推进计划,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压茬推进,高质高效。

二、抓规划,听民声,提升向心力

    在社区规划建设上,我们把握三集中原则,确定四个模式和“三会一访一定”操作流程。一是“三集中”原则。把握“小村向大村集中、弱村向强村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原则,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坚持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创业就业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五位一体”,将全镇62个行政社区规划为12个居住社区,制定近、中、远期发展规划,因地制宜、试点先行、梯次推进。二是确定四个模式。将七个在建社区建设类型分为城镇带动型、产业带动型、资源整合型、民意民愿型四类。房寺社区属于“城镇带动型”社区,座落于城镇驻地,规划整合18个村庄,以建设多层居民楼为主,可容纳1万人。邢店社区属于“产业带动型”社区,在养殖和蔬菜种植基础上,又发展了花卉育苗基地和蔬菜育苗基地,成为禹城重要的农业产业科学发展示范区,该社区规划整合10个村庄,以二层连体别墅为主,兼顾多层,可容纳5000人。三是“三会一访一定”的操作流程。在宣传发动阶段,依次开好班子会、党员会和群众代表会,征询社区建设的户型、面积、价格及旧房评估等意见;拿出户型图、效果图后,再依次召开群众代表会、党员会、班子会征询意见,修正方案;然后逐户走访以群众签字为准摸清群众购买意愿,确定建设户型及数量。在建设阶段,每个社区成立干部、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的质量监督队伍,最大限度地扩大群众参与面。

三、抓招商,搞并建,提升吸引力

    坚持“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原则,社区与园区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同频共振、相得益彰。一是存量抓扩张。邢店社区的静远花卉蔬菜育苗示范基地,两年时间从200亩扩张到1000亩,吸纳200余户农民入场经营;绿城精品花卉基地一期工程占地500亩,今年又投入6000万元扩建到1000亩,建成花卉种植、新奇树种、水生植物、容器苗木、花灌木种植五大区域,消化劳动力300人,年销售收入达1亿元。二是增量抓招商。借助禹城市农业产业园区政策优势,狠抓农业项目的招商引资,总投资2.8亿元的金汇生态旅游农业项目9月开工建设,总投资9亿元占地3200亩的肉鸡出口一体化项目,在7个新建社区各配套建设一个种鸡场,在镇驻地建设一处饲料厂和孵化厂,在高新区建设一处屠宰场和加工厂,消化劳动力2000人,年利税3000万元以上。

四、搞激励,抓创新,增强推动力

    坚持抓关键、重落实,把握运行好三个机制。一是干部激励机制。配合全市开展 “解放思想、创新实干、率先跨越”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和“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在机关干部队伍和农村干部队伍管理上,落实“块状管理”和“争创五个模范星支部书记”等措施,涉及社区建设的35名农村支部书记和70余名村组干部专下来,参与社区建设,砺炼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本领。二是合同约束机制。探索建立“一合同一协议”机制,群众购房合同、旧房预拆迁协议同步签订,确保搬进新房子,拆掉旧房子,复耕老村子。三是碰头会机制。坚持每天早七点碰头会制度,每天一个社区,通过调度会、现场会等形式,召集社区指挥部成员和社区建设企业负责人会商问题,督促进度,保证质量,能快则快。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