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城市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时间:2009-11-18 11:21:39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蔡若愚
  
   我在北京建国门附近曾看到一个外观别致的建筑,红墙绿瓦在一片钢筋水泥中颇为扎眼。但走到门口一看,里面是漆黑一片,数十张上下铺床挨个儿挤着。最里头恍惚有焦黄的灯光,民工们光着膀子穿梭其中。夜幕降临的时候,附近的饭店灯火通明,空调制冷的声音呼呼作响;这些人就走出昏暗的房间,一字列开在马路边上纳凉。
   马路往南直走就是北京站,这里是北京人口流动量最大的地点之一。延伸的铁轨连接着城市和农村,每天都为这个疾速发展中的城市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却无法将他们真正纳进这座城市。
   历史的发展有方向性。衡量一种文明的进步与否总是落在一些大大小小的指标上,城市就是其中之一。城市化率,在人们的印象中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实力。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个数据增长了4倍有余。今天,接近50%的城市化率令中国人欢欣鼓舞,却忘了深究表象之下的深意。
   人口城市化率、地理城市化率、社会城市化率,哪一种都无法尽然表达城市化的内涵,也不能解释如今我们在城市中看到的多重生态。的确,城市正在用公路和铁路贯穿周边的荒地和农田,用现代化设施逐渐同化原先的农村,并快速将这些区域的人群纳入其中,但这些被“数字”城市化着的人们真的就城市化了吗?不管是类似于“城中村”这样的实体景观还是户籍制度等更意识形态化的障碍,都使得城市化的效果大打折扣。而在一味谴责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或许可以换个角度思考:城市,是否被寄予了过多厚望?
   《红楼梦》中描写刘姥姥进大观园,在潇湘馆里让出路来给贾母众人走,自己却走旁边的土路。琥珀拉着她说道:“姥姥,你上来走,仔细苍苔滑了。”刘姥姥道:“不相干的,我们走熟了的,姑娘们只管走罢。可惜你们的那绣鞋,别沾脏了。”刘姥姥自是与大观园里一干人等不同路,换成今天的话可以概括成“城乡差别”。但她不卑不亢,并不将这种差别映入内心,也没有入乡随俗穿绣鞋踩石子路。
   韩国前总统卢武铉也是一个喜欢乡村生活的人。去年2月25日他卸任后回到家乡庆尚南道金海市峰下村安家,从此含饴弄孙,享受家乡农村悠然自得的生活。有时他还会骑自行车逛遍峰下村,与村民们一起植树、捡垃圾、清理沟渠。他的老乡李栽雨说,卢武铉很喜欢乡村生活,曾对他说,“你就搬到我们家附近,咱们一起生活”,并且托付他把生活在蔚山、大邱的老乡也都叫来。
   事实上,恬静清新的乡村生活已经成为很多西方人的追求,从而出现了城市人口向农村流动的“逆城市化”现象。这种转移最早出现在若干发达国家的城市中,其直接原因是人为追求人口、建筑低密度的独立生活空间和更高的生活质量。现在西方社会的普遍现象是“富人住郊区,穷人住市区”,在我国的一些特大型城市中也已开始出现这种苗头。
   城市其实并不一定是衡量文明的标杆。如果物质足够丰厚,那么选择城市还是农村就简化为对某种生活方式的权衡。但目前中国的问题是:大部分地区的城乡差别已经严重影响到生活的质量。“农民”一词在不知不觉中被染上了复杂的感情色彩。因此,比起城市化,抹平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对中国来说可能更重要。而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三农问题”正是旨在保障农民的权益,改善农民生存的环境,而这也是使未来城市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必备前提。
   回归到一种最单纯的逻辑,城市化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只要具备了基本的柴米油盐,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又何妨?
  
  
  链接
  
  60年,四阶段
  
   以市镇人口占总人口(包括农业与非农业)的比率来衡量城市化率是最普遍的一种指标。去年12月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城市化率现状调查报告》就是以此为指标对1949年至2006年中国城市化率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并发布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报告认为,中国城市化进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64)缓慢发展期
   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缓慢,且一波三折:1949至1952年,城市化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由17.43%降为14.42%;1953年至1960年,城市化率增长近6个百分点,由14.85%提高至20.74%;1961至1964年,城市化率又由18.85%降低到16.56%。60年代初的下降主要在于经济困难时期,从城市遣返了2000多万名职工。
   第二阶段(1965~1975)停滞发展期
   由于文革时期3000多万城市青年和知识分子到农村落户,这个时期,中国城市化率明显下滑,停滞不前,走过了一个较长时期的锅底型。10年间城市化率下降了1.26个百分点。
   归纳改革开放前的城市化特点,主要是:政府是制动主体;城市化对非农劳动力吸纳能力低;受制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等。这些特征导致形成了城乡之间相互隔离的“二元社会”,阻止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第三阶段(1976~1999)平稳发展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城市化平稳发展期,城市化率逐步增长,从1976年的15.49%上升到1999年的25.51%,20多年间城市化率增加了10个百分点。
   其中,1984年以前是以农村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城市化阶段,带有恢复性质,“先进城后建城”的特征比较明显;1985~1991年,在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下,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小城镇;此后一直到20世纪结束,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城市化全面推进,1992年到1998年,城市化率年均提高0.42个百分点。
   第四阶段(2000至今)快速发展期
   这一时期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率增长显著。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45%左右。根据各国经验表明,城市化率在30%~70%左右的区间,是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区间。据此可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已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
   现在中国人口约一半生活在城市。城市化比以往任何一个阶段都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包括就业与基础设施、资源能源、气候环境等等方面,中国都亟待采取适合的方式应对。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