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有消息传出,由于人口老龄化迅猛到来,现在还稍有盈余的养老金,在未来会入不敷出,甚至成为社会不可承受之重负,所以,有关部门放出风来,要延迟退休年龄,此风一吹,自然激起民众激烈反弹:人民网的调查显示,93.9%的人反对,仅有2.4%的人接受延迟退休。另一方面,仿佛是为了确证计划生育政策的荒唐和残酷,陕西镇平计生强制堕胎之事被媒体曝出,母亲与受难胎儿的照片在互联网上流传,所谓制度杀人,社会吃人等等理论性认识都找到了现实载体。
在赤裸裸的杀人面前,与女权主义之间的那些争论,似乎过分书生气。
计划生育与养老等问题究竟有无关系?这似乎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不过,将生育与养老放在一起谈,却不是易先生的发明,有人找到计划生育实施以来不同时期的宣传标语,不难发现其中发生的微妙变化:1985年,“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1995年,“计划生育好,政府帮养老”;2005年,“养老不能靠政府!”而循此追问下去,那么2015年会喊什么?网友代为回答:再老也得养政府!
在中国推行计划生育,鉴于民众公民意识不强,面对剥夺个体固有生育权力,实际未必会引起激烈反抗,但是至于“活着”的中国式理念,真正引发恐慌的,是典型的“养儿防老”方式难以为继。所以,要推行此“国策”,宣传的重点无疑是缓解恐慌,遂有了因为所谓“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的提法。
宣传就是要给民众吃定心丸,至于丸药是否空心,是否真有效果,既非是宣传部门的事情,也不会有人真正关心。所以,在最初推行政策的事情,政策后果尚未显现,一起皆是美好愿景,话可以说的无限圆满,胸部拍得山崩般响亮,而随后事情渐渐不妙,口风渐转,待转到了180度,养老已经和计划生育似乎已经没有半毛钱关系——事实上,在体制内确实没关系,因为计生和社保分属不同部门,而承平日久,按照我们习惯的“遗忘规律”,除非出现大问题,否则正常状况下,人们应该已经接受了宣传口号,不会追问已经实现了几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究竟为何而来,究竟会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造成什么影响了。历史的先声,就这样一次次沉沦在长河里。
不靠家庭养老,而依靠政府提供最底保障,依靠市场经济中的商业养老保险提供多种选择,这是正常应对养老问题之策。不过在中国社会,由于现代化一度走向歧路,嫌恶市场敌视社会、理性狂妄与致命自负以及发展主义的盲目乐观交织成基调,距离正常社会,始终有遥远距离,而且前行艰难。
另一方面,进到历史深处,人们似乎又能发现在愿景背后的某种机心:在计划生育双轨制背后,是养老制度的双轨制,城市、体制内执行严格计划生育政策,其养老会有优等的保障,而农村养老,在留有空间的情况下,民众得到的是政府被缩水的责任。可即便是留了后手,二三十年过去,养老依然成为不堪承受之重。
据资料现实,目前中国法定的五项社保缴费之和已达工资的40%以上,在181个国家中排名第一,为北欧五国的3倍和G7国家的2.8倍,东亚邻国和地区的4.6倍。有评论指出,如此之高的法定缴费率不仅在国际上独占鳌头,而且早已对私人部门造成了一定重压,牵制其活力,若再延迟退休年龄,让企业为劳动生产率低的老人续缴五项社保,对经济绩效的折损可想而知。
必须声明,尽管我认可计划生育加速人口老龄化,并造成退休金缺口的见解,亦对生育“自救”的观点有同情之理解,但是我依然认为,“养儿防老”不道德。我同意陈志武先生的看法,将自己的未来寄托在孩子身上,将家庭关系纳入到一种隐形或者显性的经济交易中,实际上是淹没了真正的自然来自血缘和人之本性的亲情,因为都是生意,父母与子女之间无法平等感情交流和心灵沟通,幼年的子女和晚年的父母都难有尊严可言,基本上,养儿防老是一种互害关系。由于“生育自救”的提法混淆了群几界限,将社会之人与个体之人混为一谈,在社群意义上的理论合理性放置在个体家庭关系上,就越出了边界,亦带来伦理困境。
而问题吊诡一面在于,经过三十年轮回,人们又不得不回到养儿防老的老路上,可即便是放弃了良善伦理的等而下之之策,依然是镜中花水中月。一种眼看着自己成为历史“成本”,却又无能自救的无力感,也正是中国人当下真实状态的写照吧。而一个视人如物,以人为成本的社会,其道德人伦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