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西安经开区城市化样本调查
时间:2012-06-12 14:23:26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岗家寨村几栋残楼离热闹的集市只有几百米,这里如今已经人去楼空,四周拆掉的建筑碎片堆积成一座座小山,翻过山头才能看到不远处的高楼。

  挡在西安市北郊凤城二路东端的这座城中村即将消失,这条路另一头的郭家村就是它未来的命运。

  位于凤城二路与朱宏路交汇处东北侧的郭家村已经拆完,只剩一片碎石瓦砾,这座村庄留下来的唯一印记就是路旁公交站牌上的“郭家村”三个字。

  随着33个城中村拆迁改造的推进,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内的城中村将不复存在,在这个西安城市新中心的地方,城市化的轨迹清晰可见。

  被工厂、商场、银行、居民楼、学校、医院分割包围的城中村终于被城市所消化,农田成为工业区、工业区发展为城市。在西安行政中心北迁和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推动下,经开区从城市的边缘变为城市新中心,产城融合的过程不断加速。

  1. 农田里“长”出的开发区

  19年前西安经开区初创,在未央区政府招待所里,李凡和七八位领导同事租了3间房子筹建开发区。最初设立“两部一室”,即开发部、招商部和办公室,每个部门就两三个人。这是经开区管委会最早的办公地点,而管委会很多人只知道凤城二路凯发大厦的旧办公地点。

  “最早开发区管委会在龙首村十字,而过了龙首村就是一大片农田。”西安市经开区管委会党群工作局局长李凡回忆起当年的情形颇为感慨,“当时整天就想,啥时候北郊能有人气,啥时候招商能招满。”长期以来,西安市的发展重心都在向南推进,南郊有大片的高校和商圈,人气旺盛。而在北郊,当时西安市城市发展规划中对北郊的定位就是仓储农业区,主要是农业和工矿企业。

  陇海铁路将西安北郊与城市切断,铁道以北被称为“道北”,这个城乡结合部和移民区是脏乱差穷的代名词,社会治安状况不好,沦为城市的边缘区。人们对北郊的发展不看好,当时见面问话常说的就是“啥时候出来?”

  就在这样一片区域上,经开区开始创业,起步区3.425平方公里,总面积9.88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大都是农田,连个像样的乡镇企业都没有。当年管委会值班为安全考虑都留男性,因为下班之后要骑自行车穿过一大片农田村庄,晚上黑漆漆一片,只有农家里透出的一点灯光。

  刚开始经费紧张,只有一辆借来的蓝鸟车,方向盘还是在右边的。没有企业进来,开发区也不敢预征土地,投资商过来看到的就是农田。当时引进的第一家企业是可口可乐公司,为了配套企业修建了凤城二路,这也是开发区第一条打通的道路。

  随后,凤城二路两侧逐渐聚集了多家企业,康师傅、西门子信号、海红轴承等相继落地。从凤城二路向北,经开区逐步拓展,吸引的企业越来越多。而为了给企业配套,一些城市设施也开始建设,最早没有医院愿意过来,经开区引进了合资的长安医院,位于凤城二路企业聚集区的北边。

  不过,最初十几年经开区还只是一个工业园,虽然已经从农业区转变为工业区,而且有一些城市设施,但并不具备城市的形态。

  2. 当年超前的现代新城

  十多年前西安市就已经提出经开区要建成新城,但是真正成为新城,而且是新城市中心,仅仅是这些年开始的,尤其是西安行政中心北迁敲定之后。

  2000年之后,经开区开始二期规划,向东、向北扩张,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21.74平方公里。

  2000年左右,经开区还没有城市的形态,吃饭都很难找到大的餐馆。当时计划在未央路两侧建高层大楼,但一直没有建起来。

  “当时都不看好,没人愿意建高层,因为成本高,而且建起来如何销售也是个问题。我们催得紧了,企业反问:‘你让我们建,你们咋不建?’”李凡说,“经开区要给企业做配套,但就那么多钱,用的地方可多了,哪有钱建高层?”

  过去从西安到机场只能走未央路,外国人、外地人乘飞机到西安之后首先看到的就是未央路这个北边门户,因此,当时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时提出,将未央路建设成50年不落后的现代新城。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未央路两侧建设原则是“限低不限高”,要求大楼要达到18层、50米高,让外界看到西安的新面貌。

  在经开区管委会拿着模型上门、反复讲解和劝说下,一些企业开始建设高楼,不过在建设中也打了折扣。北二环边上的凤城大酒店在建设的时候基础按18层来做,但当时只盖了3层,想等以后发展趋势明朗以后再加盖,而现在这片地方周围全都是高楼大厦。

  “原来是限低不限高,现在高楼大厦都起来了,压都压不住。”李凡说,“原来只有山海丹、雅荷、凯发大厦等屈指可数的几栋高楼。”

  虽然建设现代新城的设想在当时过于超前而未达到预期,但是随着产城融合的需求逐步增强,经开区的工业园定位逐步被淡化。

  西安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哲表示,过去经开区是单纯的工业园区,以产业配套为主,但随着产业的发展,开始演变为以工业为主的城市新区。

  “随着2000年西安经开区列入国家级开发区,开始重新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招商对象层次上也进一步提升,主要面向世界500强企业、大型央企和非公有制龙头企业,发展视野和标准大大提高。”张哲说,“招商就像谈婚论嫁,吸引高端企业落户扎根,城市功能就要提升,这就是产业化推动的城市化。”

  3. 西安北扩下的城市新中心

  说起西安经开区产城融合的加速,不得不提的就是西安行政中心的北迁,这不仅加快了经开区的城市化进程,更将经开区推到城市新中心的位置。

  2004年,西安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正式确定“城市重心北移,跨过渭河向北拓展”的发展战略,次年正式决定市委市政府北迁到经开区内的张家堡。此后,经开区的定位就不仅是新城,而是城市新中心。

  张哲坦承,西安行政中心北迁是推动经开区城市化的重要力量,这对其他开发区而言是一个特殊的例子,这种模式难以复制。

  现在,经开区分为三大板块,中心区即城市新中心,渭河北边的泾渭新城则是制造业新城,草滩生态产业园主要是食品、饮料等产业。

  西安经开区规划局副局长苏鸿翎表示,现在中心区的定位是都市工业区,虽然保留一部分产业,但是不符合城市发展的产业逐步向泾渭新城和草滩园区搬迁,还有一部分会迁出经开区或者被淘汰掉。

  作为城市新中心,开发区的角色定位与发展思路也发生了变化。西安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郭学民认为:“西安行政中心的迁移,西安城市新中心的建设,给经开区带来了全新的定位和使命,既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还要建设西安城市新中心。”

  2011年西安行政中心北迁到经开区,同年,连接北郊与南郊的地铁二号线开通,这个曾经被陇海铁路分割成边缘地带的地方,如今却成为西安的新中心。

  “工业还是开发区的立区之本。”张哲认为,“开发区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产业,要以产业为先导,适时推进城市化。”

  “工业、产业发展是区域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开发区立区之本,这是我们的共识,不会变。”苏鸿翎表示,大量人口进来后,就要求工作生活要更加便利,我们要将开发区的价值兑现给大家,只有提供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才有开发区的新发展。

  虽然已经被定位为新的城市中心,但经开区仍然将发展工业作为其主要竞争力,当然,其发展更加多元化。

  “我们希望达到二三产业均衡发展,提升经开区的承载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张哲认为,以往工业区的发展模式忽视了工业区内人口的发展和居民需求,导致城市新区有些城市功能不完善,影响了整个系统的发展。经开区通过功能的全面建设,不仅要打造城市新中心,下一步还要打造成区域综合经济体,既承载产业,又承载生态、文化,承载人的所有需求。

  在33个城中村拆除和37条断头路打通之后,经开区的框架基本定型,城市形态初现雏形,而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提升城市的功能。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