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孩子“不让梨”,家长别心安理得
时间:2012-04-20 09:50:57  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  作者:孙仲 
 据本报昨日报道,一道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题,素材是“孔融让梨”,题目中有一道是“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学生回答:“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个大叉。这张试卷被孩子父亲发现后,将此事发上网,引来热议。该父亲想不通:这就是如今的教育吗?

  这是一个越说越复杂的话题。在推崇自由,张扬个性的现实语境下,恐怕很难说“让梨”和“不让梨”孰对孰错。但厘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我认为是有基本结论存在的,而不是如这位家长所理解的“怎么着都行”。

  从教学角度讲,老师出的是阅读理解题。既然在提供了阅读素材后明确问“假如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而不是直截了当问“你会怎么做”,那么作为学生,就应结合素材中孔融的表现进行分析,而不能片面按照自己所思所想进行回答。孔融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孩子,且长大后成了一个大文学家,表明他不是一个自私狭隘、目光短浅之人。那么,你就要站在孔融的角度,找到符合其心态或个性的答案,而不能简单地按照今天的价值观认为“孔融才4岁,不可能让梨”。所以说,学生答“不让梨”属理解错误,老师打叉无可非议。

  再说这位答“不让梨”的学生,是否真的说了心里话,我认为也值得怀疑。如果他真的没有谦让之心,只顾自己而选“不让梨”,那我们无话可说至少孩子没有撒谎。可如果他并非深思熟虑,而只是为了质疑,甚至出于叛逆才选“不让梨”,那就值得商榷了。事实上,按照今天的教育背景及生活条件,恐怕很少有孩子会真正“不让梨”。其一,无论学校还是家庭教育,都会促使孩子懂得谦让的道理,孩子坚决“不让梨”,恐怕只能说明家庭及学校的教育失败。其二,现在的孩子根本不缺零食,怎会置道德、礼貌于不顾,而自私地“不让梨”?只要不是故意,有多少孩子会真正选择“不让梨”?

  所以,作为这位孩子的家长,实在没必要为孩子打抱不平,更不要觉得心安理得,力挺孩子说真话,彰显个性。你要先用事实证明,孩子在面临相关选择时,会不会那么自私。如果孩子在生活中很懂得谦让,答题时却是“不让梨”,那他的学习态度很可能有问题。同时,你还要理解学校教育的苦衷及方法、效果,别以为老师打个叉就是对孩子不公平、不负责任。此外,即便老师打叉的做法有争议,你也要用理性的方式跟孩子沟通、与老师交流,而不能简单地将事情归咎为教育失败。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