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值得玩味的是,今年的城市竞争力评比,首次加入了“幸福感”的考察指标。这样一个很虚的指标,也引发了如潮争议
“城市:让世界倾斜而平坦。”这是5月6日中国社科院发布《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的主题。根据蓝皮书,2010年,香港依然雄踞中国城市竞争力榜首,上海、北京紧随其后。
上海10年超香港?
蓝皮书称,中国城市竞争力整体快速提升,全国294个城市2010年竞争平均指数为0.551,高于2009年的0.497,2010年的竞争力指数标准差也小于2009年,这说明城市间的差距有所缩小。
与2009年相比,前10名城市格局发生变化,长沙和杭州首次跻身前10名。中部城市长沙的进入也使得分享前10的区域增至6个——珠三角3个,环渤海2个,长三角2个,东北1个,中部1个,台湾1个。
香港尽管依然称霸榜单,但上海、北京、天津、重庆等后来者奋起直追,大有赶超之势。特别在科学竞争力上,香港已明显落后于北京、深圳和广州;基础设施竞争力,香港位居第四;经济规模竞争力,香港也被上海超越,位列第二。
蓝皮书指出,优势收窄的一个原因是香港经济转型相对缓慢。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不断提高,但其他产业发展缓慢,产业单一;科技和基建发展停滞不前;经济规模优势已不再明显。
不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认为,内地城市要超过香港仍需时间,香港在全球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依赖内地,香港应加强与珠三角的合作。
“香港老大的位置将在5-10年内被上海取代。”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长乐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断言,香港基于历史的特殊地位,起步早,目前城市竞争力的确比上海高,“但从长远来看,上海在大区域范围内的能极、容量、辐射力都是香港不能匹敌的,当上海‘四个中心’目标基本实现,其世界城市的地位将凸显。”
发达与幸福“倒U”
与往年相比,今年蓝皮书首次将“幸福感竞争力指数”列入考察范围。结果显示,在294个城市中,石家庄市居民幸福感排名第一。排名后9位的分别是临沂、扬州、承德、滨州、莱芜、鹤壁、包头、北京、新竹——北京仅以第九名代表各大一线城市在“幸福城市”中“孤城作战”。
因此,蓝皮书指出,中国城市居民幸福程度与经济发达程度显现出“倒U”现象。居民的幸福感程度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上升,但二者并非是直线关系,在一定阶段出现下降或者不再敏感。
不过,这一指标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尤其是石家庄的“冠军”头衔。“能把幸福感排名做出来很了不起,但排名不一定准确。”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石家庄人陈文玲提出异议:“每次回石家庄都能听到抱怨,并没有洋溢着幸福。”陈文玲认为,按照感觉,幸福指数比较高的城市应该是成都、无锡、杭州、惠州、日照、青岛、珠海以及西藏等地方,“结果和常识要吻合,否则会引发人们对结论的质疑”。
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则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强调,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像对幸福感这类主观感受进行比较没有意义。
徐长乐则认为,发达与幸福“倒U”现象并不成立。“在现阶段的中国,人均收入的高低无疑是决定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
“城市病”蔓延
尽管中国城市竞争力整体上提升,但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蓝皮书认为,中国正变得越来越过度倾斜,具体表现为城乡和区域差距进一步扩大,大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中心区极度繁华,大都市边缘城镇及乡村则停滞和衰落。
“各要素不断向重点城市倾斜,强化中心城市,是区域发展中的必然过程,城市病不可避免。”徐长乐指出。
蓝皮书建议,构建一个“适度倾斜而平坦”的城市中国,以治疗部分城市的“城市病”。包括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系统的全国城乡及区域发展的空间布局规划,根据资源禀赋、历史基础、区位条件,确立适度倾斜的全国城乡经济社会活动和未来发展的空间结构,引导人口和产业空间合理流动与均衡分布。同时,建立城乡一体的、人口自由有序流动的人口管理制度,改革土地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同权同价的土地使用与管理制度。(《国际金融报》 记者陈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