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乐黛云:传统的变与不变
时间:2011-12-02 13:18:5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传统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看。

  一、“易有三义——变易、不易和易简”

  郑玄在《易赞》和《易论》中说:“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易简”谓“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变易者,谓生生之道,变而相续”;“不易者,言天地定位,不可相易”。“天”永远是“天”,“地”永远是“地”。“三易”是说“天”的本体不变,但“天之用”是可变的。“简易”是说宇宙在“易”的系统中并不复杂,是可知可测的。总之,“不易”是指不变的、定性的因素。“变易”是指因时、因地而变异的特殊性;如果定性的因素变了,事物就不再是原来的事物了。同理,基因变异了,物种也不再是原来的物种。这就是说,传统有变的一面,也有不变的一面。

  二、“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

  传统包含两个层次:“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即民族文化传承下来的“已成之物”(Things become),如经典文献、各种古器物等,这是全然不可更改的,只能原封不动,永远保存;另一个层面是“文化传统”,这是对“已成之物”不断进行重新解读、诠释,从而构成不断变化、不断形成的“将成之物”(Things becoming)。即不同时代,不同人物对某一古器物或某一经典文献的不同解读过程。这种解读因时因地因人而变,不断发展,构成新的谱系。例如中国有许多古籍,这些古籍都是中国文化的遗存,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这些古籍,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解读,再解读。这种长期积累下来的解读和研究构成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不断增长的谱系。

  三、作为主客观互动的传统

  由于传统不是自然生成之物而是人类所创造,因此,它又是由于某一主体意识的不断投射而不断产生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因不同主体对不同时代的典籍和事物的不同解读和诠释而各异。这个“过程”所形成的传统也就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20世纪末21世纪初更有某些学者力图超越自我的主观设限,从他者的视野来重新观察自己的文化传统。正如法国学者弗朗索瓦·于连所说,一个主体只有在他懂得(敢于)在他的思想里后退(后退是为了看得更远),重新评估文化里那些隐藏以及沉积了的部分才可以重构他自己。也只有从这里开始,他才能重新思考,并在他的思考里发现新的源头。他说,就我自己来说,只有我能“到达中国”,再重新转向“我的”文化,才能思考那欧洲之所以成为“欧洲”的特点。他强调文化既不是可隔离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她不停自我转化),更不是可拆解的(和主体有关)。在他看来,传统必须自我发展,不能发展传统的主体是一个萎缩的主体。

  世界进入了一个多元多变的时代。历史已不再是以线性历史为先设的、有序排列的、有固定结构和终极意义的研究对象,而是一种体现无限差异的、多元的开放性文本,有如随时变动的“由点线连接编织而成的网络版的生活”(福柯)。在这样的全球化语境下,我们更需要研究传统,研究传统的变异性和持续性,使传统不至于像马克思所说那样,成为我们的思想和生活的负累,而能成为一种积极力量,推动人类精神世界的创新,推动人类走向更合理、更美好的社会。

  (乐黛云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