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沉重的塑料袋——垃圾分类为何如此之难
时间:2011-11-22 14:36:45  来源:城市化网  作者:吕程平 

    近日,温岭市的垃圾堵道事件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据报道,该市东环高架职教城路附近的非机动车道已被近百米的垃圾带堵死,沿路的垃圾堆得像小山,行路至此, 浓重的恶臭就扑鼻而来。

    新闻再次引起人们对城市垃圾处理问题的关注,据报道,中国600多个城市中,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1/4已经无垃圾填埋堆放场地。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超过5亿平方米,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

    与此同时,作为我国生活垃圾主要处理方式的在填埋、焚烧等终端处理方式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不断攀升,而被视为“突围”生力军的垃圾分类同样遭遇困境。

城市垃圾分类现状

    2000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厦门和桂林8个城市成为原建设部公布的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10年过去,在这些较早推行分类垃圾箱的大中型城市,垃圾减量化处理的进展如何?垃圾分类是否如同最初的预想融入了普通市民的日常习惯?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看看几座代表性大城市的垃圾分类现状。 

北京:“分它干什么呢?!”

    作为实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重要内容,北京在奥运申办报告中向国际社会承诺奥运会期间,奥运场馆100%实行垃圾分类收集,资源化率达到50%的目标”。然而,奥运过后三年,垃圾分类却远未“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西城区一密闭式清洁站,记者注意到从辖区各处运来的垃圾最终被混合在一起打包装车。在居民区中初步分类的垃圾最终又杂糅在一起。负责垃圾清运的管理人员表示,这是西城区的普遍情况。接着,记者对生活在附近的居民进行了随进访问,很多居民表示,小区住户对垃圾分类兴致不高,“既然是要混在一起,分它干什么呢?!”  

广州:“走一步、退一步”

    十年前,广州就开启了垃圾分类的尝试,曾主编了垃圾分类标准,由原建设部作为国标颁布。然而,作为国内最先试点垃圾分类的城市,广州的垃圾分类进程仍长路漫漫。以广州市最早推行垃圾分类的越秀区的五羊南社区为例,这个曾今的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实际垃圾分类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据报道,该社区垃圾收集站原本预计每天会接受1.8吨至2吨厨余垃圾,实际情况是常常连一半都达不到。在这个以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最强著称的小区尚且如此,其他小区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据近期一项社会调查显示,相当部分的广东市民根本不知道广东实施了垃圾分类。事实上,由于离预期相差甚远,广州市政府去年4月就做出决定:不再投放比单桶垃圾箱贵50%的分类垃圾箱。有网友不无感叹地戏称这样的实施进展真是“走一步、退一步”。

深圳:仅一成居民了解具体的垃圾分类方法

    日前,深圳大学“绿色风”环保协会的志愿者针对深圳南山区4个大型社区100名居民做了一项“居民垃圾分类意见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近三成居民从未接触过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仅一成居民了解具体的垃圾分类方法;多数人认为垃圾分类很麻烦、不知道如何分类。

    在这个中国开放先锋城市,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似乎并没有对市民环保意识的提升有太大帮助。作为垃圾分类中最关键一环的居民对家庭分类意识竟如此单薄,城市垃圾减量工作的实际效果也就可见一斑了。据报道,在设置了标有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和有害垃圾等垃圾桶的小区里,居民把家庭垃圾投放在哪个桶里完全是随机行为。而对于环卫人员,不管垃圾是否经过分类都会鱼龙混杂地倒进垃圾站。 

上海:效果初现,问题依旧

    上海从今年5月起,推进“百万家庭低碳行,垃圾分类要先行”项目,作为项目的主打内容,垃圾分类干湿两分类法将取代之前较为繁琐的“四分法”。为了加大新型分类法的执行力度,上海市发动社区志愿者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宣传活动中,分发宣传材料、粘贴分类标示、在高峰时段站岗……真可以说是大力发动了“人民战争”的力量。在这样的高强度投入下,垃圾分类的效果初现,市绿化市容部门表示,截至6月底,根据已经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试点工作的居住区的分类情况来看,目前通过厨余果皮、其它垃圾分类能够实现居住区日常生活垃圾减量率约20%。

    然而,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仍然存在。在一些实行试点的小区,有很多居民根本不按标示投放垃圾,其中有些是不熟悉新投放方法,有些则是明知故犯。据社区志愿者反映,大概有一半的生活垃圾仍然没有按照规范分类。

垃圾减量难在哪?

    北上广深历来是我国特大型城市的代表,他们的城市化进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陆城市的最高水平。然而,垃圾分类这一被普遍看好的措施在这些城市实施十年来却几乎陷于停滞,曾经光亮时尚的街头分类垃圾桶要不沦为又一个形象工程的摆设,要不渐渐淡出了公众视线,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官员:尚不具备垃圾分类条件

    垃圾分类无疑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源头分类、前段分拣和后端处理等,任何一个环节的能力缺乏往往直接导致整个系统的无效。持这样观点的就有深圳市城管局环卫处副处长罗向东,他认为,深圳垃圾分类进展迟缓就在于深圳市尚不具备彻底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理的能力。“目前深圳只有垃圾焚烧设施和垃圾填埋设施,而厨余垃圾约占垃圾总量的 45-50%之间,目前深圳垃圾日产生量是1.3万吨。按一半来估算,深圳的厨余垃圾处理能力应达到6500吨左右,而目前在南山只有一座200吨规模的厨余垃圾处理设施。”

    城市公共硬件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财力投入,很多城市存在对垃圾分类项目资源投入不足的现象。广州市政协委员韩志鹏认为,关键还是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这位长期关注城市环保的委员认为,政府投入资金不足直接制约着从宣传、到设施投入、再到后期处理等各环节的实施成效。他举例说,去年广州仅用1500万财政经费购置全市的分类容器,“全市要买垃圾桶,这1500万元怎么够用呢”。

    如果说,北上广深经过十年的努力总算走上了垃圾分类的“慢车道”的话,我国广大的二三线城市仍在上路前的摸索阶段,海南环卫部门一名官员指出,像海口这样的城市,整体上还不具备实施垃圾分类的条件,只能是作为之后工作努力方向。

专家:要多听民间的声音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李迪华老师认为,政府在推进垃圾分类这样的公益性质的公共服务政策时,要做好充分的前期调研论证和后期效果评估。要注重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专题研究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及时对推行的政策措施进行调整。李迪华老师指出,只有充分认识到城市垃圾问题的严重性,强化政府的责任,强化垃圾减量政策执行决心,不断巩固公众参与的信心,才能最终有所收效。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吕斌主任认为,垃圾分类的推进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从政府到民间的共同努力。其中一个根本问题是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把垃圾资源化结合于可持续发展的大战略中。他认为目前有两方面的工作需要加强,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要让市民认识到城市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提高垃圾分类意识;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他指出发达国家垃圾分类自觉行为的形成是与严格的惩罚机制相关的。

    一位长期致力于环保领域研究的专家指出,政府在制定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的相关政策中,对民间的声音重视得不够。他指出,对于一些专业民间环保机构提出的针对垃圾分类的建议或意见,政府相关部门并未作出及时的回应,而这些建议往往更符合现实条件,这就导致了一些旨在推行垃圾分类的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往往脱离实际。

市民:社会整体氛围很重要

    根据一项网上调查,88%的网友认为垃圾分类实施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实施监督主体;70%的网友表示不清楚垃圾怎么分类。与之形成对比的是,90%的受访者支持垃圾分类,但认为不应操之过急,应在做好先期工作的基础上有序推进。

    为了了解市民对垃圾分类推进乏力原因的看法,记者在北京市不同区域进行了随机访谈,在海淀区三里河附近一些设置了垃圾分类设施的小区,一些居民认为,由于小区内人员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很多住户根本就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垃圾分类效果当然会大打折扣。另外,记者也了解到,不同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的差异还反映在年龄上,相对于对新鲜事物接受较快的年轻人,有生活一定之规的中老年人对垃圾分类接受起来有困难。

    居民环保意识的差异也与整个社会文化氛围密切相关。上海一位曾今旅居瑞士的女士在网上发帖认为,在很多欧洲国家,热衷环保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时尚,各类致力于城市环境改善的民间组织大量存在,这就促成了当地居民很强的环保意识,而这样的民间环保组织在国内才刚刚起步。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