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南都社论:数据制造出来的幸福感不可靠
时间:2011-11-14 13:43:05  来源:南都 
    民众生活难免与数据打交道,昨日有两个与民众密切相关的数据发布了。先是在北京,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于第九届中国食品安全年会上宣布,中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查的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出口食品在国外的检测合格率也在90%以上。然后在武汉,针对媒体《长江废污水年排放超300亿吨,黄金水源岌岌可危》的报道,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副局长臧小平表示,长江干流水质优于或符合国家地表水三类水标准的河段达86%,长江“总体水质状况良好,可放心使用”。

  人生在世,不能不吃东西,也没法不饮水,两位局长发布的无疑都是让民众振奋的数据。然而看一看新闻后面的网友跟帖,却是一边倒的质疑甚至讥嘲。

  官方发布的数据或结论遭遇信任危机并不自今日始。最典型者如每年公布的CPI、通胀率,让人印象最深者则有今年因北京连日大雾所引发的数据之争。如果按照统计局公布的CPI和通胀率,中国的通胀始终只是“温和型通胀”,以经济学的观点,温和型通胀不仅不值得担心,相反是有益的。而按北京有关部门的监测,北京空气质量也是“自己与自己比有进步”。可是,民众的感受却迥然不同,大雾笼罩,连出行都困难,还谈什么“进步”?民众测量通胀率也不靠什么模型,而是以菜篮子和不同时期货币的购买力来感受通胀对自己财富的严重剥夺,惊叹“通胀猛于虎”。

  面对这种信任危机,专业性似乎是一个不错的辩护理由,因为有了这个挡箭牌,哪怕空气污浊得人们呼吸不畅,也大可反驳说直观感受不如工具监测可靠。但即使是在专业领域,民众这些直观的感受也得到了众多专业研究者的支持,比如关于通胀率,就有不少学者认为被大大低估了;围绕北京的天气,也有另一套监测工具证实民众的感受未必不符合科学。

  未精通学理,不掌握工具,这一次,人们质疑或讥嘲食品合格率和长江水质标准,依靠的仍然是直观的经验、现实的感受。食品安全事故大案要案频发,毒牛奶、地沟油搅得举国不宁,不少单位自建食品供应基地,我们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查的合格率居然还一直保持在90%以上?人们肉眼观察,过去30年间,长江水质分明是呈恶化的趋势,就连长江水利委员会早前也承认,在长江沿线,众多中小城市不仅排污量日渐增大,且不规范排污现象突出,为什么按照他们的数据,长江干流水质优于或符合国家地表水三类水标准的河段反从2005年的71%上升到了2010年的86%?

  即使不考虑来自民众直观的质疑,这些“幸福”数据也是颇有破绽的。当质检总局官员说食品抽查合格率一直在90%以上时,至少需要将他们选取的样本和所使用的统计方法进行公开。负责水资源保护的官员一边保证长江水质良好,一边却又承认“排污量在逐年增大”,公众就没法不困惑了,排污量逐年增大反倒还会使水质逐年变好?

  《人民日报》近日发表评论指出,“不论是社会组织还是政府部门,不论是发布信息还是回应质疑,都要考虑到老百姓的想法。因为信息不对称,公众自然要求‘权威说法’符合事实真相,切合社会关注。更重要的是,‘权威说法’必须对接公众感受。如果不顾公众的感受,‘权威说法’只是自说自话,那么,不仅难以自圆其说,还会让公众更加无所适从,进而质疑政府的公信力。”评论将这种不对接的危害已经阐释得相当清晰,而为何官方数据和民众感受总是难以对接,其原因却更值得深入分析。

  官方数据和结论,常常与民众感受不能对接,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和民众相比,有些官员宛如“生活在别处”,其与民众的生活基本隔膜,如何去对民众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二是出于对真相的恐惧,老是希望给民众营造一种虚假的幸福感。于是,只要是供人饮用的水,无论在我们肉眼看来如何污浊,一监测却总能达到三类,因为这也是饮用水源的最低标准了。

  仰仗数据的支持,我们也许的确可以获得一种强加的幸福感,但数据制造出来的幸福感无异于海市蜃楼。如果真希望民众生活富足,恐怕离不开更真实的努力。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