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天府四川城乡,处处是盎然生机。统筹城乡,四川先行一步,有哪些成就和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有哪些摸索值得期待和思考?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的率领下,九三学社中央考察调研组一行,走进巴山蜀水。调研组从川北山区到川西平原,先后考察了城乡居民社区、工农业园区20余个;他们上高山,进平坝,走村寨,访农户,看变化,议发展,不仅与省市领导干部和专家座谈,还走访基层干部和普通百姓。“城乡统筹和城镇化”这篇大文章,在共同的探讨中变得更加清晰、更加耐读。
以园区联动战略推进山区城乡统筹发展
“青瓦、白墙、人字顶”,一排排透着川北民居风格的现代农房格外引人注目;一条条平坦宽阔的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村容整洁,面貌焕然一新。白色的大棚内蔬菜长势喜人,管护、采摘、分装、营销,当地居民忙个不停……这是元坝区按照广元市委、市政府实施“四园驱动”、用园区带动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缩影。韩启德一行不辞辛劳,一下飞机,就来到这里。
走进元坝区昭化镇天雄村,统筹城乡发展带来的新变化让人耳目一新。
调研组入农家,进大棚,访蔬菜专业合作社;到村“两委”、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便民服务店,察看基层活动阵地建设、农村文化活动、村级卫生保障……“现在住得干净,出门就是街,感觉就是城里人了!” 天雄村居民点居民李陈秀说。在天雄村卫生站,医生郭先强正在给几位村民诊病。调研组看到,村卫生室一共有5间房,分别挂着观察室、治疗室、诊断室、药房等。正在治病的70多岁的李大爷说:“现在看病很方便,大人娃儿有个病疼,也不着急。”看到村民苟克蓉住的两楼一底的小洋楼,韩启德高兴地说:“灾后重建变化大,统筹城乡发展活力大。”
之后,调研组又来到利州区回龙河工业园区考察。目前园区有工业企业33家,去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5.9亿元,今年上半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3亿元,园区吸纳周边群众进厂务工3000余人,人均年务工收入2.5万元以上。调研组走进社区,察看了培训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情况;走进居民家,看到居民住上了漂亮的新房子,就业路子宽,园区务工收入高,日子越过越好,个个露出幸福的笑脸。韩启德肯定地说,依托工业园区统筹城乡发展路子好。
天雄村、回龙河工业园区是广元市实施“四园驱动”战略、推进山区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范例。2007年7月,广元成为四川省三个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之一,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市情实际,抢抓试点机遇,大力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四园驱动”(建设现代工业园区、特色农业产业园区、生态文化旅游园区、新型职业教育园区),以园为极、连极成轴、以园带片,驱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
声音: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说,广元是四川省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市,农村人口比重大,是典型的山区农村。我们选择广元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调研内容之一,很具有代表性。我看了元坝区昭化镇天雄村和利州区回龙河工业园区的统筹城乡发展。现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把农业现代化与城市现代化相衔接。广元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中,思路清晰,起点较高,做得很好,希望做得更大更富有成效。
用城乡统筹城乡的思路推进灾后重建
成都彭州市小鱼洞镇大楠社区、新兴镇的寿阳泉小区、磁峰镇的鹿坪村鹿鸣荷畔小区……这曾经是 “5·12”特大地震的极重灾区,如今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从平原坝区到丘陵地带,灾害所造成的阴影已经荡然无存,风格各异的重建新居、规模初具的产业支撑、幸福洋溢的张张笑脸,构成了一幅幅和谐相融的画卷。“重建是新生,更是创新、跨越。”九三学社研究室主任岳庆平感叹。
“灾后重建,不仅仅是原地修房子那么简单,而是要充分考虑人与自然和谐相融,考虑建设与产业发展,考虑房屋建设多姿多彩,考虑公共配套怎样完善。”彭州市的一位负责人介绍说,成都多年来摸索的城乡统筹城乡的思路,是破解灾后重建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在实践中摸索,在重建中见智和创新。彭州农房重建创造性地提出了“四性”原则:以产业支撑的发展性、建筑风貌的多样性、和周边环境的相融性、配套设施的共享性为特点的新农村建设“四性”规划模式,源于彭州鹿鸣荷畔,后来推广到成都整个重建地区。
头顶骄阳,调研组还考察了都江堰向峨乡、壹街区、金凌花园。
这些点位都是统规统建、统规自建等不同类型的农村灾后住房重建典型。而政府主导的统规统建或统规自建,给震后农村带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地震后,都江堰市向峨乡有94.5%的农户选择了统规统建。农民集中居住后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农业生产半径增大,生产方式面临转变和调整。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这一变化,及时谋划调整产业布局,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猕猴桃、“三木”药材、笋用竹、茶叶优势,引进龙头企业和农业种植大户,创新灵活多样的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三方利益共赢的联接机制,三年内规划发展猕猴桃、“三木”药材各2万亩,茶叶、笋用竹各1万亩。同时加快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和山地休闲度假特色旅游业的产业互动,改善乡村面貌。
在错落有致、各具特色的重建新居中,实现华丽转身的村民有的成了“公司+农户+合作社”的企业工人,有的干起了餐饮旅游。
在座谈会上,调研组了解到,成都市统筹城乡规划,将全市19个区(市)县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已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2010年,成都工业化集中度达74%,标准化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达23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面突破70%,城镇化率达65%以上,初步实现了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
一路走来,成都市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及合理运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科学推进灾后恢复重建所取得的成绩给调研团一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九三学社中央参政议政部部长郭悦说,前年我来过成都,知道城乡统筹成都走在全国前列,这次又实地考察了这么多地方,深感八年来成都统筹城乡的生动实践和全面推进“三个集中”、“六个一体化”、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建设成绩突出,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成果值得肯定,经验值得总结,方法值得推广。
声音: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邵鸿说:“实践证明,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重建符合成都的实际,符合群众意愿,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
从基础设施入手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教授马九杰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是城乡居民能够平等地享受到相应的公共服务,但这必须打破城乡分割分治的传统格局,并创造相应的条件。
带着这个话题,调研组一路考察行走思考。他们听的最多、感受最强烈的是,四川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作为加强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的抓手,成效明显。
天马镇金陵二组的宣传栏将这列为“农村‘四大基础工程’”,其中明确“搭建流转平台,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产权、林权等的流转。”天马镇一位负责人介绍,在金玉村,农户宅基地综合整治后新增出来的土地,以15万元/亩的价格,由村里统一规划出让给企业投资设厂。
而在距成都70公里的虹口乡,改革进行得更彻底,按照土地综合整治方案,每户每人拿出半亩地,由村里集中引进社会资本开发旅游项目,换来的资金,则按每户每人35平方米的规格,由村上统规统建房子。
天马镇、向峨乡、虹口乡,在每一个集中安置点都可以看到,新建起来的安置房风格统一,基础设施建设也颇为完备,调查组感叹,震后新农村建设,环境优美堪比城郊的高档别墅区。而土地流转制度的探索和创新,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调研组认为,没有产权制度改革,没有市场一体化,没有城乡居民房产、资金、人员流动,城乡二元结构很难打破,都江堰率先试水,做得很成功。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刘建进说,调整产业结构,过去一般融资渠道不畅,分散农户难以解决,现在通过土地流转,带动了农村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依托市场,根据消费需求来调整,这比以前乡镇干部要求种什么要好。
在邛崃市卧龙镇杯土村、固译镇仁寿村,调研组看到了土地整理后规模化种植的场面。每村、每镇的土地整理,都伴随着产业化项目的引进。土地整理成为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居住条件的载体。当地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农民收益由以前单一的种植收入变为土地租赁收入、公司分红收入、进入园区务工收入、外出就业收入等多渠道的收益来源,农民收入大大增加。
离开邛崃市、又进温江区,考察调研的亮点目不暇接:川西林盘保护——万春镇罗家院子,纯农业区域城镇发展——万春镇幸福村“幸福园”、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万春镇春江路社区。政府提供的材料中,虽然很少有关于“土地流转”的提法,不过,一个看得见的事实是,农民确实用手中的地(主要是宅基地),以大同小异的方式换回了新房子、新家园。这些通过综合整治新增出来的耕地,实际上就是补偿款的主要来源。
成都还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在灾区农村率先实施了农村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为每个村每年安排不低于20万元的资金,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基层的公共服务条件。
声音: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说,土地流转,农民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题,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采取什么方式流转,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由农民说了算,不能越俎代庖。成都在实际工作中,始终坚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因地制宜流转土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都模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