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遭受2次碾轧、失去18次救助机会的小悦悦,正在与死神做最后一搏,在病房外,从佛山市到广东省,都在为如何谴责见死不救、倡导见义勇为,做着挽回城市舆论形象的努力。
事实上,人性的冷漠并不仅仅是佛山的问题,如果小悦悦的事故发生在其他城市,相信依然会有路人畏惧绕行,所区别的可能只是数量多少的问题。
如今社会道德的失范,确实已到了急需转变的时刻。然而,在佛山市、广东省或以重金激励见义勇为,或推动见死不救入罪等强力方式力图扭转局面时,我们理应冷静,这是否就是扭转社会风气的终极解决方案?
首先,人心的冷血、道德的沦丧,只是公民不安全感爆棚的最终结局,由“果”用力改变“因”,难免有南辕北辙之忧。
再看立法手段。的确,以法律“越俎代庖”制约道德,从德国、意大利到美国均有成例。但彭宇案、许云鹤案以及“老人跌倒不能扶”的现象,已经让热心助人未必善有善报,见义勇为却被反口诬赖的结局深入人心。
若果真以法律强制救助,让仅仅是擦肩而过的路人,在获罪和被讹孰轻孰重的纠结中迅速作出判断,的确有些难为并非圣贤的普通市民。因此,以严刑峻法唤醒世道人心,仅仅是退而求其次的办法。
其实阻碍公众救死扶伤、出手相助的,还是内心中对社会和他人的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而造成这种不安全感的,则是社会体制、法制、保障机制的不健全。
要想扭转这种不安全感,眼下流行的“校长撑腰体”似乎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如果老人摔倒了你去扶被讹诈了,学校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学校替你赔偿!”
如果我们的社会能给每个公民提供完善的法律和经济、医疗保障机制,那么出于经济角度的讹诈或将大为减少,甚至不复存在,而见义勇为者也无需过分担忧补偿与法律责任的判定。等到全社会都来为你“撑腰”的那一天,相信将不会有人在小悦悦面前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