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量民工持续涌进城市,不少农村的家庭只剩下了老小,那些曾经人丁兴旺的村庄,如今成了老人村、空心村——
“妈妈呢?”“妈妈出去打工了。”“那爸爸呢?”“爸爸也是。”9月5日,记者来到常山县新昌乡新峰村,和住在外婆家的6岁女孩琪琪聊天。
在接下来村里蹲点调查的7天时间里,这样的对话屡屡在我们和村里孩子们之间展开。
与父母一周通个电话,一年团聚一次,对这里的很多孩子来说,早已成为习惯。
老人、小孩与狗……走在阡陌小巷里,看到最多的就是他们。因为——“能出去打工的都出去了。”
“等我长大了,就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城里了。”琪琪稚嫩的童音背后,是对外面世界的无限憧憬。
村支书徐益林帮我们统计了一下,全村337人,18~60岁的正劳力212人,留在村里的不到30人。一个家庭里,丈夫出去打工,老婆也随同丈夫外出,留下孩子和老人,而孩子长大了,考不上大学,也要出去打工,最后,家里只剩下老人。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2009年全国进城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这要催生多少“空心村”?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玉林已经在开“药方”:如果 说确实只有通过城市化和工业化才能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那么有必要重新考虑费孝通先生当年提出的“离土不离乡”的命题,是否应该站在家庭、人性的角 度,通过宏观而又具体和系统的政策引导,来推进农村人口的就地和就近转移就业呢?
编后语:
“外面像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没人住,荒地杂草生。”如今的偏远农村几乎有60%以上的村成了“空心村”,除了对延续千年的“老有所养、幼有 所依”传统家庭伦理构成巨大冲击外,还衍生出了土地荒芜、村舍闲置、阻碍穷村脱贫致富等弊端,故已越来越引起有识之士的焦虑。面对日渐荒废的“空心村”, 相信走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人,一定能探索出一条“蝶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