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环球时报社评:不能总在无序监督中兜圈子
时间:2011-09-05 10:04:24  来源:环球时报 
    温家宝总理2日下午在考察国土资源部时称,我们就是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这不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这样表态。人民监督政府,实际上是中国改革一个敏感、但已经在被各种力量不断推动着往前走的进程。

  围绕着“监督”,中国社会的各种争议甚多。有些人认为中国的监督进程慢得像蜗牛,也有人认为这个进程“太快了”,甚至“已经失控”。这是一个很难产生权威评价的领域。

  中国舆论的批判力量显然已经与一二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现在不仅有“建设性批评”,还有“对抗性批判”,批判者的政治出发点有时很像西方的“反对派”。中国的政治似乎在以“扩容”的方式包容这一切,尽管社会对此的看法相当分裂。

  批评性舆论和被批评的各政府机构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互不信任。一些批评者把每个具体问题都“上纲上线”,宣扬政府机构“必然是坏的”。被批评的政府机构则很少主动配合批评者,他们往往认为批评者不了解情况,“不专业”,对他们的工作形成了干扰。他们也经常把批评者的动机“上纲上线”,认为这些批评者的背后有“敌对势力”操纵。

  中国的舆论批评现在相当多,甚至多得有些“滥”,但政府和舆论的良性互动远未形成,批评的主力军未必是有经验、有水平的民意代表、媒体评论家或者学者,而经常是互联网、特别是微博上杂乱无章的牢骚或者口号。本该对批评及监督发挥更大作用的人和力量,反而常常处于沉默的状态。

  改变这个状况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种力量付出各自的努力,包括彼此的理解和容忍。这显然不是政府把心胸放得更宽一些,再出台一个详尽的规定就能做到的。所谓建立一个“监督政府的制度”,用它来解决一切,是乌托邦。中国的事情永远都是实践的过程,需要一批开明的官员,一批有责任心的公众意见领袖,需要几个处理得比较好的公共危机,通过他们的示范,中国社会逐渐从“监督”这个领域里“乱逛”的状态,一步步走上正轨。

  现在一些政府部门其实有了主动接受监督的“阳光做法”,但是没人理。发生官民摩擦的一些领域,舆论要求让监督“一步到位”,政府一时又做不到。这些都是舆论监督看似热闹,实际上有些“使不上劲”的表现。

  在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让权力受到有效的监督,这应当属于政治上的“高科技”。苏联政权不被监督的前车之鉴,以及当今世界很多国家“监督过滥”的情况,都是中国应当避免的。一个政党长期执政,社会对它主动接受监督的愿望很容易信心不足,这方面出的“正常问题”,也很容易被过度解读,造成全社会思想的混乱。让“监督”有效并准确,实际是中国长期稳定的政治支柱之一。

  全社会都要知道这不是件容易的事,谁也不应把它简单化成一个口号,同样谁也不应因为它很难做,就固步自封,不思改变。推动中国进步的总是一些具体的人,他们抓住一些具体的机会,塑造历史在不同时期的里程碑。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