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全力打造河海之都中国营口卧龙湾
时间:2011-08-25 10:33:17  来源:城市化网  作者:尹成福 
    西市区作为辽宁省营口市的老城区,是百年港城和中国东北最早对外开放的海滨城市的发祥地,既见证了营口因港而兴的百年历史,也累积了基础设施老化、历史包袱沉重、服务功能短缺、经济总量偏小、行政职能不全、产业布局不均、弱势群体较多等诸多制约发展的不利因素。近两年来,西市区依据其位处的“中国河海第一湾——辽河湾”的龙形地貌和1934年8月8日蛟龙翔临的历史记述,创造了“卧龙湾”这一地标品牌,充分发挥河海、湿地、路桥、港湾和历史文化、商贸、庙宇、炮台等资源,将其发展定位为“河海生态宜居区、文化商贸休闲区”,并以“河海兴区、文化立区、产业强区”为总体战略,吹响了营口西部崛起的号角,加快解放思想,科学转变观念,主动抢抓机遇,推动后发赶超,集聚成强大的磁场效应,促成了“小城区大作为,老城区新作为”的发展态势,践行着企业国际化、城市人性化、人才多样化和生活现代化的城市化建设目标。

西市区在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中的理念和定位

推进城市化必须依托产业化

    城市是载体,居民是主体,产业是根基。

    产业聚人,城市留人。城市这一载体要承接不断增大的人群并日益完善与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拓展空间,加大投资,增强载体的聚纳能力,而这一切均离不开产业的带动和支撑。没有充分产业——包括都市工业或者是传统与现代服务业的城市,充其量是一座“居民区”——活力不在、潜能无存、后路将断。在城市化进程中,人是承载主体,必须解决市民的安居乐业问题,必须解决没有市民化的人口,如农民工的问题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以产业化来实现充分就业、安居乐业、拉动消费、促进发展,其结果将事半功倍地推进市民化,孕生城市化。

    西市区产业化与城市化发展方向: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按照“产业集群化、企业集团化、技术高端化”的理念,推进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向园区集聚、向品牌化转变、向规模化拓展,实现现代制造业等产业高端化生产、集群化发展,实现规模扩张和机制创新的联动发展,高标准推进集科研开发、产业服务、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为一体的“环渤海高新产业集聚区”建设。充分发挥好中央进一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沈阳经济区被确定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三大政策的叠加效应,紧紧抓住“中国营口——卧龙湾文化商贸休闲区”被列入省十二五规划重点区域的发展契机,围绕“拓宽领域、壮大规模,优化结构、完善功能,高端定位、错位发展”的思路,以大桥两翼、南北两岸、纵横两轴为框架,以向河向海、拓展空间为手段,科学布局以“中国营口—卧龙湾”为主导的文化旅游产业区、文化休闲中心区、商贸休闲度假区、商业服务中心区和河海生态宜居区等“五大城市板块”,形成多点开花的大城建发展格局,在推动规划协调的基础上,挖掘后发潜力,激发城市活力,增强持久能力,打造大容量承接载体、大产业空间布局的城市化体系,使西市成为现代产业之都、优质生活之城。

推进城市化必须面向国际化

    推进城市化,离不开国际化,因为城市化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潮流。城市实施国际化的过程,实际就是开放、包容、提升、发展的过程。西市区在面向国际化的进程中,以高远立意为根本,注重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力求形成良性循环,推动螺旋上升。

    一是国际化思想理念的对接。大辽河是我们的根,它孕育了百年港城和辽河儿女,西市因它而生;渤海湾是我们的魂,它使我们的思想和天地走向广阔,西市也将因它而更加繁盛。我们要立足“根”和“魂”,按照“现代、生态、繁荣”的追求,坚持面向河海、亲近河海、融入河海,突出思想理念的对接,积极运用新都市主义理念规划城市发展,完善城市体系。尤其是把握辽河特大桥开通和区域立体交通网络形成带来的便利条件,把发展思路创新定位在打造辐射力强的“河海都市区”上,充分发挥其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五点一线”规划建设中黄金海岸线的重要节点地位,加快从辽河时代向环渤海时代的跨越,加快与世界城市化潮流的融合,实现在辽宁沿海经济带整体对外开放中脱颖而出,并强化西市在辐射东北亚大战略构想中的影响力。

    二是国际化发展模式的借鉴。城市化不一定都是大都市、大规模,必须要立足自身独特优势,消化吸收先进的发展模式,不搞千篇一律,杜绝急功近利。我们要突出打造特色文化,完善城市构架,拓展人文内涵,紧扣“承南接北之要冲,拥河向海之锁钥”的发展定位,围绕辽河两岸、大桥两翼、河海交融、三面环水的独特区位优势谋划拥河向海的发展思路,推广“城市因水而灵动”的发展蓝图,坚持向河向海、向外拓展和面向国际发展的前沿模式,着力在转变政府职能、健全社会功能、强化全面服务等方面求创新、求提升,实现国际城市化建设经验和西市区实际的有机结合,稳步提高西市的国际化水平。

    三是国际化产业转移的融合。在避免诸多弊端导致“水土不服”的前提下,积极吸纳国际资本与先进产业、技术、人才和理念,实现内外产业的融合,实现在转型中转身。把发展目光由背靠河海转到走出河海,进而跨越河海,既注重扬长避短,更强调扬长补短、错位发展的良性互动,推动产业升级,以高端理念和规划实施来吸引高端产业入驻,汇聚高端人才,用新产业聚集新人群,形成内生能动与外力驱动协调并进的发展局面。

    四是国际化市场分工的推进。实施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推动外贸发展从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效能提升转变。提高优势出口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扩大高端制造工业研发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升一般贸易层级。建立健全出口品牌培育机制,提高在世界市场的份额与占有l率。十二五期间,重点扶植和推动一批国际化的企业上市,实现出口创效和外向扩展取得重大突破。

推进城市化必须走向现代化

    城市现代化目标的实施,无疑将标志着城市走向高端化。城市化的实质是公共经济的改革和再分配,要求政府超越自我,率先转型变身,由市场竞争者转为市场管理者、社会服务者,强化为企业、为社会和为市民服务职能,尤其是要站在发展的前列,积极主动地开发和投入政府资源,打造城市环境。

    一是彰显时代气息,强化都市规划与建设开发的现代感。为了凸显都市规划与建筑形态的现代感,西市区聘请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批知名规划设计机构,编制完成了“一园、两轴、四带、五区”的总体规划和一系列修建性详规。秉承“高端、创新、集群”的发展理念,以现代制造业为根基,大力拓展创新产业,倾力打造高新产业发展园;加速城市东西发展轴的改造升级,使东连高速公路、高铁车站和机场,西接滨海大道和沿海各地的渤海大街与新建的城市南北发展轴——得胜景观大道,成为最靓丽的对外开放大通道;加速构建三面临河临海景观带和城中水系景观带等四条最具生态特色的景观体系,塑造水在城中,城在水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滨城景象;将河海资源和文化元素与城市建设相融并蓄,倾力打造“中国营口——卧龙湾文化商贸休闲区”这一主题概念和地标品牌,推进实施旗下的“五大城市板块”,培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都市区。2010年12月,西市区荣获“联合国宜居生态城区奖”。

    二是突出现代理念,确保城市生态体系的立体完备。着眼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相互影响与和谐共生,努力构建生产发展、人群稳定,社区舒适、生活幸福,生态优良、环境美好和文化融合、积极向上的城市生态体系。以集群化、品质化、便利化、网络化为导向,以完善城市功能为目的,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商贸流通、房地产、社区服务、产业服务、体育健身等消费性生活与生产服务业。深入挖掘西市区的文化底蕴和作为“营口发祥地”蕴藏的发展商机,投资修缮被誉为中国北方“露天的百年商埠博物馆”的辽河老街,以及渔人码头休闲街区、西大庙文化休闲广场公园、西炮台海防工程公园等遗址、遗迹、遗存,追溯历史记忆,实现历史文化重装上阵,使其串联成10公里依河沿海的带状旅游商贸集聚区,补足城市功能建设的短板。

    三是运用前沿科技,集成城市基本管理的现代手段。创新城市管理理念,探索实行高效能的常态化管理和网络化管理。结合城区管理权限下放,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在环境卫生、小区物业管理等行业推行专业化和市场化运作。围绕实现城市基本管理的现代化,以物联网为产业链,以一条景观大道为引线,以两条商街为主体,以新建的三大城市综合体为支撑,以推进的四大五星级酒店为要素,以实施的五大城市公园为节点,以开发六大商厦为补充,推动城区建设与服务业的网络化联结。今年起,陆续启动100个重点项目,并在众多服务业项目建设中嵌入全智能化手段,彰显现代城管的人性化。2011年5月,西市区荣获“中国最佳投资价值(环境)区”奖。

    四是探索转型途径,构建社会管理服务的成熟体系。社会管理实现由防范、控制型管理向突出服务型综合管理转变,改进社会服务方式,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在政府的主导作为下,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依法参与社会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中心向基层组织转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保稳定、促和谐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坚持抓基层、打基础、聚合力、促发展,深入推行党员挂牌亮身份、党员志愿者、楼栋党员中心户、党员服务中心、社区新闻发布会、党员提案、党建论坛和党建联席会等8个党建品牌项目,并以此为牵引,实现市区、街道、社区的纵向一体,达成机关、企业、居民的横向默契,促进建设、管理、服务的综合协调,逐步完善成熟的社会管理体系。

    五是完善整体结构,推动社会事业与保障制度的建立。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上实现服务保障的现代化。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和发展力度,完成布局合理的学校和一批公立与私立幼儿园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投入,推进实施4所高标准的综合性和专科性医院建设;加强人才引进、技能培训、职业联结等体制建设,不断推动就业、创业、兴业互动体系的完善;加强弱势群体的帮扶救助,进一步增大“社区救助帮扶站”的作用,深化党政机关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机关单位、企业与基层街道、社区结对帮扶等“双结双帮”活动,形成网格化帮扶机制;继续推行我区首创的“新闻发布会”制度,搭建党政组织与群众沟通互动的平台,进一步促进和谐局面;加大社区建设力度,试行并推广“社区规范化工作模式”,全面提高服务居民的能力和质量,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关于对房地产业的基本把握

    房地产业不仅是城市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城市经济的实体构成。实现房地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充分条件。

    注重合理布局。西市区按照“拓宽领域、现代高端,形成规模、增大覆盖,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理念,加快吸纳力与辐射力强的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打造新的中央商务区。以点带面,逐步铺开,明确区域分工、产业布局、功能定位,把房地产的发展置于城市化与产业化的大格局中进行,科学谋划,统筹推动,形成既协调又错位的发展态势。以集约促节约,提高土地利用率,盘活现有资源,推动土地增值,并预留发展空间,促进持续发展。
    
    注重资源效率。以建设“现代河海新西市”为总目标,调整确立了“河海兴区、文化立区、产业强区”发展战略,坚持新区适度与旧区侧重、拓展开发与老城改造有机衔接、有保有控的建设战略。实施新区开发与产业开发、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建新与修旧统筹规划,整体互动。一年多来,已对15个区片、涉及15000户居民和120余户企事业单位实施了封区拆迁,总占地面积达4.5平方公里,为“五大城市板块”功能区建设提供充裕的发展空间,由此,将推进新开发河海生态宜居新区和文化商贸休闲区1500余万平方米的建设。

    注重质量提升。立足城市化、面向国际化、着眼现代化,统筹好人居与环境、形象与功能、管理与服务等关系,让城市在发展中增值、在增值中惠及百姓。2010年以来,集中实施了投资3亿元的得胜景观大道、投资2亿元的西大庙文化公园、投资1.5亿元的城中水系景观带以及投资15亿元的主题公园等10个方面重点工程。围绕“高端、生态、现代、繁荣”建设目标,今年要完成总投资100亿元的城市化发展项目,包括抓好公共资源整合,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合理布局学校、医院、影院、市民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体化发展,切实减少市民生活成本,扎实提高生活质量。
    
    注重底线保障。在推进房地产总体发展中,强化政府职能,既要眼睛向上,搞好提升;又要眼睛向下,关注基层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安居问题,切实保障人有所居。除政府统建廉租房外,特别注重在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中让利于民,让群众以较小的投资获取最大的效益,改善其居所条件。启动安居工程,今明两年计划完成总投资30亿元、总建筑面积102万平方米的安居新区,高标准建设动迁居民新区,使之成为最大的民生工程,让老百姓安居,提高其幸福指数。

    立足城市化、面向国际化、着眼现代化的高端定位,总投资达370亿元的“营口卧龙湾—华强城、东部城、金泰城”三个城市综合体项目已全面启动,涵盖了文化科技体验、总部基地、总裁俱乐部、创新与创意基地、动漫等在内的高新产业基地,大型生态公园、大型主题游乐公园、玉石文化博览园、西大庙文化广场公园、文体公园等在内的休闲娱乐区,包括四个五星级酒店与高端会所等在内的会议中心、商务中心、三个游艇码头、幸福剧院,以及综合购物、美食等为主题的CBD,加之其它板块内的各类服务业项目,已确定的总投资额达700亿元。由此构筑20平方公里的现代高端、功能齐全的河海都市区,成为“中国营口卧龙湾——文化商贸休闲区”和现代河海新西市的重要支撑。今年前六个月,西市区各项经济指标大幅攀升,经济增幅普遍跃升,交了一份令人瞩目的“中考”答卷,为“两年倍增”计划圆满收官和实现十二五规划高起点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