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方向的迷失
时间:2011-08-08 15:42:21
全球化的浪潮将吞噬和同化着许多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城市将丧失文化的独特性,从而丧失它最珍贵的“精神血液”。这又是一场人文领域内的城市灾难,也是一种人文和精神意义上的生态危机。
在西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和败笔,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都被当作楷模和经典来加以实践;在西方城市文化深刻反思的时候,我们正在毫不分析地全盘吸收;在西方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连自己都不知道对错的时候,我们却给加上了绝对正确的注脚;在西方城市文化迷失的时候,在把文化转向东方寻找支点的时候,我们文化自卑的情节却高过了任何历史时期。
1999年的《北京宪章》中把我们这个时代称作“混乱的城市化时代”,事实也正是如此,在毁掉一个个极富特色的城市的同时,我们并没有用我们的智慧去建设一个个极富特色的新城市。相反,我们却看到了一个个结构畸形、功能混乱、行动别扭、体态丑陋的城市怪胎。
有的学者指出:“我们的城市现代化建设重复了美国城市现代化过程中所有的错误。看看我们的城市,一个个顶天立地地建筑,使人们变得渺小,那种不相称的尺度感和体积感,让人越来越不自信,人们在这种物质巨人面前,变成一种侏儒,变成一个在视觉上和精神上备受压迫的人。人的心灵被这种钢筋水泥挤压的以变得扭曲,那种心灵的场所空间已经没有了一点自由,人在这个城市还是主体吗?还是人吗?一个城市提高GDP一百个百分点,可是它消耗的能源是提高GDP一百个百分点的一百倍,这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GDP增长对城市来说是灾难性的破坏。一个城市建筑面积和高度可能增加了多少倍,但他对城市审美的破坏已经超过了城市面积和城市高度的总和,这种面积和高度的增长,对城市发展将是灾难性的。”
中国建筑问题不是形式和表象问题,而是表现在对城市肌理的破坏,原有城市价值消失加上大量商业性建筑席卷,导致原有城市解体。
有学者指出:“每次将眼光投射于当今城市,都很难不被潮流的商业化外表所迷惑。从而,保持在感官符号的物质表面,这种表面异常强调视觉的凹凸起伏,以大的体形和强烈的刺激来构成整个空间的场景。这种透明化的力量将其暴力属性隐匿到了难以察觉的地步。个人空间和价值被压缩到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地位。我们看到的是单调的硬地广场,反射着朝阳炙烤着人们,夸张的大体量建筑没有丝毫温情,街道如同一道汪洋隔开了相望的人群。
这个城市是如何从脉脉温情走向冷漠。在这种物质化的表面上真正在失去着什么,简单地说,就是熟悉一种人文感的平凡生活,它才是城市文化的源头和赖以生存的土壤。我们此时不能判断城市如何走向,尽管我们也可以用牺牲商业利益的勇气来保存精美的建筑片断,或者一如上海将石库门转化为流行与时尚的新天地一般的商业类消费场所,但我们寻找不回那真正的人文空间和生存土壤。”
台湾文化人龙应台曾写过一篇文章,生动描绘了她对欧洲‘现代化’的印象:“我带着满脑子对‘现代化’的想象而去……一路上,没有看见预期中的高科技、超现实的都市景观,却看见田野依依,江山如画……尔后在欧洲的长期定居,只是不断见证传统的生生不息。我发现,自己原来对‘现代化’的预期是片面的。先进国家的‘现代化’是手段,保护传统是目的……大资本、高科技、研究与发展,最终的目的不是飘向无限,而是回到根本——回到自己的语言、文化,自己的历史、信仰,自己的泥土。
特色不能单纯借助于实体的形态来保存,也可以以另一种可识别的形式来继承。我们希望在彼此的区域和彼此的城市间找到它。在这个永恒超越的意志统治时代里,进步常常只能在废墟上实现。所以,我们需要一种对城市的尊重,从这种尊重中我们才能真正地看到成长的可能。”
一、城市目标趋向
据一份调查资料表明,前一个时期,全国有183各城市宣布要建立国际大都市,也就是说,我国在未来20年内,至少要建1000万人口的城市20座,或100万人口的城市200座。而根据联合国统计公布,到2000年12月,全世界100万人口城市才341座,国际范围内的可称为全球化城市、国际都市、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数目,不过为49个,显然,从中国现有的经济实力,在20年内达到这一目标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国际化大都市不仅仅成了一个政绩工程。也是一个“喙头”,更可怕的还是一场决定中国特色城市建设成败的“大喙头”。
另外,我们有些城市连“国际大都市”的概念还没有弄明白,就要建国际大都市,未免有点太草率,太不严肃。国际大都市的概念是一种能量的聚合体,它的GDP值单拿出来,必须在全世界国家排名中名列前茅,国际大都市的全球的技术、资金、人才流动的控制功能将超过国家的范畴,成为世界经济市场中的控制点。在本国区域内,它是绝对的区域中心。另外,还有八个准入条件:1、区域中心,2、移民之城,3、会展之城,4、组织之城,5、服务之城,6、创业与人居之城,7、传媒之城,8、文明之城,这八个准入条件都有严格的细化标准。根据这一标准,目前,我们国家还没有一个城市被国际组织公认为国际大都市。在未来,也只有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有条件产生,而我们竟有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这怎么可能呢?
二、产业同构
据国家有关方面测算,我国中部和东部城市产业结构相似率达93.5%,西部与中部城市产业结构相似率达97.9%,全国各省、区城市产业结构相似率为90%以上,一位专家浏览长江流域部分省市“九五”计划和2010远景目标纲要,吃惊地发现重庆、湖北、浙江、安徽、江苏和上海各自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无一例外,全是汽车!如果中国的城市都成了“沃尔夫斯堡”那么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
城市产业发展定位,必需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与周边地域、产业、竞争对手的差别往往就是消费空间和发展弹性;“人无我有、人有我无”讲的就是产业的差别性,就是比较优势。现在城市产业同构,产业类型重叠,同质化产品泛滥成灾,造成的利润、低企业生存艰难、资源浪费现象已有目共睹,早已成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公害。
以上情况说明,由于没有充分体现各城市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布局,准确定位,从而形成了产业重叠、重复建设,热门行业大家都争着上,而能决定城市发展潜力的“独门法器”确无人问津。导致了产业结构不合理,潜力没有很好挖掘,城市整体优势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均衡协调发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虽然打着“国际牌”,确在国际上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和应有的知名度。由于城市定位雷同,形成了城市之间产业同质化,造成了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恶性竞争,企业与企业之间恶性竞争,城市与城市之间恶性竞争,其结构不是双败就是群败,国家大量投资无法收回,在恶性竞争中,怪圈中难以自拔。这样的城市定位就是缺少城市科学发展观造成的。
从城市经济学角度讲:每个城市都要研究突出一、两项强势产业,形成自己的优势。工业门类齐全的产业布局早就不提倡了,因为这很不科学,也不符合当今产业发展的实际。实验证明,样样都搞,样样都搞不好,还是从自己的具体条件出发,重点培育一、两项强势产业,才能在当今产业调整的大潮中站当脚跟,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所以城市发展,首先要用城市主题文化来解决城市定位问题,避免那么盲目的定位、随意定位、独断定位,跟风定位的弊端。
城市要想科学发展,首先要解决城市的高端决策问题,而城市主题文化,就是城市高端决策的科学机制。也就是说,主题对了位,干啥啥都对,主题不对位,干啥啥白费。东西南北中,主题在其中,找不到主题,一切都是空。所以只有通过城市主题文化,才能彻底解决城市定位雷同问题,才能彻底解决产业同质化问题。
三、形象雷同
全球化与文化趋同的挑战,是建筑与文化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国际式建筑风格的泛滥,使建筑领域面临世界性文化趋同、民族、地域个性丧失等问题。
遍布城市的高楼缺乏个性,住宅兵营式的排列,建筑的艺术性、文化性得不到显现;在乡村,兴建的钢筋混凝土楼房代替了传统的民居,新的现代的建筑不中不洋,造型和色彩很差,既破坏了原有的民居的和谐,又没有形成新的风格。纵观我们的大城市高楼林立、面貌雷同。摩天大楼的泛滥,形成了新的危机。建筑文化走向了迷失。
20世纪,经济环境深深影响了建筑师的创作理念,经济原则成为现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它推动了建筑向预制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建筑开始了规模化生产,追求快速、低成本,使建筑失去了个性,建筑的面孔开始千篇一律。
有资料表明,我们国家近600多座大、中、小城市,其城市形象都大有趋同之势。南方北方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城市农村一个样,城市建设千前一面,城市广场千篇一律,城市绿地千地一景,城市雕塑千雕一塑,城市节庆千歌一调,城市论坛千论一题。城市形象如此趋同,将使城市特色被彻底淹没,600多座没有特色的城市矗立在那里,将是一件多少可怕的事情!
建筑大师张开济老先生在《建筑应以人为本》的文章中指出:“我们不是曾经为一些城市新建筑总量相当于建了几个旧城而颇为自豪吗?某些较为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不是成为人们津津乐道吗?但曾几何时,我们却惊讶的发现我们的城市太缺乏特色了,有人说:‘南方北方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的确,过去浓郁的城市特色,给大量单调寡味的规划与建筑所冲淡。”
前英国皇家建筑学会会长Parkinson说:“在我看来,全世界有一个很大危险,我们的城镇正趋向同一个模样,这是很遗憾的,因为我们生活中很多乐趣来自多样化和地方特色。我希望你们研究中国城市文化的真正原有特色,并且保护、改善和提高它们。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是太可珍贵了,不能允许它们被西方传来的这种虚伪、肤浅、标准的、概念的洪水所淹没。我确信你们遭到了这种危险,你们需要用你们的全部智慧、决心和洞察力去抵抗它。”
如果城市建筑一味地求新求同而无文化内涵,如果城市建筑一味模仿、搬造而无美的价值,反而夸大和制造丑陋,如果城市建筑不能震撼人的心灵,反而加剧人的精神分裂,城市建筑还有意义吗?
只有建筑与人性的完美结合才是城市建筑的最高境界,才是人心灵的最大慰籍。
城市的个性和特性取决于城市的体形结构和社会特征。而城市的个性和特性取决于城市文化特色。有什么样的城市特色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城市特征,城市形体和特征是靠城市文化积累起来的。它不是凭空建造出来的,当城市文化一旦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产生迷茫,城市建设就会找不到自己的历史源头和未来,城市建筑就会走向歧途。
今天的城市规划着正陷入一种谬误之中,认为城市是非理性的,不可理喻和不可预测的,这种信息背后是一种长期的、关于城市、城市与人、城市与自然关系的扭曲。
城市化正摧毁着性格脆弱的城市文化体系,城市化也迫切地使城市在发展中进行着城市文化转基因培养,用干预的手段来培养城市的个性和特征。历史遗存和原生态都是一次性的,一次毁灭,无法再生。
长期以来,建筑学在城市中居尊居首,由于建筑学对城市研究的统领,使我们城市研究僵硬和呆板,只见建筑而不见人,见人而不见生活的思想,重物质轻精神,缺乏“人本”意识。
与僵硬死板的建筑学同时,对城市文化造成最大危害的是现代工业主义。资本主义非人性化,粗俗不堪现代商业文化或刺激性感官文化,正在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改变着城市存续了几千年的文明生态。现代工业主义体系下的城市全部都显示出一种形象上的同化,城市的个性在轰鸣的推土机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西方工业城市或商业城市的劣质翻版。
而真正的城市形象设计应该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城市设计与城市特质文化的统一。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是三个不同的层面,城市规划是手法处理问题,建筑设计是功能问题,城市设计是宏观问题。城市发展首先要依托特质资源和特质文化搞好城市设计,其次才是按照城市设计搞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是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的具体落实。这就需要城市设计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首先要找到城市的特质资源与特质文化,从特质文化里找到特色,从特质文化里找到主题。充分应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逻辑思维找出城市的规律和特质,通过形象思维发挥空间的想象力,找出城市独特的文化,找出对城市的独特认知。通过城市主题来构建城市的特色景观。城市设计不光要讲设计标准、设计质量、环境质量问题,还要找到城市的灵魂,要让城市设计有主题、有特色,否则城市设计就变成机械的画图,而无人文内涵。城市设计要把理工和人文的东西结合起来,重新构建特色人文景观。
在人文与机械、规划与设计、同质化与个性化之间,今天的城市学界已经开始在反思。如何对待现代化过程中积极和消极的一面?在千年文明、破坏的影响与全球化的融合中,如何全新的构建特色人文主义景观,这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的新课题,这是二十一世纪的重大新课题。
城市文化学者饶会林指出:“目前,世界上众多国家的城市开始转向自己的历史和传统,寻找自己的文化特色或文化个性,试图在文化上重新自我定位,这是非常重要而显见的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是民族的,越是具有独特个性的,就越受到世界尊重和瞩目。
一个伟大的城市不是靠机械的设计来决定的,而是靠城市主题文化来决定的,这是城市经历无数教训得出来的结果。”
从上面大师们的惊呼中可以看出,城市建设千城一面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大楼建高了,但城市灵魂消失了;广场建大了,但城市特色不见了;马路修宽了,但城市文脉不再流淌了;城市建新了,但文化不见了踪影,城市灵魂变成了一个空壳。城市建设无特色,就意味着城市审美资源的消失,就意味着城市魅力的消失。城市魅力的消失就意味着人们对一个城市感情淡漠,就意味着人们对城市失去记忆,一个谁都记不起来的城市,还有生命质感吗?一个没有生命质感的城市,面对的是个性的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