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产城融合
时间:2021-07-07 13:41:44  来源:城市化网 
什么是产城融合
  “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进一步提升土地价值,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

提出背景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而且产城融合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因此全面理解产城融合的内涵,有利于提出更为合理的规划建议。

我国产城融合发展现状[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镇化率大幅提升,成绩显著。但是在实现产城融合的进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和矛盾。总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城无产:产业“空心化”。有城无产的产城融合问题主要指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人口城镇化慢于土地城镇化,主要表现为一些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却盲目开发房地产,造成“空城”现象的出现。而有的城市通过土地城市化转移中心城区人口,获取较高土地财政。第二种情形是人口城镇化快于产业转型升级,主要又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为了规避由于产业转型升级造成的压力,主动选择远离城市中心地区,却尚未来得及培育新的主导产业;二是政府通过行政干预,促使产业从级别低的城镇向级别高的城镇搬迁,造成级别低的城镇产业出现“空心化”现象。
  (二)有产无城: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有产无城主要指各类新城区、开发区在建设过程中“重产业、轻人文”造成产城分离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政府为促进经济增长,建造各类型的经济开发区等,将老城区原有产业整体搬迁至新区,促进产业在新区集聚。但是却忽略了配备足够的医疗、教育、商业等公共资源,以及完善公共交通、居住环境等,以至于开发区缺少人气,致使城镇化程度滞后于工业化的程度,造成严重的有产无城问题。
  (三)产城不协调:产业和城市发展规划混乱。产城发展的不协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国层面的产业和城市发展规划相对独立,缺乏系统性,导致我国产城整体发展不协调。各地政府产业发展规划的同质性导致各地产业结构趋同,区域产业缺乏分工协作,地方保护主义阻碍了人力资本在城市间的流动。显然,这种缺乏全国系统性的城市发展规划,必然导致了产业、资源、人口的要素错配。二是單个城市内部产业和城市发展不协调。在我国,区域规划体系的制定均由不同部门相对独立完成,各部门难以在目标、重点任务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互动。

产城融合的功能融合[2]
  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的上升,以及环境资源问题的出现,我国传统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种倒逼机制。同时,全球工业发展历程表明,在工业化发展初期阶段,制造业是产业主体;在工业发展达到规模效应之后,制造业服务化将成为推动产业持续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也构成工业化与城市化融合互动的“发展必然”。随着发展阶段的推进,开发区也将由建设之初制造业为主逐渐转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并行发展。从产业发展与空间的关系来看,不同产业类型对空间的需求不同。装备制造业等资金密集型产业的用地空间需求较大,而且要求用地较为完整;电子信息产业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就业人群以普通技工为主,收人较低;创新研发类技术密集型产业用地空间较为灵活,就业人群以高素质人群为主,收人较高。
  从开发区的发展历程来看,功能上经历了“纯工业,到工业和配套功能,再到综合新城”的发展历程;空间上经历了“生产空间主导,到生产空间和配套服务空间,再到消费空间主导”的发展历程。产城融合的提出是应对产业功能转型、城市综合功能提升的必然要求,也体现了城市规划由功能主义导向回归人本主义导向的趋势,由注重功能分区、注重产业结构,转向关注融合发展、关注人的能动性、关注创新发展的转型。
  可以看出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联系愈加紧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更需要紧密结合生活空间。产业与城市功能的融合有助于产业升级,有助于催生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因此,产城融合的发展是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求,需要功能融合、空间融合的统筹发展。

产城融合的结构匹配[2]
  产城融合发展就其核心来看,是促进居住和就业的融合,即居住人群和就业人群结构的匹配。产业结构决定城市的就业结构,而就业结构是否与城市的居住供给状况相吻合,城市的居住人群又是否与当地的就业需求相匹配,是是否形成产城融合发展的关键。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密切相关。根据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和库兹涅茨对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延伸,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人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的变化趋势是,第一产业逐步减少,第二、第三产业逐步增加。但是当工业化到达一定阶段以后,第二产业就不可能大量吸收更多劳动力,第三产业对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从上海市1990年、2000年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也可以看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密切相关。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就业弹性系数,以万元产值吸纳的就业人口计算。对就业贡献较大的是第三产业和轻工业,其中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最高,单位产值吸纳劳动力数量最多。
  就业结构与社会服务需求密切相关。城市的发展不仅与人口总量相关,质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城市配套服务设施的供给。人口的职业构成决定居民工资收人水平,收人水平的差异又使消费结构呈现明显的层次性。能否形成产城融合的重点是就业结构与新城的服务相匹配。从上海郊区新城的发展来看,就业结构与居住结构不匹配是产城分离的重要原因。从上海青浦新城来看,青浦工业园区从业人员约1万人,其中约9万为外来务工人员,占从业人员的82%。而外来务工人员大多处于温饱阶段,恩格尔系数相对较高。因此大多租借附近农民住房和企业职工宿舍。再看青浦新城,目前商品房的房价单价在1万元耐左右,由此导致青浦工业区与青浦新城的就业人群与居住人群结构的不匹配。
  因此,产城融合发展的核心是就业结构与人口结构的匹配。只有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相互匹配,才能促进真正的产城融合发展。

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
  2016年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支持各地开展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的通知》,确定全国首批58个产城融合示范区,促进地区经济加快转型。
  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是指依托现有产业园区,在促进产业集聚、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的理念,加快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为新型城镇化探索路径,发挥先行先试和示范带动作用,经过努力,该区域能够发展成为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城市服务功能完善、边界相对明晰的城市综合功能区。
  详见 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  http://www.ciudsrc.com/webdiceng.php?id=157066

参考文献:
1、 魏敏.我国产城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 
2、李文彬,陈浩.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建议.城市规划学刊.2012年第7期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