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2020年中国城市化十大新闻事件
时间:2021-01-07 18:04:45  来源:城市化网  作者:顾晴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百年难遇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人类共同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风险挑战。这一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之年。这一年,中国的城市化仍然处在加速发展期,人口城镇化水平持续稳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持续推进……那么,这一年,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又有哪些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对当下以及未来会产生哪些影响?通过征求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专家意见,经过专家投票,2020年中国城市化十大新闻事件出炉。

  1、《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发布  14亿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共同记忆

  2020年6月7日,国新办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白皮书是真实记录中国抗疫艰辛历程的重要文献,约3.7万字,包括前言、正文和结束语。正文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中国抗击疫情的艰辛历程、防控和救治两个战场协同作战、凝聚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点评:新冠肺炎疫情是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历程: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维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2020年春节前后大规模人口流动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导致新冠病毒迅速蔓延,以及随后的非常规、高风险、高成本的疫情防控及相关问题,引发各界热议和反思:处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中从根本上减少大规模、高风险、候鸟式人口流动,如何解决在社会治理、应急管理、医疗与生物安全、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长期性、基础性的顶层制度设计所暴露出来的不足,是今后中国城市化应该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2、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不考核占道经营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中央文明办在2020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等“硬要求”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给予流动商贩一定空间,改变了过去对于文明城市管理模式“全国一盘棋”的从严状态。

  点评:中央文明办对于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做出调整,释放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广泛的导向意义。评论认为,此举是疫情防控常态下“恢复经济社会秩序”的需要,即:通过引导各地在文明城市创建中保障民生需求,使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过去的政策过于严厉,越是大城市管得越严。对于摊贩、进城售卖农产品的农民、相关企业以及城市管理者而言,这一措施是一种减压,城市管理者无需再对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等进行全方位的围追堵截卡,可以在明确责任、规范管理的前提下为这些业态留出合理生存的空间,而摊贩、农民、企业的生存权、发展权也就有了更多保障。

  3、民法典来了:从摇篮到坟墓 影响每个人的一生

  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是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共7编,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及附则,共计1260条,10万余字。

  点评: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最大、编章结构最复杂的一部法律。从摇篮到坟墓,民法典保护中国人生老病死的各个阶段,涵盖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保护的权益范围相较于之前的单行法也更加广泛,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的颁布在我国法治建设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既是尽快构建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为发展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撑,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举措,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一件大事,对我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带来更积极、更全面、更规范的影响,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人民群众美好幸福生活提供充分的法律保障。

  4、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明确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2020年7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2020年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涉及居民近700万户;到“十四五”期末,结合各地实际,力争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内容可分为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3类,各地因地制宜确定改造内容清单、标准。

  《意见》要求,建立改造资金政府与居民、社会力量合理共担机制。按照谁受益、谁出资原则,积极推动居民出资参与改造,可通过直接出资、使用(补建、续筹)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让渡小区公共收益等方式落实。

  点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城市建设的重点转入对存量的提质增效阶段。城镇老旧小区作为重要的存量,全面推进其改造工作是促进城市更新的重要引擎。比如,改造或建设养老、托育、停车、菜店、便利店等社区专项服务设施,塑造便民高效的“步行生活圈”。老旧小区改造好,不仅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产业投资,还能优化城市功能;不仅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更是社会基层治理工程;既与城市发展相关,更与人民福祉相连。对于改造资金这一难题,中央补助以及各级财政投入会带动更多社会资金和居民资金广泛参与进来,满足居民生活便利需要、改善生活需求,进一步丰富社区服务供给,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5、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继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20年7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会议明确,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内需最大潜力所在和“两新一重”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稳住经济基本盘具有重要意义。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内容包括:公共卫生体系和相关设施建设;城市河道、堤防、水库、排水管网等防洪排涝设施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环保设施、社区公共服务、智能化改造、公共停车场等薄弱环节建设;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完善县城交通、垃圾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建设适应进城农民刚性需求的住房等。

  点评:当前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仍处在加速发展期,“三个1亿人”的问题仍待解决,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拉动我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包括出口、投资和消费都受到影响,因此,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支撑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进一步深挖内需潜力,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着眼于满足群众生活品质改善的需求,通过加快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补短板、强弱项,解决农民进城后发展不充分和不平衡的问题,这也是提高城市化质量的重要途径。同时,只有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促进社会资本等各类要素高效集聚,才能最大限度地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

  6、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国内大循环”,新型城镇化纳入扩大内需部分

  中共中央政治局2020年7月30日召开会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将“要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纳入扩大内需的部分来阐述。会议提出,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实施步伐。要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点评:2020年受新冠疫情冲击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带来的很多不利影响,尤其外部疫情依然处在一个不稳定性和继续扩大的过程,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刘瑞表示,重启中国经济增长,需要兼顾国内外的环境变化,需要兼顾短期和中长期的考虑,从多个角度保障中国经济增长行稳致远。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崔凡认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意味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而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是形成国际竞争力的优势来源而非放弃国际竞争的理由。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认为,中国经济的优势在于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如,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还有很大挖掘潜力;再比如,破解发展不平衡,中国打造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孕育着巨大发展空间。

  7、中央关注城市圈,两次组织会议讨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主持召开会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从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首次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到10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其纳入规划建议,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川渝两省市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

  点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发展战略。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陈耀向认为,《规划纲要》通过政治局会议审议,它的重要程度是不言而喻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在重要程度上是一个层次,是重大国家战略。同时他指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被中央寄予新的厚望,而不单单是城市群内部的一体化,这与早期的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协同规划不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被赋予了构建新格局的新使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重大的目的,就是启动内需,发挥大规模市场的优势,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就是最大的潜力,因此,建设双城经济圈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8、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正式启动

  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会议指出: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要积极探索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个农民房屋使用权的具体路径和办法,坚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这三条底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权益。

  点评:4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让大量农村人口持续向城镇转移。在农村人口数量减少的情况下,农村宅基地闲置浪费现象十分严重。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原有的宅基地制度有待改革。根据现有法律规定和政策,“一户一宅”、“面积法定”、“无偿取得和使用”、“限制流转和抵押”是基本特征。宅基地制度过于侧重对农民的福利和保障,导致宅基地只有使用功能而无资产资本功能,容易导致宅基地总量增加与闲置浪费并存。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正是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保障农户资格的前提下,引入了市场机制,放活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遏制宅基地闲置浪费现象。同时,也有助于吸引建设资金进入乡村,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帮助农民打开获得财产性收入的大门,实现农民财产权利。对于已经长期在城市定居的农业转移人口来说,财产性收入的获得也可以为他们提供实现市民化的物质基础,有利于加快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9、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出炉

  农业农村部网站2020年7月16日公布《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规划》提出发展目标:到2025年,乡村产业体系健全完备,乡村产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乡村就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规划》分别从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拓展乡村特色产业,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村创新创业等方面提出了多项具体措施。

  点评: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前提, 乡村振兴又是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的有效手段。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2019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超过22万亿元,乡村休闲旅游营业收入超过8500亿元,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6500亿元,农产品网络销售额4000亿元,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累计超过850万人。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司长曾衍德表示,我国乡村产业发展有好基础。但乡村产业仍存在门类不宽、链条较短、要素活力不足和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此次规划的编制,有利于引导更多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向乡村集聚,汇聚起乡村产业振兴的力量。也有评论指出,本次《规划》对乡村产业发展做出了详细的指导,乡村必须牢牢抓住此次国家给予的政策力量的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10、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揭开人口数据背后的秘密

  2020年12月10日,伴随约700万名人口普查员“走街串巷”结束,为期40天的“大国点名”划上句号。今年我国开展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在人口普查表格的12项个人登记项目中,调查时点居住地、户口登记地、离开户口登记地时间、离开户口登记地原因这4项涉及流动人口的内容以1/3的占比高居“榜首”,受教育程度、是否识字两项关乎国民教育的登记内容以1/6的占比紧随其后,姓名、与户主关系、公民身份证号码、性别、出生年月、民族6项常规个人信息则占据着普查短表的其余“半壁江山”。

  点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结果将于2021年4月进入全面汇总和发布阶段,将勾勒出自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10年间我国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的改变、人口分布的变迁,为未来我国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布局、各项政策的制定与规划的编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链接:历年中国城市化十大新闻事件报道

2019年中国城市化十大新闻事件

2018年中国城市化十大新闻事件

2017年中国城市化十大新闻事件

2016年中国城市化十大新闻事件

2015年中国城市化十大新闻事件

2014年中国城市化十大新闻事件

2013年中国城市化十大新闻事件

2012年中国城市化十大新闻事件

2011年中国城市化十大新闻事件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