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深、广佛、澳珠将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内最有名的“城市CP”。
近日,广东省对外同时公布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下称《三年行动计划》)。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到,粤港澳大湾区要优化区域功能和空间布局,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其中,针对极点带动,文件提到要强调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大湾区深度参与国际合作,提升整体实力和全球影响力。
实际上,在前述三大城市组合被提出前,广佛肇都市圈、深莞惠都市圈、珠中江都市圈等概念早已出现。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强调三大城市组合有什么含义?
强强联合突出极点引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今年2月份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中央已提出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格局要求。《实施意见》则对以上城市CP在大湾区建设中的方向与定位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
在深化深港合作方面,《实施意见》明确,加快打造深港合作机制创新升级版,以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合作为重点,优化提升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功能,推进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重要引擎。
针对广佛合作,《实施意见》则提出,加快广佛同城化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枢纽型基础设施、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开放合作高端平台,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产业基地,打造服务全国、面向全球的国际大都市区。
在深化珠澳合作方面上,则要协同推进特色金融、休闲旅游、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共同推进珠海横琴新区开发建设,打造大湾区经济新增长极。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三对城市组合完全找准了四大中心城市在大湾区中的优势和定位。港深合作的优势在于创新发展引领,而广佛则凭借同城化发展在国际大都市区建设上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澳珠则凭借港珠澳大桥等带来新区位优势的影响下有望成为大湾区经济新的增长极。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所所长王国文则认为,重组城市CP背后有深层次考虑。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是世界级城市群,城市群发展要先有极核后才有外溢。如果城市自身实力不强,则会产生“虹吸”的反作用。通过城市强强联合,突出极点的引领带动作用,才能够产生外溢作用,实现城市群的均衡发展。
以深圳的发展为例,深圳成为新的发展极点后,开始对外辐射带动周边东莞、惠州等城市发展。
大湾区亟需更便捷的交通
在受访专家看来,粤港澳大湾区要形成极点带动效果的前提是基础设施联通。
王国文表示,澳珠原本在粤港澳大湾区三个核心引擎中“实力”最弱。但随着港珠澳大桥开通、深中通道建设步入快车轨,香港、深圳对珠江西岸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在增强。未来,珠江西岸的发展将拥有两个核心引擎拉动。
在《三年行动计划》中,广东为搭建粤港澳大湾区“四梁八柱”,强调要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予以支撑,包括要打造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将以连通珠江口东西两岸为重点,构建城际快速交通网络,提升客货运输服务水平,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
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基础联通一定是城市之间产业联动的前提。一条区域合作的快速通道,将极大地推动产业、人力、资本、物流等资源要素的便捷流通。
广佛同城便是案例。广佛10年间交通网络的融合,带来了产业协同互补、人员密切流动。广佛已提出,聚焦先进装备制造、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等产业,共建若干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胡刚认为,未来大湾区内部一定会形成网格化交通体系,任何一个城市出行都将实现一小时通达。粤港澳大湾区所需的城市联动发展、产业协同与人口扩张,亟需更密集、更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支撑。
除了加快跨江通道建设,此次《三年行动计划》着重提出,要加强广深港澳四城市之间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加快穗莞深城际轨道、广中珠澳、广深第二高铁等高铁项目、支持澳门轻轨延伸至横琴与内地轨道交通便捷衔接等。到2020年,大湾区内地实现轨道交通通车里程24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000公里。
目前,穗莞深城际铁路全线已经进入了静态验收阶段,并开始联调联试,计划9月30日开通运营。届时,乘客搭乘穗莞深城际线路,1小时内可穿越三地,完全实现“随到随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