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社会管理的“北京创新”
时间:2011-06-09 10:00:13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祁梦竹  

创新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现人民的需求和期待、不断发现矛盾和问题,然后不断满足人民需求和期待、不断寻找或创造方法去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北京的社会管理,就是在这样一条螺旋式上升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社会管理的“北京创新”

5月19日,东城区东花市忠实里南街1号楼。拿着捐款,周敏泪水涟涟。43岁的周敏因病没有工作,儿子还小,一家三口全仗着老母亲每月一千多元的退休费。前几天,她又住了院,日子雪上加霜。

“大家都来帮一把。”“格长”张金凤贴了个捐款倡议书,没两天工夫,“格”里的街坊们就凑了一千多元。

“格”,一种新的社会单位。以“格”为基础的新的人际关系,正在悄然形成。而这种全新社会单位的出现,完全缘于一项社会管理的创新。

“网格化”精细管理

周敏家所处的“格”是东花市街道的第二十个,东起忠实里南北马路,西至二环路,北起建国门铁路,南至两广大街,面积10余公顷,内有居民楼6栋,居民1334户、4千余人……

这样的“格”,东城区共有589个。

改革开放的北京,城乡建设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人从四面八方涌来。

发展了,人多了,各种社会管理的问题也日益凸现。与此同时,原先以条块为主体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功能却在弱化。如何实现有效的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东城区在实践中探索了一种新的社会管理基本单位――“网格”。

2003年年底,东城区创造了网格化管理新模式,以每1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将当时的25.38平方公里辖区划分成了1593个网格单元,由350名城市管理监督员实施全时段监控。

彼时的“网格”,主要是城市管理的工具,着眼于市容的清洁、居民的投诉、对辖区内摊贩的管理、非法小广告的清理等。

从去年起,东城区的“网格化管理”全面升级,网格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管理功能。全区被划分为589个网格,每个网格都有“七种力量”进驻:网格管理员、网格助理员、网格警员、网格督导员、网格党支部书记、网格司法工作者、网格消防员,“一格多员、一员多能、一岗多责”,覆盖日常生活各个层面。从区、街道一直到社区和网格,建立了四级管理体系。

这样一来,“格”里拥有7大类、32小类、170项信息、2043项指标的信息数据库,不但管理更精细化,服务性也更强了,其对象由过去的区县、街道,延伸到社区、网格、家庭甚至个人。

今年“五一”上午9时03分,建国门街道苏州园社区的“网格员”王岳发现一处卫生死角,拍下图片传到社会服务管理中心综合指挥分中心,管理员轻点鼠标,任务马上被派到了街道环卫所,附近的保洁员接到指令,迅速赶到“问题点儿”清扫,20分钟后,清理完毕。

5月10日,中午11时,建国门街道的金秀英老人需要午餐服务,拨通了社会服务管理中心的电话,接线员迅速查找到最近的“协议餐馆”。15分钟后,热乎乎的午餐摆上了老人的餐桌。

根据东城区政府的建设目标,“格”还将引入最先进的现代科技,构建一个天上有云(云计算中心)、地上有格(社会管理网格)、中间有网(互联网)的新型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实现“人进户,户进房,房进网格,网格进图”的目标。

东城区是“网格化”,朝阳区则是“全模式”。“全模式”管理包含应急管理、城市管理、综治维稳、安全生产、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经济动态、法律司法、党建工作等10大模块,把涵盖居民生活的79个大类、439个小类、3452个细类的社会事务全部数字化,居民们“看单点菜”,“管事”的人就在身边。

朝外街道的“一刻钟生活服务圈”,不但为居民解决了就餐难、看病难、停车难等棘手问题,甚至还提供舞蹈队、合唱队的活动地点、活动时间等信息。坐在家中,居民就能轻松享受到订餐、代购、身体检查等近百项服务。

海淀区的“公约化管理”、原崇文区的“信访代理制”……各区县因地制宜推出的各式高招,不断创新和丰富着北京社会管理的模式。

“新居民”互助自律

2009年9月,租住在石景山区苹果园街道苗圃大院的“新居民”们在一起讨论制订了大院的“新居民公约”。

来自黑龙江的杞文华提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大家要伸出援助之手;来自安徽的刘玉燕提出:人与人要互尊、互爱、互助,和谐相处;来自安徽的谢春霞提出:要做到人走火灭,不使用不合格炉具……

“新居民”,是石景山区赋予流动人口的“新身份”。

苹果园地区流动人口大量聚集,一度超过5万人。针对这种状况,2009年,苹果园街道在全国首创了“新居民互助服务站”,以大院为单位,政府牵头,房东和外来人口共同参与,形成了一个流动人口的互助组织。

这个“新居民服务站”,实现了三个“新”,即“新称谓、新内涵、新关系”。新称谓,是将旧称“流动人口”亲切地改称为“新居民”;新内涵,概括为三句话:居民式待遇、互助式服务、自治式管理;新关系,指新居民与政府之间、新居民与新居民之间、新居民与老居民之间的三层互助关系。

服务站还提供流动人口登记、代办暂住证、组织用工招聘会等多项服务,“开展文体活动、组织居民讨论、给困难家庭作服务,什么都管”。

如今,39岁的刘玉燕每天都会穿上那件印有“新居民互助服务站”标识的天蓝色T恤衫在街上巡逻。

环境干净了,治安变好了,大院实现了零发案率。“新居民”们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弥补了政府部门的管理缝隙,也让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到本地区。

流动人口众多,始终是北京社会管理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今年5月初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本市登记的常住人口是1961.2万人,其中,户口不在北京,而长期在北京居住、生活、学习的人数是704.5万人,占35.9%。也就是说,每三个北京人中,就有一个外地人。

源源不断涌入的来京创业者、务工者,既为首都建设提供了生力军,也不可避免地给北京的社会管理带来压力。对“新居民”既要管理又要服务,北京在不断破解难题。

在顺义空港开发区,有一处天馨公寓,是专门为来京工作人员设立的,占地30亩,437间宿舍,浴室、阅览室、球场……设施齐备,还有保洁、安保等24小时的服务,附近11个企业的2746人居住在此。这叫“四集中”:集中居住、集中管理、集中服务、集中宣教。像这样供来京工作人员集中住宿的公寓,顺义已建成多处,“以产引人,以业控人”,有效地规范和引导了流动人口的生产和生活。

朝阳区设计了面向流动人口的“一卡通”服务管理体系,推出一种与市民使用的社保卡类似的带芯片的磁卡,涵盖社保、就医、计生、公交、购物积分等多种功能,甚至与银行系统和各个社会管理单位相衔接……

“社区化”改变乡村

大兴区西红门镇大生庄村是个只有300多村民的小村庄,但这里的流动人口,高峰期曾达2400多人,倒挂现象严重,带来了严重的治安问题,打架、偷窃案时有发生。

但如今,村里面貌发生了大变化:不仅再也没有刑事案件发生,“自行车放外面都丢不了。”村民杨贵梅说。村容村貌也变得干净整洁了。

带来变化的,是一项对农村而言史无前例的创新――社区化服务管理。

这项探索,实际上是将城市社区管理的方法和思路引入到农村:村里修了围墙,出入村口统一要求示证;安了探头,实现主要街巷、出入口全覆盖;组织了专职的巡防队,白天黑夜有人巡逻;村民有房屋出租,村里分片包户实行网格化管理;村里还有了保洁员;路边施划了车位,车辆有序停放……

这下,不但本地人生活踏实了,流动人口也享受到了“社区化”带来的好处。

从山西来的申转转在大生庄村租了一间18平方米的门脸房,做点儿小生意。随着村里环境秩序的好转,她的生意也越做越红火,如今她又租了一间房,经营面积扩展到36平方米。

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在都市边缘的城乡结合地带,人口骤增且成份混杂,社会管理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找到新的方法和思路。

祖祖辈辈在大兴务农的赵振华,如今住在黄村镇枣园尚城小区。今年1月,他腾出了一套两居室的回迁房出租,立马就拿到了25000元的全年租金。

“这房租得踏实,”赵振华说,“政府帮咱找的房客。”

政府帮农民出租房子,缘于黄村镇推出的一种“代租制”。由镇政府通过集中托管租赁,让农民手中闲置的回迁房变身“公租房”,租给附近产业园的职工,既解决了这些职工的住房需求,又保障了农民出租房屋的收入,还消除了以前农民“吃瓦片”各自寻租时的种种乱象。用赵振华的话说,“咱家那房,住着白领,住户靠谱,还定期有工作人员到家里入户,帮着查水、查电、查气,咱就不操心了。得了实惠,还踏实放心,我拥护这新政策。”

顺义区马坡镇庙卷村,从去年起开始实行“精细化社区管理”。村里有公共停车场、警务工作站、出租房屋服务站、治安巡防工作站和民调室、监控室,全都专人专职,24小时全天候,有啥事,随时来。

各村有各村的高招儿。农村在变,农村的社会管理的招儿也在变。

“楼门长”服务到家

“通知楼门长们,让居民检查自家燃气。”

写通知,发送信息,5分钟后,电脑显示:西城区月坛街道三里河一区的120个楼门长都已接到了通知。

在西城区,有34210个楼门,每个楼门,都有一个楼门长。

楼门长不是“官”,但楼门长挺重要。他(她)是楼门里的宣传员、信息员、管理员、联络员、组织员、监督员、协调员……只要楼门里的事,都能操上心。

如今的城市里,“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社会人”又变成了“社区人”、“楼宇人”。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在社区、楼宇里生存着,不是在住宅楼,就是在办公楼。

楼宇,成为社会管理的又一个新的单位。楼门长,成为最基层的社会管理者和服务者。

西城区在3万多名楼门长的基础上,借助物联网、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创新推出了“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模式。

三里河一区的居委会,信息发送端是一台安装了管理软件的电脑。各楼门长家中,则有一台书本大小的数字机顶盒终端。居委会通过电脑随时发送的文字通知,在接收端会变成一条语音信息,楼门长看到“新消息”的提示,一按机器上的播放键,语音通知便即响起。楼门长再告知本楼门的住户。

楼门长要负责采集“10+X”信息,按时上传。“10”是指本楼门户籍人数、常住人数、流动人口等10项固定信息,“X”是指群众诉求、安全隐患等特殊信息。居民们的诉求,由楼门长上传到信息响应综合平台后,社区、街道、区相关职能部门三级联动,根据职责及时响应处理。

不仅是住宅楼,商务楼宇里也逐步建起了楼宇社会服务工作站。

2009年起,朝阳区社工委开始构建数百座商务楼宇的服务站,如今已经做到了全覆盖。楼宇服务站集中了党务、政务、社务的职能,增加了工商服务、税务服务、交通服务等“两新”组织需要的服务项目,还细致地规定了每项服务的服务对象、服务时间和完成时限。

各种“枢纽型社会组织”也在不断壮大。532家工会服务站,覆盖480万工会会员;5000多家各级各类青年社团组织,巩固和加强了青年的组织网络;150个温馨家园,为14万多名残疾人提供了康复训练与服务……

人的存在方式、社会组织形态不断变化的今天,社会管理的形态也随之在不断地创新和改变。

“民情图”体察需求

“书记负责亲自抓,委员明责包到家;一目了然院落图,每天入户准备足;社区民情随时记,委员归来勤通气;协调力量解民难,规定时限还民愿……”

这是东城区九道湾社区的“民情日记工作流程歌”。

从2005年1月至今,九道湾社区的居委会工作人员们,已经记录了“民情日记”5万6千多篇,为居民办理各项事务11万件。

九道湾社区是个典型的平房区,12条小巷,197个门院,1507户人家,4100口人。每天,将居民的大事小情、意见需求记入民情日记,已成为九道湾社区工作人员们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为了摸清社情民意,他们每天至少要花半天时间入户走访。

翻开九道湾的“民情日记本”,谁家有人残疾,谁家有人失业,谁享受低保……居民的烦心事、困难事,记得一清二楚。

“民情日记”,是九道湾社区为第一时间了解居民需求而创设的社会管理新手段。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发现群众的需求是社会管理的第一步。把群众的需求当成社会管理的“指南针”,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社会管理。

丰台区角门东里二社区,辖区内16栋居民楼每栋都有一张“民情图”。打开“民情图”,谁家是空巢老人,谁家的房子在出租,党员和居民代表分布在哪儿……一目了然。居委会根据“民情图”为居民分门别类提供服务:对空巢老人,不定期上门走访,了解困难;对低保户,帮他们找就业信息,联系工作;对残疾人,帮助他们利用好社区里的康复设施……社区服务有的放矢。

东城区有“居民议事厅”,张家有什么想法,李家有什么意见,赵家有什么需求,大家畅所欲言,政府想法解决。

在石景山区,创造性地推行了“地区代表会议制度”,辖区居民按常住人口千分之一的比例选举出社区居民代表,代表们从居民中收集意见建议向社区反映……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

社会管理的创新,说到底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现群众的需求和期待、不断发现矛盾和问题,然后不断满足群众需求和期待,不断寻找或创造方法去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

北京的社会管理,就是朝着建设和谐社会、首善之都的目标,在这样一条螺旋式上升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