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上海:百年嬗变 梦圆世博
时间:2010-05-31 15:46:58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李涛 

底蕴深厚之城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大约在六千年前,现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陆,东部地区成陆也有两千年之久。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别称为“申”。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

“上海”因位于松江(吴淞江)下游支流“上海浦”而得名。唐代中叶始置华亭县,位置在今天松江区,是上海地区建县之始。宋末置上海镇。1292年,元朝设上海县,县治在今天上海市中心黄浦江沿岸,一般被视为上海市历史的起点。明朝时,上海逐渐兴盛,1553年,为抵倭寇筑上海城(在原南市区,现与黄浦区合并),归属南直隶松江府管辖。松江府辖境为全国最大的棉纺中心,除华亭县外,另有青浦县(今青浦区)、金山卫(今金山区)等。清朝沿袭明制,归属江南省松江府,设江海关。

上海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它为代表的“海派文化”是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在中国江南传统文化(吴文化)的基础上,与开埠后传入的对上海影响深远的欧美文化等融合而逐步形成,既古老又现代,既传统又时尚,具有开放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举办过多次大型文化活动,并建造了多所全国一流的文化设施,包括了上海大剧院、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影城等。欧洲风格的上海音乐厅因市政建设需要被移位,但在内部改建之后已经重新对公众开放,以举行交响乐音乐会为主。每年上海还举办国际艺术节、国际电影节等文化活动。

截止2006年末,上海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5处。迄今仍保留着我国唐、宋、元、明、清以来的若干古迹和富有特色的园林及建筑。上海城隍庙享誉海内外,它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

上海还有许多欧美式样的老建筑,其中位于外滩的一组欧洲风格的外国银行,商家和饭店遗留下来的“万国建筑群”一直以来就是上海的标志,例如:花旗银行,和平饭店等。在市内还有很多一些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遗留下来的,风格迥异的花园别墅,例如丁香花园、沙逊别墅、马勒住宅以及现在被用作上海市少年宫的嘉道理花园等。在上海的市中心,还有当时面积庞大的上海跑马厅。

上海的饮食也颇具地方特色,尤其是上海小吃,咸中带甜,油而不腻,深得国内外食客的青睐。

从小县城到远东国际中心的跨越

美国作家墨菲说过:“假如你想了解中国,那么你必须先了解上海,因为上海是打开近代中国的一把钥匙。”

200年前,用今天的标准来看,上海只能算得上是一个中小规模的二三线城市。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不到十万。然而,这个默默无闻的城市很快便被动纳入国际市场,和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1840年,英国侵略者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842年,在英军的炮口下,清政府被迫与英方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第二条载:“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

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被迫对外开埠。开埠一年内,在这里设立的英美商行有11家,23个商人常驻上海。广州等地的商人、买办也纷至沓来。1848年,英国植物学家福钧时隔5年重返上海后写道:“在破烂的中国小屋地区,在棉田及坟地上,已经建立起一座规模巨大的城市了。”

19世纪50年代中期,上海有各式各样的洋行120多家,重要的几乎都集中在外滩。1846年11月1日,香港英商中国邮报报道说:“迄今为止,上海是新开各口中进行大规模贸易的唯一港口,上海的贸易量已经达到许多人所预期于所有北部港口者的总和。”1846年上海的出口占全中国出口比重的1/7,1851年增长到1/3,并在几年后超过了全国出口的半数。

英国驻华公使兼商务监督德庇时在1847年2月24日的一封信中说:“在适当的时候,上海将吸引大部分的对英贸易。”同年他发回英国的一份商务报告说:“上海因邻近中国最富庶的区域,特别是主要出口商品的产区,故将成为广州的劲敌,并将夺取广州很大部分的货运量。”

很快,事实证明了这份商务报告的预测。开埠使得上海从内贸港口城市迅速转化为一个外贸的世界性港口,1853年上海的外贸超过了广州,一举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城市。从19世纪60年代起,上海进入稳定发展时期。中国人开的店铺,也开始渐渐在租界发展、繁荣起来。

20世纪20年代,上海开始大步向着近代工业城市与繁忙奢华的商业、消费城市合璧的方向迈进。大规模的工厂成批开办起来;沿着黄浦滩一弯新月形的江岸,巍峨的大厦一幢接着一幢;外滩银行以及邻近的九江路、宁波路一带构成了足以左右中国经济的近代金融中心;市中心的南京路、霞飞路(今淮海中路)、法大马路(今金陵东路)、静安寺等地带,大型百货商场、各种专业商店鳞次栉比,形成繁华商业区。  

进入20世纪30年代,上海成为远东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黄金市场的交易量仅次于伦敦和纽约,超过法国、日本和印度的任何一个城市。

“上海制造”引领新中国30年发展

1927至1937年被誉为上海在上个世纪发展中的“黄金时期”。上海是当时中国名副其实的经济贸易中心。它不仅汇集着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四大政府银行为首的原国家资本与官僚资本金融机构。在外滩附近还聚集了欧洲、亚洲各国颇具实力的银行:英国汇丰银行、德国德华银行、日本横滨正金银行、俄国华俄道胜银行、法国东方汇理、美国花旗银行、比利时华比银行等,组成了“东方华尔街”。

1929年8月,当时的上海市政府拟定了《建设上海市市中心区域计划书》,1930年又制定了《大上海计划》的规划文件,核心内容是另建新的市中心。这是近代上海第一个完整城市规划,按照规划,新建城区规模远比晚清的南市和闸北宏大,目标是要将上海建成现代化大都市。

然而,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尤其是上海沦陷后,其经济遭受到巨大打击,同时也击碎了上海成为现代化大都市的梦想。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上海私营金融业的整体资金实力实际上已大大削弱,但仍有119家私营银行、80家钱庄和5家信托公司。然而到1952年底,上海私营金融机构的数量锐减至60余家。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上海城市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从1956年到1965年,上海工业经历了三次大改组。到1965年,除采掘、采伐工业以外,上海已经拥有当时中国所有的工业门类。1958年7月1日,国产上海牌17钻手表在面市当天销售一空。此后几十年里,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公民,无数人的手腕上戴过上海牌手表。

在计划经济时代“上海制造”风行全国之时,上海也埋下城市综合失衡的“病根”。用沈俊坡的话说,就是“重生产、轻消费;重挖潜,轻改造;重速度,轻效益;重积累,轻补偿”。

来自《中国新闻周刊》的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30年间,上海所提供的积累相当于全市固定资产净值的25倍;30年中,国家给上海的基建投资约占上海上缴国家的7.38%,而其中非生产性投资仅占上缴国家的1.23%。住房紧缺、交通拥挤、城市公用事业落后和环境污染成为困扰上海城市的四大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行,上海,这个中国大陆最大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出现了动摇的迹象。1982年,在全国工业产品质量评比中,辽宁省获得金牌总数第一,把上海赶下团体冠军的宝座;1983年,各省市国民收入总值的排序,蝉联30余年“冠军”的上海第一次屈居江苏、山东、四川、广东之后;1985年,江苏省工业总产值和工农业生产总值第一次超过上海,夺得全国第一。1986年,广东省外贸出口总额42亿美元,130余年首次超过上海,跃居全国第一。

在这一轮经济发展浪潮中,上海似乎落伍了!1991年初,邓小平视察上海时敦促:“我们说上海开发晚了,要努力干啊!”

以浦东新区和世博会作为城市化发展的新引擎

20世纪90年代初,在邓小平的亲切关怀下,中国政府正式提出要把上海打造成中国,乃至世界的金融中心。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由此上海再一次掀开了发展的新篇章。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作出决策:“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在19年的发展历程中,浦东新区坚持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以国际化思路结合本地特色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高起点规划建设基础设施,高标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打造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努力建设成为国际区域性经济、金融中心。

不到20年的时间,浦东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从阡陌农田到高楼林立、从冷僻乡间到繁荣市区,成为世界瞩目的“东方明珠”,被誉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

2009年4月24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南汇区行政区域划入浦东新区,为这一国家战略拓展空间、增强动力,更好地发挥浦东在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加快建设“四个中心”中的核心功能作用。

以此为起点,浦东开发、开放进入了二次创业的新阶段。南汇划入浦东后,浦东新区区域面积达到12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12万人,均占上海市的五分之一左右;2008年合并后的生产总值3676亿元,占上海市的26.8%;0.8:47.4:51.8的三次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格局。

如今,在新浦东区域内,集聚了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洋山保税港区等5个国家级开发区以及国家级的临港装备产业基地,集聚了先进制造业、临港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现代产业要素。由此浦东成为了上海经济腾飞的发动机。

2010年5月1日,有着150多年历史的经济文化与科技领域的世界博览会在上海如期举办。这一全球盛会不仅是上海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并向世界展示改革开放成果的重要契机,也将给上海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必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世博会将使上海又一次站在世界的平台上。

相关机构预测,上海世博会将有超多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期间会有7000万名国内外游客来此参观。这既是上海发展的大好机遇,也是长三角地区各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千载难逢的发展千良机。

世博会对上海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世博会的场馆建设、通信、城市交通、绿色环保都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如环保技术、建筑节能技术、节水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等等。利用世博会项目建设,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布局,借鉴世博会科技文化交流的平台,增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带动力和支撑力,促进人才的汇聚和使用,使上海接近世界高科技前沿,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城市。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充分体现了21世纪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而作为举办城市的上海,也正积极努力地体现这一主题。

为了给参观者营造一个舒适的参观环境,自成功申办世博以来,上海市政府投入了数千亿元来改造上海的人居环境,清理了黄浦江畔最大的污染源,将江边的5.28平方公里土地划为世博园区。通过道路、交通、绿化、环保等一系列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扩建和改造,把上海打造成一个世界级的生态城市。

2010年3月28日,经过全面改造的上海外滩正式与中外游客见面。这项历时33个月的改造工程,带给上海的不仅是一个风景亮丽的新外滩,更带来了上海城市功能的提升。外滩展现着上海的精致与繁华,黄浦江承载着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和文化,也记载着这座城市的每一次辉煌。

跨越式发展正当其时

2009年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经济发展形势最复杂、困难最集中、挑战最严峻的一年。2009年开局,上海经济延续上年第四季度下行态势,第一季度市生产总值增长3.1%,比上年同期回落8.4个百分点,外贸出口、工业生产、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持续负增长。

面对如此困局,上海市紧密结合实际,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采取更有针对性、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一方面,深化落实国家扩大消费政策,优化市场环境,促进居民消费;另一方面,主动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积极推进贸易便利化,着力优化口岸环境,增强口岸服务辐射能力。

2009年全年,上海市生产总值(GDP)达4900.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3.82亿元,下降1.1%;第二产业增加值5939.96亿元,增长3.1%;第三产业增加值8847.15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9.4%,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

全年地方财政收入2540.3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273.33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城市基础设施投资2113.45亿元,增长21.9%。

2009年,上海关区进出口商品总额达到5154.9亿美元,继续占全国1/4左右。改善投资环境,发展总部经济,外商直接投资实到金额达到10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新增79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和研发中心。

与此同时,上海的金融体系已初具规模。上海已建立起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期货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票据业务中心等在内的类型齐全的金融机构体系。其中,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实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上海市金融办有关人士介绍,截至去年6月底,上海金融机构总数达850家。“十五”末,上海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3.2万亿元,约占全国的9%。

尽管在危机中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绩,上海市仍然坚持居安思危的发展方式。他们认识到,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上海经济当前和长远发展一项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应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努力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走在全国前列。

与此同时,中央也为上海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09年3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决定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

会议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推进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对于发挥上海的比较优势和示范带动作用,更好地服务长三角地区、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5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依据《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为了抓住这难得的发展机遇,上海市制定了一系列具体发展战略。着眼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积极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金融创新先行先试、优化金融发展环境为重点,加快推进金融中心建设各项工作,继续扩大金融发展创新成果,提升陆家嘴、外滩等重要金融集聚区的服务功能,做大做强金融业,进一步发挥金融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作用。

着眼于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加快发展航运集疏运体系和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北外滩等航运服务集聚区功能,支持航运金融、航运保险、现代物流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重视航空服务业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到2020年,把上海打造成真正的世界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

我们坚信,上海的这一梦想会如期实现!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