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德钧:原建设部总工程师、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主任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一步一步走过来,已经整整十年,我们对城市化的认识一步步加深,《城市化典型案例》一书中精选的案例,是委员会研究工作中几个很重要的点,也是观察中国城市化整个历程的一个窗口。
一个人进了城,并不意味着城市化。我们提出了“半城市化”的问题,这个现象并不是我们这些人坐在屋里研究出来的,是在现实研究过程当中我们碰到大量的这类问题——人进了城但是没有城市化。所以我们在研究之初,就把这个问题很突出地提了出来。
同时,城市化委员会几次在农民工问题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我们表彰了一些优秀的农民工典型,同时呼吁要重视农民工这个现象。我们有的专家还说从现在开始我们就不要叫农民工,让农民工变城市人。我们的城市化应该是人的城市化,如果只有土地城市化了,人却没有城市化,那只是“半城市化”状态,这肯定不行,所以呼吁、研究农民工问题,是城市化委员会第一个很重要的点。
我感受很深的第二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城市化委员会主要成员来自于建设口,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城市建筑、城市规划。但有一次发改委的专家讲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说你可不要把城市化就局限为城市建设了。同时,城市化委员会重庆市的会员单位,就在城市化的社会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他们用行动告诉大家:城市化不仅仅是一个城市建设问题,还是一个社会文化建设过程。
城市化是人的活动,人是城市化的重要主体,人的城市化要靠人民来推动,这一点给我感觉很深。
第三点是一个老课题,我们搞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建设,不仅仅是盖房子,一定要以产业为先导,所以我们的案例当中有产城融合问题。记得我们到河北廊坊去了几次,研究、宣传这个问题。
此外,还有三农问题。城市化委员会在钓鱼台国宾馆召开的一次论坛上,邹德慈老院士专门讲三农问题,他说说如果中国的三农问题解决不好,城市化问题就解决不好。所以,随后城市化委员会关注到德州通过两区同建(农民居住社区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推进城镇化的有益探索,总结了德州的经验。
这本书积累了我们这十来年对城市化本身的认识,也体现了我们这些年在推进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过程当中走过的历程,同时是我们中国城市化的重要经验的总结。虽然不是很全面,但它是很重要的经验总结。案例是实践的总结,认识的总结,所以应该把它发表出去,让更多的人认识。
中国城市化走到今天,今后的路还很长,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中部、西部的问题还很多,农村的问题有些已经提出来了,有些问题还有待解决。《城市化典型案例》一书把各地的经验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吸收一些好的东西,对于推动城市化工作是很有效的。
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它不是哪一个案例能够概括的,我们在推进中国城市化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四股力量紧紧地捆在一起。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四种力量很好地协调发力,共同推动城市化进程。
第一是地方政府。城市化不是一个具体的工业项目,不是一个城市建设,它是涉及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建设等等方方面面非常综合的问题,它必须在我们中国国情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牵头,大家来参与。
第二是大量的专家学者一定要发挥好作用。因为这些人是社会思想领域的精英,他们认识问题、看问题的眼光开阔综合,能更好地有助于我们城市化,特别是一个地区具体怎么城市化的问题,专家学者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三个是企业家。企业家是经济工作最重要的动力,没有企业家经济就很难向前发展,所以企业家也是城市化发展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第四个是民众。一个地方的城市化究竟怎么做、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没有民众的参与,城市化万万是不可靠的,或者不是很踏实的,不能真正解决民生问题。无论是参与也好,还是享受城市化的改革成果也好,都离不开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来推动。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践行十九大精神,我们要在这个方面下功夫。从我们城市化的角度来看,的确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东部城市发展、城市和乡村发展的联动,肯定比中部、西部发展的好、要快。我们最近在广西贵港调研,还去了靠近越南的东兴市,这些不是很发达或欠发展的地方,在当前这种资源条件下怎么样把这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往前推进呢?这些地方的城市化到底怎么做法呢?我们也做了一些调研,现在地方政府也很积极很配合。
城市化典型案例的研究工作,我们现在还在推进之中,工作本身的延续性决定了我们和中央的精神必须一致起来,必须从实际出发。最近我们在关注四川等后发地区怎么推进城市化工作,未来大家将不断看到我们总结新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