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国务院资深参事王秉忱:中国地下水系统理论的推动者和地下水质模拟研究的开拓者
时间:2018-04-05 14:32:55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侯印伟 

39011ee1c106501ef5c86a9f712ba83f.jpg

  王秉忱,教授、博导、研究员、中国工程勘察大师,从1992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水文地质学与水文地球化学理论及水资源、水环境评价、保护与管理研究。曾入选全国建设和工程勘察系统挑选的10名院士大师做了传承视频,他是国务院资深参事、“用脚步丈量土地”的中国工程勘察大师,他是城市化委员会副主任,水文地质专家、研究员、教授……他是85岁高龄“离任不离岗”的“永动机”。他被形容为“地学鸿儒,国事高参”。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率先在我国进行地下水质模拟试验研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地下水质模型,把数学模拟方法引入水文地质学领域,在此基础上领衔编写的《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水质模拟方法》和《地下水水质模型》两部专著直接推动了我国的地下水质研究工作,参编并主审定稿的《环境水文地质学》与《中国城市地质》两书在国内外起了学科带头作用。

  他多次主持国内重大及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并被英、美名人传记研究部门授予“国际Who’s Who知识分子”、“有成就的人”、“著名学术领导人”等荣誉称号。

  1994年初被国务院总理聘任为国务院参事,长期担任国务院参事室城建与水资源组组长,并兼任住建部科技委顾问、部建设环境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和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公司顾问总工。

  1999年以来4次被提名为中国工程院有效院士候选人,2004年被评选为中国工程勘察大师,为终身荣誉。

  读书时,就知道王秉忱老师是我们系出类拔萃的老师,可惜的是没有听过他的课。是在回炉班补专业基础课时,由于接触到了王秉忱老师翻译出版的《地下水盆地管理》那本书,心中留下了对王老师的崇敬。因为这本书对我影响太大了,可以说,我把水文地质的研究对象作为地下水系统来看待,应用地下水系统理论来解决水文地质所面临的诸多课题,始于这本书,始于王秉忱。

  为了进一步搞清楚在研读这本书时所碰到的一些问题,我冒昧地想找王老师请教。原以为平常从没有和王老师打过交道,人家不会理我,可是王老师竟然痛快地答应了,记得是在图书馆阅览室我们见面了。王老师一袭黑色西装,佩戴蓝色领带,齐整的头发,发亮的皮鞋,一眼就看出和一般老师有大不一样的风采。

  我把问题一一列出,王老师像对待他教的学生一样认真给我解答。当他知道我对地下水系统理论感兴趣时,脸上露出对我赞赏的笑容。非常认真对我说,倡导不能孤立地、局部地研究水文地质问题,而要坚持系统的全局眼光,这是欧美兴起的新理念。这一种新理念,一反苏联那一套分区概念,而我们的水文地质学理论恰恰是受苏联影响较大,这一点我比较清楚。所以关于地下水系统理论方面的中文资料真的很少,或者说没有。你若进一步了解,得看看国外文献,说着,掏出笔,在一张纸上刷刷列出好几条国外文献,细看都是英文的。王老师对水文地质的国内外发展趋势,了解的是那么清楚,文献资料掌握的是那样准确,真让我敬佩。我心里在想,今后一定要和这样的老师建立联系,多交往。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1980年初王秉忱老师调到长春地质学院学报编辑室任主任,我是副主任,我俩走到一起是这样快,这样近,正当我的业务发展需要名师指导的时候,天降了一位大学者,从此我如虎添翼!

  王秉忱老师来到学报以后,我俩不知进行了多少次的畅谈,其中谈到办好学报的事情,涉及很少,用他的话说,你们原来搞的不错,就这样继续下去。我们议论最多的是如何让我妥当的从辽东队撤出来,以及我下一个阶段的业务发展方向。用王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要往环境地质上靠,要关注水环境的研究动向。并给了我一堆资料和文献,让我提前做好知识储备和技术准备。

  王老师来了之后我比以前更忙了,忙的不是学报,而是要抓紧时间熟悉他给我的那一堆资料,接着就跟王老师出差,去水文所,去山东。一方面听老师给生产单位讲课,一方面在筹备“山东省济宁市地下水水质模拟及污染趋势预 测试验研究”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该项研究国内尚无先例,国外也没有成功经验可供借鉴。我们就从阅读大量国外文献开始寻找有关理论论述和有关研究动向。王老师不仅自己阅读了大量英、俄、德、日参考文献,而且也给我部分资料,也要求我掌握了解国外动向,我对他说,我学的是俄语,英语是刚学的,恐怕基础不行。他的回答很简单:不行可以变成行!要求我每天必须翻译一篇他规定的英文资料,然后交给他修改。谁都知道王老师的外语特好,英、俄、日都可以会话如流,经过他的一段时间调教和“逼迫”,我的英语水平在工作实践中提高了不少。还公开出版了我的一本译著,《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手册》。

  此项研究工作基本是分两条线,一条线是试验场的地质模型的建立和野外试验;第二条线是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计算机程序的编制和运算。当时王老师是项目总负责和技术总指导,许人冰和我具体负责野外试验这一块,而数学模型和上机运算这一块由杨天行和李生彩负责。

  野外试验是在冬季进行的。山东大地,严冬有不一样的冷,东北的冬天外面冷,回到屋里就有春天,山东的冬天外面冷,回到室内比室外更冷。野外试验场远离市区,我们的试验仪器安置在一栋破旧的民房里,没有取暖炉灶,房里四处透风。王老师来了以后,也和我们住在一铺炕,吃着同样的饭:喝一口凉白开,咽一口冷馒头,生活艰苦着,工作在继续着。一连两个冬天完成了食盐、荧光红、碘131等多种示踪剂的野外弥撒试验任务。

  与此同时,家里那面也传来好消息,数学模型的计算机程序经过杨天行、李生彩、朱正嘉老师的不懈努力,调试通过,正等待整理野外数据上机运算。

  就这样“山东省济宁市地下水水质模拟及污染趋势预测试验研究”项目在王秉忱老师的领导下,经过三年多来的刻苦努力,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使我国首次进行的“地下水水质模拟及污染趋势预测试验研究”项目获得圆满成功。我国第一个地下水水质模型正式建立,填补了国内此项研究的空白,在我国水文地质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得到了国内许多专家的高度评价:“此项研究是一项难度大,涉及学科较多,协作单位也多的国内首见的比较全面的有典型意义的研究工作,从内容和工作量方面看,综合程度超过了国外。

  王老师让我从头至尾参与项目的研究工作,使我受到很大锻炼。项目的课题报告刚完,王老师又给我压上了新任务—根据研究过程中的资料积累和心得体会,撰写一部学术著作—《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水质模拟方法》。

  在写书过程中,使我更加深刻感受到王老师的踏实劲儿,认真劲儿。在审查我写的章节时,见我列的参考文献有些不全,就对我讲,学术著作是可以适当引用别人的观点和资料,但一定要注明出处,哪怕是一个数据或一句话都不能疏忽,通过参考文献读者才容易了解作者研究成果的思维轨迹,这既是尊重别人,也是对自己的尊重,里面还有个责任问题。我们的书必须要有这起码的文风。

  正当我一心想要跟着王秉忱老师在业务上好好历练一番,好迎接下一个挑战的时候,北京来了一纸调令,让王秉忱老师到国家建设部综合勘查研究院当所长。送他走的时候真有一种惜别、一种不舍涌上心头。还好,北京我常去,和王老师的业务交往从来没有断过。我到上海,他专程赶到上海看我,他当了国务参事,到上海调研,王老师又来找我,把他写的一份调研文字拿出来,让我提修改意见。最近几年见面机会多了,我见我的老师风采依旧,非常高兴,衷心祝愿王老师健康、长寿!

  记住一位恩师,不光是记住了,他的风采和学养留给自己的深刻印象,比这更重要的是记住了恩师影响了我的学术生涯,影响了我的一切!

  (作者为王秉忱参事的学生,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毕业生,曾任长春地质学院学报编辑窒副主任、中地公司第六工程处处长等职。)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