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管理,是巫溪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既发挥党组织作用,通过网格化管理把群众组织起来,实现社会重建。这是巩固基层组织、开展社会重建的大胆设想,也是系统实践,是从理论推演出来的工作方法。
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地不断强化党组织对全社会的核心领导地位,坚持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利用一切可靠的民间组织资源,把185个道德模范、经济能人、技术能手、文体协会、红白喜事总管等,培养成为基层组织的重要力量,依托稳定的民间组织基础,依靠民间的力量去组织群众、管理社会。
横向整合农村党建与社区党建、城乡党建和企业党建资源,建立了11个联合党支部,探索了党建工作、社会服务、自治管理“三位一体”的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
每年组织500多名县级机关干部,分期分批回到出生地、成长地、帮扶地,带着“乡情、亲情、友情”下去,参加为期一周的“回乡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共有600多名部门机关干部参加,接访群众3000多人次,走访群众12000多户,发放《惠民政策汇编》1万多册、宣传画2万多份,结对照顾孤寡老人440对,认领留守儿童401名,资助贫困学生450名,为返乡农民工联系就业岗位1100个,为群众代办事项980余件。
试点推行各级领导参加班子、所在支部、居住地党组织“三重组织生活会”制度,让群众和干部面对面地交心、交流。全县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共参加村(社区)民主生活会450多次,接访群众1300多人次,走访群众4200多户,帮助解决群众反映的交通出行难、大病治疗难、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照顾难等问题1245个,化解信访积案310件。
推行五卡管理制,即县级领导“联系卡”:44个县级领导联系群众220户;县级部门“帮扶卡”:1500名部门职工帮扶76个基地村6000户困难户;乡镇、村干部“责任卡”:乡镇、村干部共3000余人联系10000户;技术员“服务卡”:农技、畜牧、林业、烟叶等各类技术服务员400人,结对示范户1000户;群众“明白卡”:帮扶项目户10100户,确保户户有项目,培育了“山羊、土鸡、马铃薯、干果药材、烟叶”五大产业,今年可望人均增加收入1000元。
推行四包责任制,由县级部门组成110个网格责任单位,对县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所有征地拆迁和违法违章建筑户实现四包,即包户解决问题,包户化解矛盾,包户安置到位,包户开展“四城同创”,做到矛盾不化解、问题不解决、安置不到位,责任不解除,帮助县委、县政府用最少的成本、最快的速度,累计投资8亿多元,短短一年零两个月,彻底整治了城区脏、乱、差等城市管理顽疾,2009年成功创建“市级卫生县城”、“市级文明县城工作先进城市”,2010年成功创新“市级山水园林城市”。
借鉴21世纪初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提出的“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的相关理念,我们认为,社会建设是物质与精神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以一种“包容性”的心态来面对。包容的本质就是多元共生与共治,是彼此之间的相互认同与融合,它是一种以价值多元化为根据的智慧的生活态度和实践方式。对于欠发达地区城乡社会建设而言,这种“包容性”治理必不可少,它是多种资源、信息、人员等得以和谐相处的支撑和保障。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巫溪人民坚定信心,沉着应对,发扬“认穷不认输、落后不落伍”的传统精神,锐意改革、积极创新、艰苦奋斗、努力进取,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跻身全市前列,市委民意调查位列全市第一,正在探索和实践在边远贫困山区的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之路。
与全国许多西部不发达地区一样,巫溪在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也出现许多困惑,县委、县政府选择运用“包容性”治理来应对:用共同的梦想凝聚人心,打造一个“面向人人”的城市;用参与互动凝聚力量,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听取群众的意见,实现政府与人民群众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用复合社区、营造更多的社会共同空间,降低门坎,公平接纳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帮助他们实现城市梦想;运用群众的方法管理群众,用榜样来营造民风,尊重习俗和传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用“包容性”组织体系来统筹城乡,以党组织为核心,探究一种“自治、共治、法治”的多元共生的治理模式。我们希望,巫溪在城市化过程中社会治理方面的探索尝试,能够对在重庆乃至全国,类似巫溪这样地处偏僻、经济封闭的地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