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3日,重庆市政府王鸿举市长在繁忙和辛劳之中,来到巫溪县文峰镇三宝村,洒下一串串爽朗的笑声,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三宝村真是个“吉祥三宝”,好班子、好机制、好民风,让人倍感亲切,难以忘怀。
三宝村位于巫溪县文峰镇腹心地带,东距县城40公里,渝巫路横贯东西,辖4社,748户,总人口3362人,党员82人。全村耕地2481亩,林地4765亩,森林覆盖率41.4%,是重庆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市级文明村、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村、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
三宝村民风淳朴、秩序井然、快速发展的背后有一群真心奉献的“村官”。22岁的苏波,对原担任村会计的父亲辛苦清贫一辈子也没能带领乡亲走上富路“很有看法”。1992年,他从广东回到三宝村开办加工厂,承包荒山造“千步梯”发展良种果树,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实业,并尊重群众意愿由社长干到了三宝村支部副书记、支部书记。兴业的道路很艰辛,每一点起色都伴随着失败与阻力,当他的积蓄花光,事业受挫之际,好几次动了外出打工的念头。前后联系该村的几位镇领导,知道情况后给他打气,诚恳地挽留他。正是这样,他才和乡亲一起咬紧牙关,渡过难关。在失败和成功的交织中,他苦了自己、乐了乡亲,穷了自家、富了全村,给群众做了很好的榜样:自强不息,勤劳巧干。
同样身为“村干部子弟”的村主任杜发德,18岁中专毕业可以走升学就业的路,他却当起吃不饱拖得瘦的“村官”,一干就是23年。 村会计张松是正牌的中专毕业生,在县乡镇企业局当过“公家人”,毅然继承父业,干着“全脱产”的村干部。柴永恒是第一批大学生“村官”,来自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毕业于西南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系,立志为三宝村做些实实在在的事。
这些基层干部的信任和威信,是从破解“疑难杂症”开始的。这里交通便捷、商贸繁荣、人员混杂,民事纠纷不断,村风民俗落后。针对这些情况,村支两委认为,这些民间纠纷来自民间,可不可以用民间的力量来化解呢?“和事堂”就是三宝村的“道德法庭”,由村里知名的老人、贤达、老师、学生等组成“调解委员会”,谁违反村规发生纠纷了,就由民事调解委员会或村支两委负责人牵头,组织调查、调解和处理。
三宝人的“和事堂”是由 “三公开”组成的,一是公开事实;二是公开评理;三是公开处理。通过这种方式,既能达到调解目的,又是一种政策宣传,既彰显了规则效应,又体现了道德约束,既增强了调解工作的柔和性,又提高了群众的监督力,同时又促进了村规民约的健全和完善。
让人感兴趣的是,一年到头真正由“和事堂”调解的事情并不多,为什么?当事人思前想后,用尺子量量自己的不是,找到了自己的理亏之处,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结果往往相互谅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吃得小亏才打得拢堆,乡里乡亲的,何必为小事伤和气?”纠纷是越来越少了,村民的腰板挺得更直,村干部的威信更高了。
跟好人学好人,榜样的力量无穷。在三宝村的地界上,有四块石碑,三宝人称“善事薄”,上面记载着村上令人感动的人和事。阮庆元,一个在云南工作的乡亲,帮扶了20多个贫困户、残迹人,出资4万元帮助修通了到各家各户的公路,出资种植了1200亩经济林,村民在村口立了一块碑,写着“共产党好”。建设三宝村葡萄架至朱家湾段机耕道时,难度很大,耗资较多,老老少少省吃俭用,捐资450万元用,修通了5公里公路,人们在路口立了一块碑,写着“群众就是力量”。李绪柏老人把拾废品积攒的1000元零用钱捐出来修公路——难怪三宝村的通村路整整比其他地方宽出1.5米了。汶川地震后,一位 85岁的老人家,她捐出4个手绢包起来的角角钱、分分钱,共有50多块,并不富裕的村民一天就捐出一万多元钱。同时,他们还广泛开展“三评三比”活动(比孝心、比读书、比健身,评勤劳致富户、评热心公益户、评文明卫生户),发现身边的“好人”,让“好人”成“名人”,让“名人”成“带头人”,营造“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正月初一我们阮家和李家搞了个篮球赛,方圆好多人都来看,那个热闹哦!打牌喝酒真没有什么意思,我们农民要有高的追求。”阮家大小众口一词。
比赛的时候村里干部送来了音箱、请来了专业的裁判,不但阮家人脸上有光,村干部也有劲:“把守着婆娘娃儿过年的老传统改了,大年几天在筹备运动会这个事儿中一晃就过去,丈母家都去不成,家里人有点小意见,但村里人有了大欢喜。”
像阮庆龙一样经常开展家庭式体育比赛的还有陈孝梅家,每天都进行乒乓球比赛,1986、1988、1992年村里三次在她家举办农民运动会,爱人杜正海夺得四川省农民运动会乒乓球“三连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