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区域协调 粤港澳共赢
时间:2011-05-16 09:08:27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卢轶 

广东要实现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至少应该涵盖几个层次。

首先是城乡之间的统筹协调发展,以推进城镇化为抓手,广东需要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第二个层次应是珠三角内部的协调发展,珠三角应加快实现经济一体化,全面提升整体竞争力;第三个层次是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之间的协调统筹,通过主体功能区“双转移”战略等手段,珠三角要带动粤东西北共同发展;最后一个层次,粤港澳之间的合作应继续深化。

根据“十二五”规划,广东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推动城市空间整合,优化布局和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建设生态优美、和谐宜居的美好城市、幸福家园。

到2015年,珠三角也将基本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并带动东西两翼构建沿海经济带、打造粤北生态特色经济新区,形成环珠三角经济快速增长带。

此外,广东还将深入落实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全面实施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率先形成最具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的世界级新经济区域。

◆统筹城乡

赋予特大镇县级管理权限

亮点1推进城镇化

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节点,构建以珠三角城市群为核心,以汕潮揭都市区、湛茂都市区和韶关都市区为重点,以沿海发展带和深(珠)穗—穗清韶城市功能拓展带为主轴的“一群、三区、六轴”的网络化城市发展战略格局。携手港澳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在大中城市大力发展大运量和常规地面公交,推进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开发和完善城市慢行系统。市市推进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改造,到2015年完成200条城中村改造。

以专业化、特色化、卫星城为取向,培育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吸纳人口多的县城和建制镇;以沿海、沿江、沿轨道交通站场为重点,高水平建设一批具有滨海、滨江岭南特色的小城镇和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开发的城市综合体、新市镇。支持清远等市建设休闲宜居的大广州卫星城。

亮点2强化中心城市

增强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强化组织经济活动和配置资源的中枢作用,突出发展服务经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

强化深圳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继续发挥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示范作用,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

提升珠海、汕头、湛江、韶关等市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进一步聚集经济和人口。加快建设粤东、粤西城镇群,带动区域整体发展。

亮点3壮大县域经济

以工业园区为依托,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注重发展配套经济和特色经济,大力培育县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以民营经济为主攻方向,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积极推进县域功能分区,不断优化县域空间布局。集中力量建设县城、中心镇和专业镇,2015年完成专业镇“一镇一策”转型升级改造。

积极建立扩权动态管理机制,进一步扩大县镇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促进县镇政府权力与责任相一致。创新特大镇管理体制,赋予珠三角地区特大镇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深化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完善基层政权组织财政保障机制,加强县镇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

亮点4统筹城乡户籍管理

建立城乡户口统一登记管理制度,加快与户籍制度相关的配套改革,加快消除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等方面不合理的政策限制。全面开展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工作,引导农村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聚集。

◆区域协调发展

省产业园转移劳动力300万人

亮点1主体功能区战略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全省的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生态发展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偏重的珠三角核心区域要优化开发。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东西两翼和粤北部分地区进行重点开发。对影响全局生态安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农产品主产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要禁止开发。

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配套完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环境等政策。完善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施生态激励型财政政策,加大对生态发展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

亮点2珠三角一体化

以交通一体化为先导,以广佛同城化为示范,积极推进珠三角基础设施、城乡规划、产业布局、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基本建成珠三角城际轨道网络主架构,实现车辆通行费年票互认、公共交通一卡通和电信资费同城化;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到2015年,基本实现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

积极推进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建设,建立利益补偿和共享机制。

亮点3深入实施双转移

充分发挥珠三角地区的辐射、服务和带动功能,促进产业转移,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地多层次产业群和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协作体系。办好产业转移工业园,支持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产业转移与合作,提升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水平,形成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区域增长极。“十二五”期间,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域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300万人。

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推动东西两翼沿海地区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发展特色经济、海洋经济和现代农业,建设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级的重化工业基地和物流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充分发挥粤北地区的资源优势,建设成为具有岭南生态特色的经济新区和广东最重要的生态屏障。

亮点4建设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

加快编制广东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着力建设珠三角海洋经济优化发展区,粤东、粤西海洋经济重点发展区,积极构建粤港澳、粤闽、粤桂琼三大海洋经济合作圈,科学统筹海岸带、近海海域、深海海域和海岛地区四个海洋保护开发带,推进形成“三区、三圈、四带”的海洋综合开发新格局。

◆粤港澳合作

形成无缝衔接的便利交通网

亮点1服务业合作

做好广东对港澳服务业开放的先行先试,全面推进粤港澳现代服务业合作,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强金融合作与创新,全方位推进粤港澳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智力等方面的深入合作,建设以香港金融体系为龙头、珠三角城市金融资源和服务为支撑的金融合作区域。搭建粤港澳服务外包合作平台,共同拓展国际服务外包市场。鼓励港澳服务提供者来粤开办专业服务机构。加强重要合作平台建设,打造实施CEPA的试验区和粤港澳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示范区。

亮点2跨界基础设施建设

共同推进跨界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运营,加强与港澳在交通、口岸、信息、能源、城市供水等方面进行对接,构建大珠三角发达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

加快建设跨界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及配套工程,重点推进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铁路客运专线等重大项目建设,形成无缝衔接、换乘便利的交通网。有效整合珠江口港口资源,完善大珠三角港口群功能,形成与香港港口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珠三角港口群。加强珠三角民航机场与香港、澳门机场的合作,完善机场联席会议机制,构筑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机场体系。加强口岸综合配套服务功能,推进莲塘/香园围等重点口岸工程建设,提升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

亮点3大珠三角优质生活圈

进一步完善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和大气复合污染防治体系,推进区域环境污染共防共治。继续推进水资源、湿地、海洋生态的保护和跨界自然保护区、生态廊道的建设。实施环珠江口宜居湾区重点行动计划,共建宜居、便利、高效和服务先进的优质生活圈。

推动区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促进产业、能源低碳发展;注重节约集约用地,优化土地利用模式和区域空间组织;推动绿色交通,优化运输管理系统;促进区域社会服务衔接,促进文化交流,加强教育和社会福利方面的合作;维护区内食品安全,将大珠三角地区打造成为具有安全舒适的生态环境、富裕宜居的城市群、便捷高效的交通联系、优质便利的公共服务、多元共享的现代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区域。

□点评

省委党校副校长陈鸿宇:

城镇化不能等同于城区化

陈鸿宇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城镇化不能等同于城区化,不能理解为城市越大、工业越发达就越好。广东要加强统筹城乡,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陈鸿宇表示,城镇化的本质是要让所有的公民共同享有城市生活,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发展。在城镇的布局上,要做到夹城、夹镇、夹村落,在环境上要做到夹山、夹水、夹绿带;要让所有居民被城镇所包容,解决就业问题,在产业上要做到夹工、夹农、夹三产。这就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体现。

在壮大县域经济方面,陈鸿宇认为,扩大县域经济仅靠外面的输血是远远不够的,靠工业的一刀切也不行。必须靠县域自己的造血。事实表明,提高了中心镇经济,就能提高县域经济。

□点评

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所长张虹鸥:

财政手段协调公共服务水平

在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中,广东按照国家要求将国土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生态发展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所长张虹鸥认为,这样划分是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要让适合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方去工业化、城市化;对那些应该长期保护的地方就不要盲目地去进行工业发展。

对于生态发展区域,如何保障老百姓所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因限制发展而受影响一直是关注的重点。张虹鸥说,要将所有地方的经济发展到同一水平是不可能的,但如果落后地区的人民基本生活设施长期得不到改善,肯定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他建议,要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就要从财政的调配,收入的二级分配等措施来解决相对落后地区的公共服务。

□点评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

应及时启动三地规划联合编制

粤港澳要加强合作,实现共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认为,基础设施的对接是前提,推进产业合作是核心,分享优质生活是目标,创新合作机制是保障。李惠武认为,应充分利用已有的粤港澳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平台,设立政府层面的专项专责小组,及时协调解决合作中的各种重大问题,为资金、物流、信息和人员的便捷流动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鼓励社会组织和学术界、工商界之间建立形式多样的有效合作机制,形成政府有效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浓烈合作氛围,积极推动各种资源的充分交融。

南方日报记者 卢轶

实习生 王峰 白洋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