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文物不该“深藏闺中”
时间:2016-11-28 15:22: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胡印斌 

    每一件文物都是时间与空间的深厚积淀,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保护当然是责任与使命,但保护并不必然意味着层层包裹起来。文物一代代传承的终极目的,是浸润人心、滋养性灵,昭示前人精神文化达到的高度与深度,不是被束之高阁、秘不示人。

    据媒体报道,从今年9月28日到明年2月,深藏于故宫博物院养心殿的268件文物“移驾”首都博物院,接受公众的检阅,这也是养心殿文物首次“出宫”。对此,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观众想细看养心殿的文物,不用再趴窗户了。”

    大批珍贵文物走出故宫,不仅仅是博物馆系统内部的一次完美合作,而且有着更为深广的意义。即文物不再一味地深“藏”不露,矜持内敛,而是正在以越来越开放的姿态,越来越亲民的路径,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以前只是“趴窗户”瞅瞅,或者端详文物图册,今后则会有越来越多的机会直面文物。

    这显然是一种积极的变化。就像文玩上面的“包浆”一般,每一件文物都是时间与空间的深厚积淀,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保护当然是责任与使命,但保护并不必然意味着层层包裹起来。文物一代代传承的终极目的,是浸润人心、滋养性灵,昭示前人精神文化达到的高度与深度,不是被束之高阁、秘不示人。

    单霁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个一流的博物馆并不在于藏品有多么丰富,而在于“人们要有机会看到这个馆里大量珍贵的藏品,并将博物馆文化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去,从中汲取有助于现实生活的灵感。”也就是说,文物并非只是冰冷的摆设,而是有着深厚的蕴藉,走出养心殿,文物也会开口说话。

    同样,以火爆的海昏侯考古成果展览为例,去年年底以来,公众像“追剧”一样密切关注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无论是展示时间,还是展览手段,均创下了纪录。古老的历史与文物交相辉映,历史因文物而更加具象,文物因历史而更加鲜活。这样的努力,既是一种文化普及,也是一次全民性的价值提升。

    从全国范围看,文物休眠的情形不在少数。多年以前,笔者曾到一个县级市参观当地的文保所,打开沉重的铁门,管理人员就好像打开了神秘的大门,众多国宝级文物多年深藏在地库之中。而在另外一个县,文保所甚至连一个像样的仓库都没有,大量宝贵的出土文物就随意堆放在地上,令人叹息。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全国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高达76万处,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4295处。这里面有多少文物常年深藏“冷宫”、不为人知?听任文物闲置,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文化浪费。而国内不少地方,虽然也建起了宏伟富丽的博物馆,但由于理念的落后以及过度保护的错误意识,能够展出来与公众见面的文物仍十分有限。

    文物就应该走出封闭状态,接受公众的观赏。文化的传承、历史的重现、艺术的熏陶,往往在这种亲炙一面中得以完成。画家陈丹青曾说,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他说,“到了纽约,我真的上了大学,在美国各地的博物馆,包括欧洲博物馆。博物馆除了是我的大学,所有欧美博物馆的中国馆,还是我的爱国教育基地,是中国史的课堂。”

    确实如此,文物本身有力量。一个人若有幸在众多传承有序、历史和文化价值极高的文物精品中获得滋养,也一定是受用终生。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也是这样。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