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市发展引领各项事业发展
据市规划国土委参与起草《决定》的专业人士介绍,30年来,深圳以经济发展为主要推动力,推动城市发展,创造了世界奇迹。但城市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实现城市与经济、社会和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转折点。在新的形势下,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变,必须把城市发展摆在首要地位,以城市发展引领各项事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城市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决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
城市发展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和空间发展的诸多内容。主要是三大方面,即规划、建设和管理。此前我市已经出台《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和《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分别对经济和社会的内容进行了统筹考虑。现在出台的第三个《决定》,以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为主要内容。
延续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
我市拥有连绵起伏自成系统的山体水系。在特区建设过程中,依山就水,逐渐形成了带状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格局,历版城市总体规划对我市空间结构的考虑也一直坚持组团式的空间布局。
市规划国土委有关负责人说,组团式是深圳城市最大的特色,深圳未来将继续统筹推动组团式开发,构建世界上独特的新型城市格局。为此,《决定》特别强调了形成“双中心八组团”,打造特色组团结构的内容,并从强化组团结构、组团隔离、组团连接、组团特色,推动组团跨越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表述。
“‘双中心八组团’的城市发展格局,既是对现实自然地理条件的利用,又是历史的延续,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市规划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表示,每个组团内都有生产、生活、商业活动的中心,各组团之间有保护屏障,有快速的交通连接。组团有不同功能定位,有的侧重生产,有的侧重生态,有的侧重综合。东部滨海组团重在生态,保护环境和景观,坪山、光明重产业,拓展产业空间。组团在开发时序上要体现安排上的差异化,有的在近期开发,有的在未来5至10年开发。通过组团结构推动特区一体化。
市规划国土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决定》强调,城市发展要形成好的人居环境,要重视提供公共服务,建设公共设施。在空间特色上应凸显滨海城市魅力。加强海域、海岛、海岸线保护和合理利用,强化生活性岸线的公共属性,建设亲水近海空间。打造“城在海边,城海交融”的城市空间。
创新土地开发模式提升发展质量
创新土地开发方式是《决定》的一项突出内容。以前深圳一块块地出让土地,导致建筑之间不连续,功能不全,利用效率不高,形象不美,整个城市质量上不去。而通过整合进行综合开发,可打造节点片区,实现城市高效、集约、高水平的建设,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市规划国土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期间,深圳土地管理中很重要的一项制度就是城市发展单元制度,它调动多方积极性,解决规划实施的问题。一个单元可能有几平方公里甚至几十平方公里。这个范围内,通过更新、收购、土地整备等手段,由政府主导,企业、社区介入,形成大规模片区的整合,市、区、街道、社区多个因素发挥作用,从规划到实施,将利益链条捆在一块。
土地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据了解,深圳正在探索新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方向是土地产权改革、土地市场改革和土地规划计划管理,从而建立土地管理的深圳模式。
住房保障扩至“夹心层”
《决定》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制度的完善。深圳一方面全面建立和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深入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积极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供应规模,通过容积率调整、地铁上盖物业、更新项目中配建等方式,拓宽保障房供给渠道。另一方面,完善保障房分配体系,对户籍低收入家庭住房应保尽保,并将保障体系扩大到户籍“夹心层”和人才群体。
市规划国土委有关负责人认为,《决定》贯穿了城市发展是为让市民生活得更好的主线。针对资源短缺、城市焦点问题,通过交通、土地、住房、医疗、卫生、教育等市民生活诸多方面的提升,改善生活环境,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化水平。《决定》将市民关心的生活内容进行量化、指标化。如,到2015年实现每个功能组团拥有1-2家三甲医院,居民居住500米范围内有基础教育设施,15分钟行程内可以到达社区服务机构;实现食品抽查合格率达到96%;全年阴霾天数低于120天。构建绿地、绿道、林地三位一体的绿化生态系统,建成绿道网2000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