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已成为广泛共识,然而,如何市民化?市民化过程中最令农民工纠结的是什么?
就业是农民进城要过的第一道门槛,“没工打”就没法在城里活下去。“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村可转移劳动力中,40岁以上的中年劳动力占到很大一部分,这些劳动力具备的知识、技能往往在劳动力市场上只能得到很低的报酬,加之现在外出就业机会成本增高,其选择外出就业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全国政协委员、人社部原副部长杨志明两会期间表示,2015年全国农民工数量规模之大前所未有。今年农民工将面临就业难、招工难的“两难”问题。因为吸收农民工就业的两大行业——沿海制造业、建筑业同时遭遇严重危机。
城市难留,房子是绕不过去的坎儿。目前除了极少数进城经商事业有成的农民工在城镇购买了住房外,绝大部分农民工在城镇没有自己的住房。他们的居住方式基本是两种,一种是租住民房,包括城中村房、车库、楼梯间、地下室等;另一种是住集体宿舍,包括工厂宿舍、简易工棚、打烊后的门店等。相对我国近年来城镇房价持续大幅上涨,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3072元。“能维持住生活就不错了,哪还有钱在城里买房?”来自河南的“60后”许桂莲回忆起这些年背井离乡南下打工的日子,连连叹气。对于国家出台的购房新政,许多农民工表示根本没有听说过。
随迁子女上学是农民工市民化的“拦路虎”。四川省统计局的调查显示,在3000位受访者中,1346位有随迁子女需在本地上学,其中有61.3%表示其子女在本地上学遇到不同程度的问题或困难。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申请入学限制条件太多、标准太高;二是办理入学手续繁琐;三是进入公办学校困难;四是分配学校时不能公平对待;五是转学困难,不容易找到愿意接收的学校。
现实中,许多农民工很少在城里看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报销渠道不畅。按照原“新农合”政策,参合农民就诊实行分级报销制,农民工在异地住院就诊,不仅花销更大,而且报销比例逐级降低。以新农合重特大疾病报销为例,在省、市、县三级医疗机构政策范围内看病的报销比例分别是65%、70%、80%。小病拖,大病扛,扛不住了返乡啃爹娘——农民工这样自嘲。“大医院医疗技术好是好,可看个头疼脑热就开一大堆检查单子,花钱跟流水似的,我老担心他们是‘唬我’。”这样的担心让很多农民工生病了就求助于无证无照的“黑诊所”,导致悲剧屡屡发生。2014年河南省曾在百日专项整治活动中取缔非法诊所2473户次。
还有就是农民工参保率不高。据《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农民工 “五险一金”的参保率分别为:工伤保险26.2%、医疗保险17.6%、养老保险16.7%、失业保险10.5%、生育保险7.8%、住房公积金5.5%。原因主要是:一工资太低。二担心政策变化、领不到现在允诺的金额。三也是最大的制度原因,就是户籍造成的地域障碍,异地转社保成功率很低。公积金对于很多农民工来说更为遥远,甚至从来没听说过。
附着在农业户籍上的福利也让农民工很纠结,比如宅基地财产权、土地承包权、林地承包权等,这让许多农民工不愿“农转非”。《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7日的报道显示,四川省统计局对成都、绵阳等9个城市进城务工人员调查中,53.8%的受访者不愿将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
诸多的现实和制度障碍让农民工城市难留,家乡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