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乡一体化不应一味把农民推向城市
时间:2009-02-19 09:51:33 

 

城乡一体化不应一味把农民推向城市

 

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还在持续蔓延,对我国经济包括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在大量农民工面对失业狂潮不得不返乡之际,历史罕见的大范围干旱又肆虐北方,种种问题叠加,不由让人们思考:“三农”发展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2月8日,《科学时报》记者特别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模式与可持续发展途径”主持人刘彦随。
  “目前的形势在告诫我们:中国还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仍要以农业为基础,以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根本。这是核心。”刘彦随说。
  正如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所说: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从去年的数据来看,总体上,城乡收入差距仍在进一步加大。即使农民收入在账面上有所上升,负担也在进一步加重。
  “而干旱问题,一方面是大自然的规律人力难抗;另一方面,也是长期水土资源配置不当,以及多年环境掠夺和生态破坏的一个报复性结果。”刘彦随表示,其中也包括在城市发展耗水的人工草坪,在农村大面积种植杨树这样的不当行为。长期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抽取地下水,致使水源涵养不够,生态调节有限,一定程度也促使气候的异常变化。反思几十年的发展,生态保育特别是农田保育欠缺,土壤应有持水能力不够,长期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很多地方地下水“一落千丈”,深井都抽不上水来,不仅是暂时的干旱问题,一些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用水的进一步保障也令人堪忧。
  刘彦随说:“下一步又可能会发生涝的问题,灾情的来而复往,实质都是一样的。这要看我们为生态保育做了什么!”比如,近十多年来的很多土地整理工程,基本都是示范工程或者依靠项目推动,其效果很难与过去老百姓自己动员起来打堤坝、修梯田这样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效果相比。有些工程做完了,表面的土层很薄,里面有石头“埋伏”,更别提排灌配套设施了。
  刘彦随认为,目前很多方面没有把农民作为主体,而是作为负担。农村人口是巨大的压力,也是巨大的潜力。农民可以自己发展生产,而不是都涌到城市看大门、上生产线。在城乡之间应该有一个价值平衡表。举例来说,在沿海地区农村,农民很少有出去打工的,而是很多都在当地就业、创业。实际上,农民在农村也可以通过做经营,或加工、服务业,或实现生态服务价值,获得与在外面打工差不多的收入。比如在宁夏、甘肃有些地方,就可以依托枸杞、马铃薯、草业等地方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民不用外出打工,既能把孩子老人照顾好,也能促进农村自身发展。
  “把农民一味推向城市,多少有推卸责任之嫌。”刘彦随表示,很多地方都只注重做一些技能培训,就输出农民就业。“农民背井离乡出去打工,是有自身选择的因素。但当今农村有多少可就业空间,农村有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我们长期没有注重解决老百姓稳定生产、安居乐业的问题,‘空心村’就是一味强调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代价之一。”
  刘彦随认为,“我们应该更多强调城镇化,而不是城市化。”目前,中小城镇发展弱化的问题也非常突出。现在,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都挤到大城市,农村主体整体弱化,人气明显不足。
  连续6年发出加强“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体现出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然而,这是一个长远发展问题。数十年来,多方面对农村欠账太多,致使农业农村元气大伤,即使要恢复也是一个长期过程。
  刘彦随表示,总希望出台的政策立竿见影是不现实的。从科学视角来看,几十年的积淀,不管是当前面临的自然灾害,还是长期欠账导致的农村各项事业、文化的衰退,人气下降,都需要逐步去改善。比如中国科学院正在开展的统筹城乡、“空心村”整治、乡村空间重构模式的试点研究,就是着眼城乡协调发展,通过推进新农村建设、城乡用地挂钩,来保障农民权益、改善人居环境、集约利用土地、促进增地稳粮的一种尝试。
  从宏观上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揽子工程。作为主导功能来说,任何一个区域、任何一片土地都具有自己的功能,正视乡村地域功能,深刻反思长期的欠账,不是简单补偿就能解决问题的,还应培育农村创新能力,提升农村生产力和竞争力。
  刘彦随说,不能等到出现天灾,或国际风云变幻、有粮食安全之虞时,才想到农业振兴、农村发展。要反思和谋划长远发展战略,在有了一定实力时,必须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综合考虑我国各方面的安全,特别是本土区域的水土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以及其他种种社会问题。
  这当然不是说完全把农民禁锢在农村,应因人因时而异。从事乡村地理与农村发展研究的一些专家学者强调的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农民不能长期漂浮着,农村不能空心化。
  据相关部门统计,春节前全国大约有2000万名农民工因经济不景气失去工作返乡;春节后,部分会留在农村,以年纪较大者居多。
  “所有农村问题都是有关联的,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在农村、青春在城市、养老重返农村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过去对农村是税费剥夺,现在农民进城,支撑了城市建设,但是他们的低保、医保、社保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惯性依然存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应循序渐进。根本扭转城乡隔离分治的局面,需要在生产体系、就业保障、区域价值等方面整体推进,而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着眼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局,实现农村要素重组、空间重构和产业重塑。”刘彦随表示。(来源:《科学时报》)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