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促进教育公平应做好三件事
时间:2016-03-09 10:27:43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采编:武凤珠 

a8cea8e33516a2e57a1181fce0a7de0b.jpg

肖萍   深圳市福田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主任

【热点话题】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围绕“十三五”时期推进社会公平的目标,提出“注重机会公平”,“促进教育公平”。如今,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对等,使以往通过教育实现机会公平的道路越来越难走。为此,《城市化》杂志特别采访了深圳市福田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主任肖萍。

  肖萍: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孔子就已提出“因材施教”,至今几千年过去,我们仍然没有做到“因什么材施什么教”。“因材施教”难以做到,原因众多:第一,某个人是怎样的“材”,不是轻易就能辨别的;第二,在施教的过程中,存在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即使A与B是同样的“材”,仅因所处地区的教学条件、教育环境不一,也会导向不同的结果。而资源配置问题,就涉及到了教育公平。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够均等,因此处在不同环境中的孩子接受教育的情况会有所不同,但这并不代表贫困地区和家庭的孩子就无法接受较好的教育:不同地区拥有的资源是不同的,北京与广东、城市与农村各有资源,教育资源本身无优劣之分,很多资源是“因地制宜”的。比如,在涉及农业技术的资源方面,农村孩子就比城市孩子拥有更多优势。因此,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不一定比富裕地区差,只是很多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而已。

  不同地区的资源若能实现连通与重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教育公平,并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使不同地区的资源得到了较好的重置,国家可以对其进行大力推广。比如,深圳就有专门的机构,通过卫星、网络等手段,实现了深圳与贵州、宁夏等地教育资源的双向输送;在线教育的迅猛发展也已成为体制内教育的有力补充。此外,我国东部城市的很多学校也设置了新疆班等少数民族班级。我想,不同地区的孩子若能跨地域分享教育资源,那么“因材施教”便不会因资源限制而造成教育结果的局限,教育机会也将更加公平。

  教育的范畴大而复杂,教育的责任不仅在于学校,家庭、社会、政府,乃至受教育者个人都左右着教育结果的走向。以家庭、社会与政府对“优质教育”的评价标准为例:何为“优质”?在现行考试制度下,学业水平是最直观、最易得到广泛认可的指标,指标本身及由此导致的问题却常被忽视:不同地区的师资条件不同,以同一标准评定拥有不同资源的孩子,是否有失公允?孩子大量补课、取得高分的同时,牺牲掉的是不是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和感悟生命的能力?我们的评价标准是否限制了孩子的天赋?我们的所谓“教育”是否在伤害孩子?在一元指标下,教育资源出现优劣之分是必然:升学率高的学校便是好学校,有利于孩子入读名校的资源便是好资源……由此导致了种种社会问题。

  因此,要想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政府要先建立全面、公平的评价机制,而不是畸形的“唯分数论”。现在很多人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在提倡建立分数以外的评价标准,“教育质量绿色评价指标”、“教育质量健康体检”等的提出,便是政府与社会为推动教育均衡发展而做的努力。对家庭而言,若仅以就业率、收入高低等标准为孩子选择专业,而没有尊重其独特的个性,使之有机会选择与自己的兴趣、能力相匹配的专业,也会造成教育的缺憾,并助推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现象的加剧。

  综上所述,我认为“促进教育公平”应做好三件事:第一,实现不同地区教育资源的连通与重置;第二,重视孩子的特质,“因材施教”;第三,建立全面的评价标准。当不同的“材”在健康的教育评价体制下,有机会在不同教育资源的熏陶中完善自我、做出不同的选择时,评价标准的全面、选择的多元会共同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