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住宅街区化须注重公私权益平衡
时间:2016-02-23 09:48:07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徐立凡 

    我国即将推行住宅街区化,不仅“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还要求“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这一政策,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推行住宅街区化,是治疗各地“城市病”的配套举措。在不少城市,封闭式大院、超大型社区随处可见,导致城市土地资源被分割使用,城市的“毛细血管”被堵塞。一定程度上,封闭式小区的大量存在,甚至成为商品住宅小区的时尚,折射了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单位”化占据、使用城市资源的余绪。这导致土地节约利用程度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应不足越发突出,交通拥堵难以得到有效治理的一大原因即在于此。推行街区制,目的是清除封闭式社区出入口造成的人为堵点,将有限的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起来,打通城市交通微型路网,通过棋盘式道路布局,以求交通拥堵问题得到较彻底治理。街区制也是发达国家城市普遍采用的做法。

    尽管推行街区制利于打造城市道路坦途,但良好的政策预期不能代替政策推进过程。从现实来看,在封闭式商品住宅小区里,从住宅到小区里的公共绿地、露天停车位、底层商铺等,都有明确的权益归属,这些权益均受到《物权法》的明确保护。拆除围墙后,小区里的设施理论上将归市政管理,重新规划,原权益人购买的权益如何兑现,将成为一大考验。此外,封闭式小区给住户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感,拆除围墙之后,小区与外界融为一体,安全感下降,这有可能导致住户隐形权益的损失。还要看到,同样是封闭式住宅小区,因为其面积、布局、与市政道路的间距不同,并非全都适宜配合市政改造。如何评估不同封闭式小区的性质,确定拆墙程序和程度,也是一大难点。

    推行街区制面临不少现实障碍,其中最关键的一条,是如何保证公私权益的平衡。私人权益不被侵犯,公共利益能够增值,街区制才有可能达到改善城市交通、增加社会总福利的目标。轻私重公,达不到这一目标;重私轻公,同样如此。

    要做到公私权益不相互掐尖儿,在推行街区制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厘定原封闭式小区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该保护的保护,该转化的制订相应补偿方案。业主大会的作用应该受到肯定,使其起到保护权益人利益的作用。此外,对于推行街区制后可能增加的治安隐患、交通安全隐患,政府要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将封闭式小区原有的保安功能尽可能通过合作形式承担起来,以消除人们的担心。而街区制的起步,单位大院应该首先起到示范作用。比起百姓社区,单位大院的权益关系较易处理,也较易动员。单位大院拆除围墙,既是告别隐秘过去的象征,也可以最低成本,为街区制试出成效。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