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半城市化”的现象,是因为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都依附于城乡二元户籍机制之上,只要户籍身份未发生根本性更替,这些“固有权利”就难以随之迁徙。近年来,虽然一些地方在户籍问题上有过一些比较吸引眼球的动作:取消暂住证,代之以居住证;换掉了过去的红蓝本,换之以同样的户籍薄颜色……但城乡二元户籍壁垒的根本性问题鲜有全面触及,反倒是功利色彩愈显浓郁。
前几年,一些大中城市为促进本地经济发展,面向外地户籍人员设置了种种入户门槛,其中就有购房、投资、学历等指标。许多优惠政策本身是面向当地城市居民,所以外来户籍人员要想融入城市,必须以更多成本跨越重重制度障碍。以笔者所居地为例,一方面规定九十平米以下可享房贷优惠,至低可两成首付,另一方面,当地开出的入户条件是,住房面积突破一百平方米,新房总价不低于50万元。这也就意味着,除非你具备足够实力,否则,你不得不在九十平米购房优惠政策和入户问题上作出艰难抉择。
而随着房价的一路高涨,在此番各地祭出的房价调整政策中,外地户籍人员再次被置于差别待遇的现象屡见不鲜,且似乎理所当然。
一提起户籍问题,虽然许多地方均表示高度重视,但在具体实施上,往往又有意无意地锲入功利因素,最为冠冕堂皇托辞是循序渐进。从制度推进方式上看,讲究方式当然有必要,但不能不说的是,许多城市最终选择的是“拔将军”式户改政策,即以一纸政策规定,便将农村优质人才和资源攫取一空,在导致农村人才和资源“空心化”的同时,还令农村发展无力,致富步履更显蹒跚。
半城市化”,实际是户籍功利主义煮的“夹生饭”。并不否认户籍改革可能遭遇重重困难,但户籍改革的本质是公民自由迁徙权利的回归,而非作为经济发展的筹码,左添右减。换言之,将公民权利功利化,这样纵使眼前有所发展,但因形成利益输送惯例的,付出的代价只会更大,改革更加困难。(几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