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上海社科院陈江岚 “智慧城市”关键是服务转型
时间:2011-01-25 09:29:03
来源:东方网 作者:黄玮 曹文清
东方网1月24日消息:据《新闻晨报》报道,不久前,九届市委十三次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提出了加快建设“智慧城市”。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在专家的理解中是打造一个符合中国特色的城市信息化样本,也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目光。
而一个智慧的上海,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究竟意味着什么?为此《解放周末》专访了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主任陈江岚。
建设“智慧城市”是趋势
陈江岚表示,城市的发展,从最初的追求自动化,后来发展为智能化,现在进一步深化为智慧化,是向着一个更美好的目标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信息化、城市化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一个综合性表现。其内涵简单来说,就是更聪明的城市。从技术上说,“智慧城市”就是具有全面感知、反应灵敏、随需应变等特质的城市。但是,它并不止于技术。更重要的是贯穿其中的思想,以及背后隐藏的人文因素。
建设“智慧城市”是时代的趋势。进入信息社会后,主要发达国家都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美国纽约在世纪之交就将“更智能化的城市”作为城市信息化下一个十年计划的发展目标;2006年新加坡颁布了“智慧国2015”的信息技术十年发展目标。
实施“数字惠民”
上海建设“智慧城市”,就是要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运用智慧打造符合中国特色的城市信息化样本。
陈江岚说: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到要实施一批重大的信息化行动,包括电子商务行动、数字城管行动、数字惠民行动等。其中,数字惠民行动就是信息化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一是以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应用为核心的数字健康工程,二是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的数字教育工程,三是以社区管理和民生服务信息化为重点的社区信息化工程,四是缩小不同人群和区域之间的数字差距。
重视“数字包容”
上海信息化发展在全国始终居于领先水平。从区域看,上海目前的数字差距首先是城乡差距。
陈江岚说:数字差距中较弱的一方也被称为“数字弱势”。联合国和欧盟等都大力倡导“数字包容”的理念。通过设立基层服务站点,为弱势群体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创造条件,近年来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比如,新加坡的“智慧国”计划包括六大目标,其中前两项都体现了数字包容,第一就是90%的家庭使用宽带,第二就是100%的学龄儿童家里要有电脑;德国柏林也有全民上网计划,他们都非常关注“数字包容”。
“智慧城市”代表着一种面向未来的目光。如何实现“智慧城市”?
陈江岚认为:主要就是抓住一个关键词服务。第一,建设开放性的服务供给体系。开放性既体现在面向公众,方便公众获得服务,也表现为支持公众积极参与服务过程,服务供给方与需求方形成良性互动,促进、支持与引导服务供给的提升与改良。第二,实现服务模式的转型。要实现由供给方为中心向用户为中心的服务与管理模式的转变,促进以“一体化”的方式提供政府服务,真正满足用户需求;服务方式上由单向变为双向,由一方主动变为双方互动。第三,实现服务渠道的转型。要由单一渠道服务向多渠道一体化服务转变。第四,以需求为导向设计服务项目。要由简单地满足公众需求向深入调查和真正理解公众需求转变。最大限度地从公众的需要出发,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增值服务,既满足大众化的需求也兼顾个性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