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国未来30年,乡村将成为奢侈品
时间:2015-11-20 15:19:05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孙君 绿十字  

  中国的历史总有一些规律性,也如老子所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后30年的中国与今天的中国一定有极大的差异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预言。会发生哪些变化?

  1、空心村为中国乡村带来希望

  中国乡村逐步变成空心村,外出上学、务工的年轻人和文化人流向城市。不少学者与城市人批评政府剥削了农村的资源,不!正好相反,让农民回村是在剥夺农民的希望,因为农民70%的收入来自城市。

  30年后,再回到乡村土地上的主人不是曾经走出去的农民,而是从城市奔向农村的大学生和工人。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不会再像今天一样分得如此清楚,“农民”这个名词会逐步被人们淡忘,“三农问题”不复存在。

  城镇化在不到20年时间内,会促成乡村20%的耕地转化,空心村会转移,都市有钱人住进了乡村,城市核心区将会成为“空心城”,交通、污染、地质灾难、人的物欲会让人们失去理智、失去道德,30年后“空心城”将取代“空心村”。

  2、农村会变成新的人类家园

  30年后,种田是最好的一种生活方式。3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会变成首选之地,3—5万人的小城镇将是人们最向往的地方。中国完全进入老龄化时代。随着高速公路、地铁等交通设施的发展,互联网、物流网的异军突起,传统生活方式将逐步消失,就像固定电话与信件还有电报,自然进入了博物馆。

  中国社会福利和税收改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让30年后的农村人成为先富裕起来的人,把农民引入城市;富人住在乡村,成为新农民,农民又成为工人。

  城市有工厂、有市场,是警察与小偷共存的地方;农村是家园、是生活和享受的地方。富裕起来的城市人一经跨入乡村,他们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道德与自治的关系,城市人更会明白生活的价值。

  人类文明的源泉是土壤,社会的价值观在乡村发生重大转变,这种改变源于植被、土壤与水,它们才是文明的全部,是金钱之母,人只有身临乡村才会与农民一样,用心与情来体会。30年来,城市用科学与技术掩盖了常识,城市是用科学与技术构筑的,城市现代化技术越强,其脆弱性越大。30年后,城市进入老年期,城市功能将面临严重受损、维修成本过高等问题。

  中国有一半以上的城市将逐步不适合人居,水、电、气是关键问题。中国用人民币取代了污染,用法律取代了道德,用西方300年文明取代了5000年中华文明。蓦然回首,中国到了30年后才清楚西方的文化养不了中国人。

  3、村长比市长更有荣誉感

  30年后,乡村不再是5000到8000亩地的范围,村依然在,可能有很多改为庄园与农场,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60%。庄园的面积可能在5公顷到15公顷之间,村里居住的绝大多数是有文化有钱的市民,他们都在村干部的领导之下。

  农村户口可能会用10—30万元才能买到,村里有土地、户口、河流、林地等珍贵资源,就业岗位不够。城市环境进一步恶化,约有2.5—3亿农民涌入城市,不少城市系统处于崩溃状态,社会二元结构问题重新提上议事日程。

  那时,城市生活指数比农村差3—4倍,中国正式步入由“农民问题”转入“城市问题”的时代。
 
  4、中国传统建筑全面取代欧式建筑

  中国元素开始蔓延西方。从2006年到2036年,农民的房子需要经过2.5次重建,一次比一次建得更能体现本土文化,这种文化会在2026年左右盛行,建筑风格以唐宋为主体,建筑材料会做得极为精致,超过今天的罗马柱、歌德墙。

  只要中国的农民觉悟了,富裕了,就是中国走向强大的开始。2030年前后,中国开始提出保护时代的文化与建筑,我们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要保护这个时代的建筑记忆。建筑用木料量会逐步增加,村里的庙与寺会比今天多很多,祠堂与传统仪式和传统建筑同步成长。

  5、一产(农业)时代的到来

  30年后,是中国5000年文明史以来最重要的历史时期,农业进入生态与科技、自然与工业化融为一体的“一产时代”,传统的农耕用具在20年中已基本不用。
农耕文明的消亡由科学技术来决定,工业化生产方式与百分之百的商品化生活方式,让绝大多数农村开始迅速进入到乡村城市状态,中国政府的新农村建设更是依照城市化的理念推进,推动着农民并不太欢迎的新农村。

  严格地说,新农村建设是对中国农耕文明的一次破坏,这场破坏从本质上改变了中国农民,同时也终结了城市时代的命运。

  6、传统信仰将回归

  早期的农村,宗教、宗祠和道德是乡村文明的核心。现在有的村只有小庙的遗址,但农民们心中依旧有佛。
30年后,农村建房修路,每户都有家祠、家庙、神龛,以道德与宗教统治的乡村将会重现。宗教是盛世的表现,只有在农民有尊严的时刻,中国的盛世才会来临。

  7、“以人为本”改为“以自然为本”

  从人的基本要求来看,“食”,在田园乡村绝对重要,30年后,蔬菜基本是有机蔬菜,并开始从有机蔬菜追求本地和原种食品。

  “住”,目前建房,住所是彻底依人们的要求为原则,30年后,人们开始从内心世界关注土壤,开始把土壤与树木视为自己的孩子,把它们看成有生命的物质。

  而真正能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那是50年后的事了。那时的“住”,追求的不仅是室内的舒适度,而是强调室内外的环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住房与自然间的和谐。由“以人为本”改为“以自然为本”。乡村环境会成为城市人追求的主流目标,房地产也开始转向广阔的乡村市场。

  “行”,行与路是一体的。目前的城市在最初规划时,并不是现在的规模,城市是带着沉重的压力在被动发展。满大街的人,是城市发展没有预料到的,“行”成为所有人都不满意的问题之一。

  30年后,城市的路在修修补补中发展,乡村的路因为每个小城市均为3—5万人,道路呈现放射状,小城市不是在水泥钢筋之中,而是在林中、水塘边、小山坡上,这里的路是景是田是人文环境。农村不再盛行汽车,而是盛行自行车、摩托车(太阳能),很多路又把水泥给改成砂石路和泥路。

  30年之后,乡村将是未来中国人的奢侈品,中国乡村正如今天的城市一样让人们向往,城市将会成为问题与破坏的代名词,这就是我的预言。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