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主题论坛
时间:2011-01-10 13:50:35 

64e5c6ed8af9c1ffaf30858a63f4089c.jpg

在主题论坛环节,“实践案例演讲、行业专家点评、台上台下互动”的开放式交流,在激发和汇聚各界精彩观点的同时,主题报告人、资深主持人、点评专家的高端视野,更是引起了现场强烈的反响。畅所欲言的交流互动让现场气氛活跃、热烈。

主题论坛一:统筹城乡之路

主持人

李兵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原司长

大家都承认中国在今后的城市化道路上绝对不能没有农村,中国不能没有农民。那么,中国城乡如何发展,中国城乡之间的关系如何全面把握,这正是本主题论坛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的农村为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发展的进程中,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要解决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加大的问题,就必须加大统筹城乡的力度。高尚全主任的精彩发言告诉我们,城乡统筹不仅是一个理论命题,更是一个实践性的命题。

民生才是硬道理,公正也是生产力

重庆市发改委副主任徐强

从今年开始,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年初人代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对放开中小城市的户籍准入,解决以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和新生代为重点的户籍制度改革的相关情况。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46.6%,今天看到白皮书上的户籍人口城市化率是33%多一点,户籍的城市化率远远低于常住人口的城市化率。以重庆为例,我们目前的户籍人口城市化率比常住人口城市化率低26个百分点,按重庆人口计算是要相差600、700万人,刚好是去年年末统计的重庆在外打工的815万人,有400万在重庆市以外打工,其中有400万在重庆市范围内打工,这部分农民工群体是游离在城乡之间的半城市化人群。

为什么要从关注民生的角度推进城镇化?重庆市委在刚刚结束的三届八次全会上明确提出当前重要的十大民生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是目前已经在城市稳定就业、稳定生活的农民工户口问题。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区县打工三年以上的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除了生活没有稳定外,在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上也有很大的缺陷。目前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养老保险,企业只缴纳12%的养老保险;如果城镇职工在同一个企业,同一个岗位,养老保险就是20%;两者差了8个百分点;另外是医疗保障上面也少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城乡之间的身份差异,直接导致在企业打工的农民工和城镇职工的社会福利差了十几个百分点。我们用一个比较痛苦的事来说,即使出了车祸,农民工和市民的赔偿损失也有很大的差异。这样我们认为解决城市化问题过程中,我们从社会发展的情况上讲是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从执政党,从政府的角度上讲是真正的解决民生问题。

重庆在7月份推出了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户口簿不光是身份的确定,更重要的是我们从1958年以后,很多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和户口关联在一起的,如果不解决好与户籍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就无法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我们重庆在户籍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这样几个核心理念。

第一是以人为本,我们把解决农民工问题作为民生事项来关注,并设计了相关的政策,我们出台了“1+3”政策体系,包括一个意见,三个配套文件,涉及户口迁移,土地处置和社会保障三个方面,现在我们正陆续完善更多配套文件。

第二是自愿有偿,真正将选择权交给农民。社会公平,我们认为不是结果的公平,而是一种机会的平等。农民工进城务工以后,他是不是转为市民,是自愿的。

第三是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重庆探索了一个保障农民合法权利的机制。我们一直说农民承包地的经营权、宅基地的使用权是农民的合法性权利,但是没有文件说明这些财产怎么赔偿。我们建立了农村资源退出的补偿机制,从更大意义上保障农民的利益。归纳起来,重庆让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进城,让农民带着尊严,让农民没有顾虑,让农民带着财富进城,享受城市和政府应给他们的福利待遇。

我们在工作中有个“三分”思路。第一是分阶段实施,今明两年要解决300多万的存量农民工和新生代,到2020年重庆就可以新增1千万城市居民。第二是分群体实施,一类是农民工与新生代占了90%左右,240多万人,包括在城市打工五年以上、区县城打工三年的农民工,还包括农村籍的学生和退役士兵。另一类是遗留问题,农民失去土地但没有转“非”的问题,包括农村集中供养的五保户。第三是分区域布局,我们也担心城市人口过度集中,所以设置了三级城镇准入体系,重庆有1000平方公里1千万人的主城区,还有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和近百个中心城市,包括县城和大的乡镇,我们通过制度设计,让这些人口在各级城镇体系分布合理。通过这些措施,我们想在2020年的时候重庆市的城市人口占全市人口70%以上,现在我们的城市人口是900多万,到时候是1900万到2000万,是70%的城市化水平。

为此,我们制定了三方面的政策。第一是允许农民保留宅基地,愿意退出来就自愿退。转户的居民有三项保留,保留与土地相关的退地前各种权利,第二是由于林地的确权办证结束,农民可以保留林地使用权,今年年底之前对农房和承包地的颁证也全面结束。第三是保留原户籍地的计划生育的政策五年时间,这也是允许农民居民享受的权利。五项纳入,我们设定了一个对农民就业、医疗、社保、住房、读书这样一系列的配套政策,解决进城农民工的同等待遇问题。

在这里给大家报告一个数据,我们从今年7月28日部署之后,8月15日全市全面启动户籍改革,到昨天下午(12月19日)共转了114万多人,分布在三级城镇体系的结构是2、3、5,主城区落户的大概占20%,区县落户的占30%,在乡镇落户的占50%。从年龄结构上看,女的18岁到55岁的、男的18岁到60岁的共占了60%,以农民工和新生代为主体,这些政策从目前的效果看,都得到了全面落实,我们认为现在的结果也符合改革预期的制度设计。
第二个情况是重庆对农民的补偿问题打造了一个地票,达到城镇反哺农村,我们说的建立土地退出补偿机制的时候,就把土地的地票收入退给农民,农民退出

土地可以获得相应的补偿,这都是农民自愿选择,政府开价,农民接受就退,不接受就留着。

点评专家

曹远征: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

重庆的经验给大家提供了很多新鲜的思考。总的来说有这样有三条:第一,我们理解的城市是什么。城市的发展是工业发展的必然现象,城市是工业的聚集地,因此就业是第一位的,以就业为导向创造城市,这是重庆经验最核心的。

第二、中国发展过程中工业化跟不上城市化,这中间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半城市化,那就是农民工的问题,农民工在城市工作但没有城市身份,从而造成收入的差距和歧视,解决这个问题势在必行,而重庆的户籍制度改革恰恰创造了这么一个经验,如何把农民的身份市民化的过程。刚才徐主任说重庆114万人在短短三个月中转换成了市民,看来农民还是有强烈的愿望转成市民,过去我们还曾经担心农会不会不愿转成市民民。

第三、重庆经验很重要的一条在城市化过程中间,在中国这个地方,尤其是重庆3200万人口,是中国的典型,一方面是比较大的城市,第二方面是川东地区既是最富的,又是最贫困的区域,重庆人多地少,城市化压力最大,各级政府都一样,中国的城市发展要靠财政,过去政府通过卖地来推进城市化,但现在好像走不下去了,重庆创造的地票是使各方利益同时得到满足。这种是能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同时又能把矛盾减少到最少的办法。这样一种交易方式其实是开辟了最佳利用土地的新的方式,这是重庆经验的贡献。

时来天地皆同力,‘德州模式’新创举

中共德州市委常委、德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世良

德州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全省的十四分之一。近些年来,德州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个过程当中,出现城乡社会不平衡、不和谐的问题。为此,按照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系列部署政策,德州市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把合村建区作为城市化的主抓手,探索建设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模式,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化建设,全市由原来的8139个行政村减少到了3123个行政村,今年上半年又整合规划了1564个社区,目前已开工建设659个。

从我们的探索实践来看,合并村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即合村建区工作是促进农业集约化、农村社区化、农民市民化的一个重要途径。首先合村建区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迫切需要。第二是扩大内需,保持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第三是解决农村社会管理问题的迫切需要。第四是打破村庄数量多,规模小,管理成本高、资源分散的必要途径。德州市有农业人口400多万,占全省的6.4%。有8319个行政村,占全省的4%,村镇人口比全省少270人,500人以下的村4756个,占全省57%,这种局面造成了以下问题。一是村级组织运转成本高,基层负担繁重。二是空心村比较高,土地资源浪费矛盾,与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同时并存。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效益差。推进并村建社区有利于节约行政成本,有利于集约使用土地,并可以在更大范围,最大程度上集中生产要素,配置城乡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推进并村建社区我们有以下几点计划。我们总体部署,用5到15年的时间实现“三步走六转变”:第一是改变农村行政管理体制,由原来的自然村落管理向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机制转变。第二步是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由农民分散居住向集中居住转变,由分散经营向集中经营转变。第三是改变农村社会管理制度,公共服务由政府单向投入向城乡全覆盖转变,公共福利制度包括教育制度、卫生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由城乡不均衡向城乡均衡保障,户籍制度由城乡二元管理向城乡一元化管理转变。

当前,我们的具体措施有:一是村庄合并,强化基层组织,主要采取农村社区整合,城中村改造,强村带动产业、村企结合,自然村恢复,临近村合并等七种合并模式。在村庄合并中,我们制订了“五不变一不降低”政策(村庄规模调整后,原行政村、组的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行政村的各项承包、租赁合同及合理优惠政策不变,原村级资产、债权债务不变,原自然村村名不变,原行政村村民的福利待遇不变;原退休干部的生活补贴标准不降低)。重新调整农村社区组织,依法依归产生了新的村委会及配套组织,积极稳妥做好工作,符合退休条件落实退休待遇,不符合退休条件的发放一次性补贴。

第二点做法是抓制度建设,确保新班子成员正常运转。市委建立健全了集中办公,目标责任,民主管理,考核评议等六项制度,按县财政统筹,落实社区干部待遇,为每个社区选配一名指导员,部署一定数量的办公经费,建设一处活动场所,实现了社区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

第三点是抓好社区规划建设,把农民居住逐步聚集起来。在社区规划上,居住楼房化,服务设施城市化,村庄绿化美化的原则,做到三定。首先是定好位,其次是定好住行,三是定好内容。

第四点是抓产业扩张让农民尽快富起来。大力发展规模农业,集约农业,现代农业,高效农业,促成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把合村建区和农村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具体来说,主要有这样七个模式:一是企业集团投资模式,比如说我们搞村庄改造,把置换出来的土地用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有了发展空间,同时带动了农民增收,使农民提前住上了楼房。第二种模式是农业产业化模式,以中澳集团为代表的公司加专业合作社加金融加标准化模式,吸引了百万农民进入养殖产业链,催生了产业聚拢。我们生产的肉已出口到欧盟,从孵化到养殖到出口都是一条龙。第三个模式是企业租赁模式。第四个模式是市场发展模式,第五个是产业发展模式,第六是企业租地模式。我们取得了以下的成效。

第一是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合村建区转变了村民村自为战的思想观念,打破了农民传统观念和小富即安的观点,利用现代农业推动农村的发展,大大增强了他们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热情。

第二是促进了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合村建区使农民生活方式城市化,大部分农民用上了沼气、煤气,一年四季洗热水澡,不再出门上厕所,社区按城镇化配套要求,健全六室,完善了各项服务措施和功能,使社区真正成了农民群众居住的福地,同时提高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是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合村建区减除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束缚,搭建了整合资源的平台,为土地流转,规模种植,集约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

总之,合村建区搭建了优化资源配置的平台,促进了城市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促进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发展平台,创造了符合我市实际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   

点评专家
牛凤瑞: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

德州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通过并村建社区,通过城中村和近郊的旧改新,使区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相关的利益阶层得到了实惠,同时促进了区域的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这是值得称道的,经验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我是搞学术研究的,我谈我的两个思考和两个判断。第一个思考:我们统筹城乡的核心是什么,要突破二元体制达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不要延续现有的城乡分割的二元土地制度,好像两个案例都没有涉及这个问题。当然我们现有的制度对突破体制约束发挥了作用,在城市化过程中有一个人口的优化布局问题,有一个土地利用结构,数量结构的优化问题,还有一个空间问题的优化问题。这里又进一步涉及到我们的近郊农民和远郊农民的关系,我们近郊农民与市民的关系都需要我们进行研究,这是我的第一个思考。

第二个思考,在我们并村建社区的过程中,我们怎么样以中国未来的集中型的城市化的基本趋势相协调,相衔接问题。中国人多地少必然要走集中型的城市化。四个含义,一个是有较高的城市化率,第二,我们大城市有一个占城市人口较高的比重,第三个我们若干个都市地区的形成与发展,第四我们城市本身的紧凑型布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什么?农村人口大量的减少,我们城市化还处于一个集约化阶段,这个阶段,我们的农村现代化建设,农村的住房建设,如果按现有的农村人口规模去规划建设的话,我们面临着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回报问题,以及有限的资金。城市要增强综合承载力的能力不足的风险是不是要考虑。

以上是我讲的两点思考,我还有两个判断。第一个判断,我们现在讲城乡统筹,它与我们平时说的城市病没有直接关系,或者两者不能连在一块儿。我们现在讲的城市病,所谓的城市病,无非是拥挤、污染、占地和公共安全问题,这些城市病在一定意义上是城市化过程中必须支付的成本,不能作为一个反城市化的理论支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城市化是有利有弊的,但是城市化是利大于弊,这一点必须坚持,这是大思路。第二个判断,我们现在讲的统筹城乡实质是要突破现有的城乡二元体制,请注意,而不是我们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这是两个概念。体制是人为的,是可以改变的,结构城乡这种区域分工的结构,那么农村要以农为主,城市要以工商为主,这是区域分工,那么你区域分工不同,你的产业结构,你的社会结构就不会相同,所以我们讲,要突破现有的城乡二元机构,从理论上我们是存在着这样的缺陷。

但我也有疑问。我们现在讲中国的城乡统筹,我们又讲,城市工业化。城市工业化这是违反工业化的规律,也违反城市化规律的。一城一乡,一工一农,本身是极高的分散化的程度。现在我们讲农村城市化,在逻辑上是不通的,正确的提法应该是农村现代化。第三个,我们现在讲农民工,农民市民化这是一个进步,但还没有逃脱对农民工的歧视,叫新市民还是其他还是不行,应该说我们农民工的市民化,这是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根本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

北京国瑞兴业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章笋

我简短谈三点意见。一、目前农村住房现状。二、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三、新农村建设与放开农村房地产市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住房建设是自然村以分配村民宅基地的形式,由村民自行盖房居住,没有严格的总体控制性规划和详细的修建性规划,没有严格的审批制度。五十多年来,由于经济发展条件有限,现在中国大部分农村的状况是:居住条件简陋,道路交通条件差,车辆进不了村,没有消防设施,村庄环境差。

现在有几方面实际问题:1、随着城市扩建包围在城里的城中村,由于旧村原始简陋形态与城市新规划建筑形成反差,全部需要拆除,重新规划、重建,无一可以保留。2、城乡结合部随着城市建设扩张部分村庄目前也都在大拆、大建,就实际情况看,也都没有可以保留的东西或值得保留的村落。3、离城市远的农村,偏远山村大部村庄居住状况处于原始状况,由于交通条件,及农村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和条件还不具备改造条件。而每年宅基地的分配,简易的农村民居还在继续盖房。4、农村房屋没有商品房产权(叫小产权),不能流通,不能入市做正式的房屋产权买卖交易。

中央提出统筹城乡,城乡一体化。目标在于农村的现代化发展,让农民富裕起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走出一条富民强国之路。我认为:城乡一体化,首要在新农村建设,而新农村建设关键是在于放开农村房地产市场。

新农村建设模式与放开农村房地产市场我有几点意见:

1、新农村建设应严格规划建设管理:建立村、镇、县三级管理制度,村镇的土地利用规划,新农村总体控制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审批管理。让农民建房有合法手续,合法的土地、房屋产权证。从法规管理上,城乡平等规范管理。

2、农村产业布局:参考城市建设发展经验,参考广东、浙江农村发展经验,有条件的村镇,一产、二产、三产应当统筹策划。鼓励农业种植产业化,保证粮食生产与供给。鼓励有条件农户发展工业、轻加工业和其它产业,实现农村工业化,产业化发展和产业经济规模的形成,鼓励活跃城乡贸易。培养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和商品贸易,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3、新农村建设模式探讨:河北省今年在永清县的试点方法是:对列入新农村建设示范的自然村(旧村)按城乡规划建设标准重新规划、设计安排。给村民建新房按城市标准,建两层连排楼别墅或多层洋房。按城市功能配套水电、汽、热、电讯、教育、医疗、商业。其结果发现村庄原占地面积三分之一就可以满足村民新的住房条件和面积需求,可以腾出70%的地用于发展产业或做商品楼住宅开发。这70%的土地开发收益就足够用于新村的建设投入费用。这样一来,一是按城乡一体化,城市建设标准,实现了农民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农村道路交通环境、医疗、教育配套设施的改善,同时又催生了农村的产业发展。

4、我认为:中央政府应该有计划,有控制性,逐步放开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和房屋合法交易市场。逐步培育和放开农村房地产市场。A、农村国有、集体、耕种用地的承包租赁,在政策控制性条件下,应该可以有偿流转与转让。B、农村国有、集体建设用地出让,交易应有比城市建设用地管理更为宽松优惠的政策安排。

5、新农村建设应立法:合法保护、合法规范管理,实现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允许私有土地房屋进入市场转让、交易,鼓励农村房地产开发。农村已经私有的土地,农民的房屋应该清理登记,合法化确认,发给大产权证。允许作为商品房与城市商品房同等身份,合法进入市场买卖交易,让农民能生财、能盈利、能积累、能富起来。这是解决农村发展,农民富裕的基本出路,是解决农村自发形成房地产市场的有效途径。

6、鼓励城市金融资金进入农村。农村的产业发展,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农村的土地流转,房屋交易,房地产开发市场一旦形成,农民有了积累,有土地、有房屋做抵押,有了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城市的金融资金就有条件进入农村。有了充裕的流动性资金进入农村,农村各行各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就将蓬勃发展。这样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农民走上现代化富裕的道路将指日可待。

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根据中央政府的精神,目前城市建设管理,一是解决城市拥堵交通问题。二是解决房价不让过快增涨问题,使其保持健康平稳发展与国计民生同步,这就可以了。我认为现在该是研究新农村建设,培育和开放农村房地产市场的时候了。

点评专家

李兵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原司长

张先生以一个企业家的眼光,敏锐地洞察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一些基础性的问题,他提出了一些敏感且很前沿的话题。但我也想讲明几个基本观点。曾经我们部的一位领导同志问过我三个问题,他说中国有没有农村住房制度,中国有没有农村住房建设制度,中国有没有农村住房改革制度。这三个问题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同志也都考虑一下,跟张先生提出的问题是直接关联的。

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并没有对这三个问题做出非常完整的回答。为此,在这里我想说,中国不能没有农村住房制度,但是我们对中国农村住房制度没有做出概括性的表述,我们讲了十几年一直在讲中国的城镇住房制度。中国的农村住房制度有这么几个特点,我叫“一供三非四保”五字。一共,农村依据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身份由政府无偿提供宅基地供农民建设,保证了农民住房的基本稳定和农民基本居住。第二是非政府统建,四保是保证宅基地的稳定供给,保证对农民住房建设的规划和建设安全的指导服务,要保证对农民住宅权益的保护,同时要为那些最困难的农民群众提供最基本的居住权利,也就是说帮助最困难的农户解决居住问题,当然就带来了农民建设的五自的特点,自建自管自筹自用自管资金。

关于农民的小产权房的问题,这里我想对张先生讲的稍微做一点简单纠正,农村的小产权房主要指用农村的集体土地或者是集体建设用地,为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提供的商品性或是交易性的住房,这里界定很清楚了,小产权房不是农户自己的房子,而是城里人到农村购买并没有政府批准的房子。

关于农村的房地产市场问题,基于我想说的农村的住房制度这一点来看的话,我认为他提出一个很敏感的命题,从长远来讲,中国城乡统一的房地产市场,这是应该的,也是我们应该努力为之的方向。但是作为当前来讲的话,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讲的更准确的是逐步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市场,这个市场没有建立起来之前,房地产市场还要有相当漫长的探索和理论上的摸索,所以张先生的问题非常值得理论家的琢磨。这里有几个基本点,怎么样在改革探索中间保全农民的利益,保障农村的生产、生活的链条正常进行,同时又能够不断推进我们的制度改革和创新。

包容性治理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发端——以巫溪城市化发展之路为例

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主任研究员李津逵

在当前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大潮中,中国的农村出现了什么情况?农业在衰落,乡村在解体,社会需要重建,大量的空心村,空壳村,大量的留守老人、妇女、儿童,这些情况在处于秦巴山区的巫溪是非常明显的。巫溪50万人口,40万亩耕地。在巫溪县城1.5平方公里土地上住了4.2万人,他们的困惑是什么?“人民群众是主人,但是主人怎么对公共事务不关心?是不是城市建得越漂亮,生活就越幸福?”面对这些困惑,我们来看一下,巫溪县的社会建设,下面我讲几个故事。

第一个,是地方党委和政府如何激发群众热爱家乡,共建家乡的热情的故事,这个地方叫北门沟。2008年,有一次县里开会的时候,一群上访的人把门口堵了,说北门沟垃圾污水遍地,你们管不管?领导说我们有责任,但你们是主人,你们有没有责任?这些上访群众随后回去开会,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北门沟出工1600多人次把70吨垃圾清出去了。政府又投资20万把污水总管建起来了。有了主人的城市就开始有人关心,有了归宿感。薄熙来同志到巫溪受到了最热烈的欢迎,薄熙来说群众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你为他做一件事好事,他就会唱社会主义好。

第二个故事是发生在农村,农村有没有社会建设的动力?有。三宝村的党支部书记苏波,他的父亲也是老支书,他80、90年代在广东打工,后来回到家乡。这个村现在有几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一个是“和事堂”,乡村基层出现纠纷的时候,放在“和事堂”来调解,这样本来可以移送到人民法院的纠纷90%在和事堂解决了。第二个是“善事薄”。每个人做了好事,大家为他立一块碑,写的是“共产党好”。其实群众中间涌动着建设自己幸福家乡的力量。三宝村现在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王鸿举市长说在这个村看到的笑容是没有杂质的笑容。

巫溪县委县政府将县城划分成110多个网格,县里的领导和各部门一起分到各个网格跟当地的居民结对子,把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制度化。共产党员在自己单位过组织生活,同时又在网格过组织生活。把很多的力量整合起来。网格化管理之后,有一个网格就发挥作用了,比如说城南小区。这个小区是县纪委书记牵头,若干班子参加,筹了40万给小区建立一个小广场。在群众的建议下,广场随后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吸引了大批居民来到广场跳舞唱歌。以前广场旁边有一个茶馆,留守妇女经常去那儿打麻将,现在很少有人去了。

我们看到乡村里有这种建设的愿望,党委政府的网格建设需要硬件软件相结合。同时,在城乡基层确实也存在一些积重难返、矛盾尖锐,凭自身的力量难于扭转局面的地方。目前,巫溪县委县政府已开始引进有国际眼光的社会企业来巫溪,帮助巫溪的群众建设和谐生态的社会。“乐和家园”就是县委县政府邀请来的一个企业,它是廖晓义大姐创立的,北京地球村首创了乐和家园。现在他们开始做一些帮助当地群众重建社会的实验。乐和家园的三项原则,五项制度都是廖大姐设计的。原来一个村400多人上访,如今通过自己管理,建立共生机制,大大激发了村民公民责任,上访也几乎为零。

点评专家

张幼云: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

李老师精彩的介绍,把我似乎带到了巫溪。我很想自己亲眼去看一看,好好感受和学习。我觉得巫溪案例首先给我们揭示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城市化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因为城市化的过程不只是人从农村走到了城市,更重要的是,它要求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社会管理模式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城市化的进程实际上是公民社会的建设完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个角色都要发生变化,政府的角色,以及其他各个社会角色,企业、工人、包括市民都有各自角色转变和扮演的问题。巫溪的例子告诉我们,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老百姓也有公民意识和能力提升的问题,我们要清楚我们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现在大家越来越认识到转变发展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城市化进程是转变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化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过程,最终是人的更好更全面发展的过程。今天早上高老在讲话中讲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我认为是个重要问题。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的发展。巫溪经验表明,通过良好的社会管理,公众的积极性可以很好的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城市化进程中去,并在参与过程中树立和提升公民意识和行为能力。

刚才对巫溪案例的介绍中提到良治,很重要。我在刚刚结束的中欧经社理事会第八次圆桌会议上作了发言,是关于社会对话的。社会对话是讲政府同社会伙伴,主要是雇主组织和工会组织之间进行的对话和磋商,以及通过公众咨询使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中来。这些机制和制度性安排对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和和谐社会非常重要。我相信今后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一定会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结合我国国情,加强现代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

胡总书记最近在一个会议上讲,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一定要借鉴国际的经验和教训。的确,虽然我们在中国做“中国的事”,但必须要有世界的眼光,一定要放到世界中来看中国,做中国的事。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的,人家都把你中国做的事同世界连在一起了。“十二五”期间我们在城市化进程中会面临更多的挑战。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就业压力,技能人才短缺,激烈的国际竞争等等。我们对这些挑战要有清醒的认识和积极的应对。

最后一点,关于农民工进城和安居乐业。我想说的是,这不单纯是一个进城务工和有无住所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社会公平公正的问题。人人都应有平等享有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权利和平等享有发展成果的权利,即平等的参与权和平等的分享权。说到底我们要的是和谐城市化,最后得到的应是更多的社会公平公正和人的全面发展。

主题论坛二:    新型城市化之路

主持人

李津逵: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主任研究员

前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走了一条加速的工业化道路,工业化造就了一系列的百强县、百强镇;特殊政策造就了一系列的功能区,但这些是工业区,而不是多功能、综合性、有魅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然而接下来的几个案例却要给大家展示一种新型工业化方向的实践探索。

从制造业名镇到魅力小城——家电名镇北滘的转型升级之路

中共北滘镇委书记徐国元

我到北滘当书记已经四年,当初去北滘的时候,没想到那么累、那么苦,因为当时的北滘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千亿产值的大镇,按惯性,当一届书记不是太困难。但当从中央到省委都提出转型这个发展目标之后,让我感到了压力。后来,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的李津逵老师以及他们的团队来到北滘三年的研究,给我们很多的鼓励和激励,是他们的激情一直支持着我们前进。可以说我们走过了艰难又甜美、充实的几年。我从制造业名镇到魅力小镇讲一讲我们家乡的故事。
首先我简单讲一讲北滘的历史。北滘的面积和人口在中国所占的比例是微乎其微的。过去,这里的人们主要务农、经商、读书。1968年成立了北滘街办塑料生产小组,年轻的何享健带领23位居民走上了创业之路,1978年生产出了第一台美的牌风扇。九十年代初,顺德认识到产权不清会制约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开始了自我产权的革命。广东省体改委同意北滘镇推行股份制改革,三家企业实行内部股份制改革,启动产权革命。在这一年,另外一个明星企业碧桂园成立了,“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传遍了省港澳。

进入新的时期,我们的发展也像其他地方一样,面临一连串的困惑。一是产业的困惑:进入二十一世纪,北滘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重镇和制造业名镇,2006年获得了中国家电制造业名镇,成为全球最大的风扇生产基地和最具规模的电饭锅生产基地。产业结构可以说严重失衡,一二三产的比例分别是4:78:18,产业特点也是工业独大,家电独大,美的独大。整个镇工业化特点非常明显,资源透支,环境污染,土地利用粗放。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建设用地已占整个土地的50%,外来工难以融入本地社会,城市和农村的生态遭到了很大的破坏。二是城市发展的困惑:那时,北滘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大生产车间,现代的城市功能迟迟没有在这里出现,城区与工业区之间也缺少足够的联系。到了晚上工业区静悄悄的,即使城区一到晚上七、八点,路人也很少。当时有一个统计数据,外来大学生在北滘一年的流失率达到60%。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是继续走工业化的道路,用剩下的土地再造一个北滘,工业产值再创新高,还是走别的路?

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区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珠三角一体化,广佛同城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看到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在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的新一轮投资和建设下,我们的区位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往的顺德是顺德的顺德,未来可能成为广佛的乃至珠三角的顺德。武广铁路的开通更使北滘融入了华南和华东地区。广州南站在我们附近的广州番禺,离我镇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所以现在我们的干部可以到武汉等地进修。另外,我们也看到产业转变出现的巨大的需求和机遇,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也为新产业带来发展的契机。

众所周知,家电产业的盈利点是规模和数量,在家电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要通过美的增值就需要按既有的方式投入土地,但是建设用地开发已经占了镇域面积的50%,这种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我镇的发展。现在我们公开对所有的工业企业说,我们已经没有一分的用地。所以,我们的发展不能再按原来的发展道路前进,需要转向了。我们不再满足于打造一个家电重镇或者家电名镇,我们要建设的是一座城市——魅力小城。

那时,全国各地的创意产业快速发展,中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文化创意的声音越来越响。在全国各地都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创意园区出现,世界上也有很多成功的范例。当时,我们就开始认真考虑我们的发展定位,同时,仅仅土地、资金等硬件要素也已经不能满足美的、碧桂园的要求,他们需要吸引和留住更多的高端人才,这就给我们政府出了道考题。美的集团经过慎重的论证和思考,最后拒绝了广州、香港的邀请,决定把本部留在北滘。从美的总部大楼奠基的那一天起,政府服务企业的方式也注定告别过去,重新调整改变。可以说,政府以前服务的对象是工厂和工业,现在变成了现代化的企业总部。今后在政府工作中出现频率更高的不再是工业化,而是城市化。原来服务的是生产要素,今后是城市建设、环境改善、服务等各行各业的精英。企业发展促使政府服务提升,而这次的提升一定是全面性的提升。

经过一系列艰难的思考和专家的建言献策后,我们确定了新的名片——制造北滘魅力小城。有了这个定位,我们正式开启了城市化步伐,考察了几个国内创意园区。大家有了进一步的共识,北滘转型发展需要提升传统产业,把传统产业的优势做得更优。我们到深圳设计之都,看到展品中有很多非常前卫的创意产品,后来得知是我们北滘的企业生产出来的。所以,我们有条件通过创意产业来提升传统产业,通过引进工业设计将传统产业拉长拓宽,通过设计改变产业,改变生活,改变城市。找到了方向之后,北滘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的建设、社会事物管理、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的质量和要求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和提升,在重大项目的谋划时,论证都会自觉围绕工业设计而展开,保证项目的高品质、高水准。

2008年底镇政府签署了关于建设顺德设计园的协议,40天就完成了首期改造工程,创造了“北滘速度”。这两年,工业设计领域在北滘的发展可以说是突飞猛进,汇集了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专家学者和精英,设计渗透进北滘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更重要的是,通过设计,北滘与中国各地乃至全世界都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德国红点奖的主席彼得萨克,德国的克拉尼,中国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院长李德志,工业设计教父清华大学的柳贯中,这些工业设计界的大人物都将工作室搬到了工业设计园,清华美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广州美院四大美院,联合在设计园里面设立了研发中心等等。

重大的跨越体现在由园到城的转变。2009年5月广东省委政研室调研团队通过调研,认为顺德工业设计园发展态势良好,工业设计行业发展总体可行,具备建设广东工业设计城的条件,省里面给予重视和支持。9月份设计城正式揭幕,标志着顺德工业设计园实现由园到城的跨越式发展。我们最终的梦想是造家,建一个魅力小城,广东工业设计带来了高素质的人才,他们需要完善的城市配套,文化创新和有魅力的城市。100多年前的英国规划师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告诉我们城市和乡村的形态是最美的,而北滘的魅力小镇,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本质是营造幸福和谐、适合人居的美好家园,北滘不可能也不希望变成大城市的附属区,北滘更应该是有城有乡,在城与乡村之间是水网、鱼塘和林地组成的生态隔离带。

综观改革开放的30年,北滘迎来了多少离开家去闯世界的人们,他们又离开了北滘,留给北滘丰富的物质。但是到了今天,我们明白幸福不再是口袋里面多装多少钱,不是高楼大厦、汽车电话,而是与家人的团聚,享受天伦之乐,今后30年北滘给五湖四海的人建造一个家,让人们在这个家里感受到关爱,又能关爱他人。未来,北滘值得憧憬、向往,也值得我们努力,希望北滘的发展对中国的城市化有一点启示,也希望大家更关注北滘。

点评专家

胡存智:国土资源部总规划师

我前不久因为考察土地使用的情况去过北滘。北滘给我一个很重要的启示,他们在利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同时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个是从宏观上或者说从长远上来说,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刚才大家听到介绍,50%的土地变成了建设用地,用剩下的土地作为建设用地再支撑未来30年的发展显然是不可能了。第二个做了一个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个是从近期的角度或者微观的尺度上看,正在改变城市的面貌,在城市化的道路过程中,正在走向精细化的城市。过去看广东,人们说,看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走过一城又一城,城城像农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以城镇作为支撑点,进行城市的升级改造,结构条件和城市的景观再造。首先,它很巧妙地利用了国土部的三旧改造——旧村居、旧城镇和旧厂房的改造,这方面,北滘做得很好,再就是把第二产业进行产业转移,变成三产的服务业,比如工业设计还有服务业。

最后从国土资源部的角度来说,就是创新了新的方式,利用土地的流量指标来重新塑造城市,形成集约发展。如果在原地改造的话,要长高不长胖,就是提升城市的建筑风格和改变建筑密度,大家知道广东的密度还是比较大的。第二个是适度留下开场和绿色空间,第三个是适度腾挪,就是用流量的土地,使我们的城市更好地升级改造,最后建立出来的就是环境友好、景观优美、生态和谐的宜居城市。这也是我们做土地利用规划提出的三个标准,环境友好、景观优美、生态和谐。北滘正在向着这三个标准前进。在我看来,他们做好了自己要做的事。

点评专家

王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我觉得北滘的故事非常精彩,是改革开放30年我们国家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的典型,这种例子是很多的,在我们的浙江、广东、山东有很多这一类的例子,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我们中国近现代城镇化非常典型时期的典型案例。我觉得北滘给我的启示中,最大的一点是动力不断更新。从最早的家电制造业到今天的创意产业,是一个产业不断更新的过程,这是对我们城市发展,对我们城市化非常有启示的一点。

第二点,非常有意思的是除了产业之外,还说到了造城,从宜业到宜居,实际上也是我们城市化非常重要的推动力。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竞争力就是城市环境。这一点,大家可以从大连多年前的经验,从深圳和厦门的经验得到启示,好的城市环境带来新的竞争力。纽约最近做了一个区域发展的研究报告,纽约的思路非常简单,它要保持世界一流的城市地位靠什么?靠一流的产业,一流的产业靠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靠一流的环境。北滘在这方面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最后我再提一个问题,中国城镇化是多样化的,北滘是一个典型,同时必定有多种多样的动力,包括我们的农业发展、公共服务。所以,我提出,中国城镇化的方式、中国城镇化的动力一定是多样化的。尽管没去过北滘,但我衷心祝愿北滘不但成为中国的明星城镇,也能成为世界的明星城镇。

新城市主义道路上的探索者——天津北塘

天津滨海新区北塘经济区管委会副主任张越

北塘原来是天津市塘沽区的一个街,滨海新区成立之后,北塘经济区成为滨海新区用地最小的功能区,也是发展最迅速、最受关注的区域之一。

我们对北塘地区的定位,主要是四方面,能承办国际高端会议论坛的国际会议中心;是其他功能区差异化发展功能互补的中小企业总部基地;国际化的旅游目的地;宜居小镇。我将从开发模式、经济组成模式、规划设计管理模式、文化发展模式、建设模式五方面介绍我们的做法和感受,与大家共同分享和探讨。

第一,开发模式的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全面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而高速发展带来的城市同质化现象越来越突出,每个城市的特色和个性越来越不明显。为此,我们从突出个性、差异化发展出发,确定了大胆的开发模式。

首先,比较有代表性城市CBD的标准做法,体现的是高层高密度开发模式;一般的新型的居住小区的普遍开发模式,体现的是高层低密度或者低层低密度。而北塘开发模式采用的是一种低层高密度的开发模式,这么做的目的是希望创造一个有别于大城市钢筋混凝土森林的形态,创造朴素友善的空间,也就是一种接近欧洲城市和美国小镇的空间形态。低层高密度开发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为了提高土地价值,现在的新城开发基本上采用的都是高强度开发,而我们采用低强度开发的模式降低了开发的强度。另外一方面,高密度发展,与现在国家对园林城市、绿地率的要求产生直接的矛盾。这都是我们做的非常大胆的创新。

其次,我们采用了窄路密网和单向交通的组织。现在,城市的交通普遍出现了问题,北京是最突出的,所以所有的城市都在拓宽马路,而我们建新城的时候,采用是一个窄路密网的组织方式,就是要创造人性的空间,城市是属于人的,不是服务于车的。我们现在的东侧和北侧是河流,西侧是一条快速路,南侧是一条快速路,既保证有便捷的交通,又保证周围的过境交通,从周边完全疏导。也就是7万人口的小城市从自给自足的角度通过窄路密网来解决交通需求。

另外,整个北塘将是一个开放社区。从定位看,北塘应该走高端路线,而且我们的人口很少,所以,要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便于交流的空间、体验感受的空间,包括一些连续的步行专署空间,让人们在北塘能把生活节奏放慢,让大家体会到“慢城”的生活。我们提供的是一个整体功能配套体系,比如公共绿地、城市道路绿化带、公共空间,包括各个小区的景观,这种整体的绿化体系可以对北塘所有的居民开放。同时,完善商业、服务业等各种配套设施,保证更好的交流。商业、服务业跟居住区结合,这样就避免了“死城”现象的出现。

第二,经济组成模式的探索。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区,大家理解为工业区、产业区、功能区、以工业主导的区域,而北塘经济区完全不同。第一我们没有工业,没有一平米的工业用地,我们的主导产业是会议产业、总部经济和旅游业。而这些需要一个区域的支撑。比如滨海新区的布局;以前的滨海新区的各功能发展是以工业做支撑的,而现在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明显体现出各种配套设施的不足,我们现在有条件在这个区域打造一个区域的综合服务中心,同时,在旅游方面形成一个地区的旅游集散中心。也就是与周边功能区形成功能互补和联动,形成区域促进北塘、北塘服务区域的态势。北塘自身的会议产业、企业总部经济和旅游业,也形成了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关联性态势。

第三,规划设计管理模式的探索。一般的大城市容易出现的现象是太强调个性了,缺少统一和关联,小城市则容易出现千篇一律。我们现在有一个总规划团队总体把握区域内的建设效果。我们的团队包含多个主要专业,多名权威设计师。而他们的管理工具,就是我们之前组织编制的城市设计导则,力求使北塘的整体建设风格“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求变化”。

第四,文化发展模式的探索。北塘是一个有历史的城市,它的历史跟天津一样长,有着包括漕运、渔业、军事和人文等方面的历史资源。对我们来说,一方面要让传统文化得到保留和延续,另一方面要实现国际和中国、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交流。大家看,我们有仿古的、有现代的设计,同时我们还强调一种品位。比如,北塘集装箱海鲜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以集装箱作为材料的建筑群,是一个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完美结合的项目,很受消费者的欢迎。

最后,组织模式方面的探索。我们在北塘的组织中,一开始是把所有的滨海新区中有实力的大国企和一些先期引入的有实力的国企集中起来,大兵团作战,力争在短时期内建成一个新城,压缩市场培育期。现在滨海新区有十大战役,第一个打完的就是北塘战役。去年我们开始规划、组织拆迁,今年年初我们开始实施基础设施和一些项目开发,明年北塘将基本全部建成。从启动到建成,我们用三年使一座新城拔地而起。在不久的将来,北塘将成为滨海新区新的亮点,在此我真诚地欢迎诸位来北塘旅游,来北塘壮大您的事业,来北塘安家。

点评专家

横松宗治:雅克兰德(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总规划师

我对您刚刚介绍的内容非常感兴趣。您在提案中也讲到了现在城市化的发展,各个城市中的同质化越来越明显,您在这个基础之上发展你们特色的城市规划,我认为是非常精彩的。

如果城市规划发展不好,可能为我们的城市发展带来很多坏的问题,比如说居民的居住环境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之后的城市化道路会越走越艰难,但是你们今天提出了这个方案,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案例。二十世纪法国有一个设计师设计了一个特别高的楼房,里面包括很大的空间,也包括各种出入交通工具,这个设计看着很伟大,但业内人士要问,真的适合人类居住吗?现在全球都在发展城市化,但是若真在纽约、东京或者是深圳的中心地带拍照片,单看照片我们很难分辨到底是哪个城市,所以您提到的要建低层高密度的建筑,道路要变窄,居民与居民之间的接触距离变得更短,大家更容易接触,这样更适合大家居住。现在在城市化过程中,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要建窄路,让人们放弃汽车使用,这一点对现在的环境建设很有好处,您刚刚提出了在北塘这样的小地方建公共汽车或者是地铁之类的公共交通不是很方便,但是根据日本的例子,这也是可以实现的。

您还讲到要把整个城市融合为一体,作为综合性的功能城市来发展,您已经超越了传统,我对这一点非常同意,但是下面您讲到北塘现在没有工业,只是提供会议场所、发展中小企业的总部,还有观光业以及服务业,对此我还是觉得如果没有工业农业服务业的综合支撑的话,今后发展可能会有问题。还有一点,你们要大规模的发展观光业,这是很好的,但是如果太大规模的发展观光业,可能在农业或者是渔业方面会很弱,您的演讲非常精彩。

用“葡萄美酒”营造一座生态小城

宁夏农垦西夏王酒业集团董事长王宏

非常感谢组委会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机会,来介绍我们在壮大农业产业的同时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一些做法。我们来自欠发达地区的西部宁夏农垦。宁夏农垦是宁夏自治区30户大型骨干企业之一,以葡萄产业、设施园艺、水产养殖、肉(奶)牛养殖、畜草业、旅游产业为支柱,以不到4%的耕地贡献了全区10%的优质商品粮,在宁夏农业发展中起着引领和示范作用。近几年,围绕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实施的民生工程、危房改造工程、特色小镇建设工程等项目,为宁夏城乡一体化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今天我所介绍的“玉泉葡萄小镇”就是依托宁夏农垦葡萄产业资源优势打造的生态小镇建设项目。

不可复制的自然资源成就宁夏农垦葡萄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宁夏农垦发展葡萄产业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葡萄原料优秀的品质表现得到了国内多名专家的认可,在他们的建议和指导下,宁夏农垦于1987年建成了宁夏第一家葡萄酒厂,成为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葡萄酒厂之一,并创立了地域特色鲜明的“西夏王”品牌。2000年西夏王干红以突出的品质优势获得了在布鲁塞尔举办的法国名酒博览会金奖,不仅让西夏王品牌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认可,也让宁夏产区的知名度迅速提升。2003年,国家质检总局认定宁夏贺兰山东麓地区成为中国第三个葡萄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宁夏葡萄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到2010年初,宁夏已发展酿酒葡萄种植20万亩,其中宁夏农垦就拥有10万亩,成为国内单个拥有葡萄种植面积最大的企业之一。葡萄产业能不能支撑起特色城镇的发展?答案是肯定的。稀缺的资源优势成就了我们的特色产业。宁夏酿酒葡萄卓越的品质得益于当地不可复制的自然条件:北纬38度最佳酿酒葡萄生长带的地理优势、年3000多小时的长日照时间、年不足200毫米的降雨量以及生长期超过10度的昼夜温差、黄河水自流灌溉等等不可复制的自然资源造就了葡萄酒的卓越品质,成为中国最主要的中高档葡萄酒生产基地。

2008年初,宁夏农垦在认真分析了自身的资源状况后,毅然做出了将葡萄产业确立为优势主导产业,利用5-8年发展30万亩优质葡萄基地、建设17万吨葡萄酒加工产能基地,在核心区宁夏农垦玉泉营农场打造葡萄酒加工园区、标准化葡萄生态园区、世界葡萄酒文化博览园区、葡萄及葡萄酒商贸、物流园区的特色小镇—“玉泉葡萄小镇”,成为国内首个以葡萄产业为支撑的集种植、加工、研发、旅游、物流、商贸、商住为一体的首府卫星重镇。这一规划的提出也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2009年已被列入宁夏沿黄城市带建设重点项目,并以进入实施阶段。

玉泉葡萄小镇是以生态建设为基础、以产业壮大为支撑的新型城市化推进之路。宁夏以煤化工为主的大型能源基地已落户宁东地区,已成为宁夏经济发展的重压支撑。但宁西薄弱的生态条件一直是一个难解之题。玉泉葡萄小镇作为宁夏贺兰山东麓生态经济带的重点项目,则为宁西难题找到了一条破解之路。政府搭建平台、社会资金融入、企业市场化运作,不仅起到了提升优势产业发展水平、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作用,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拓展了思路。葡萄小镇总规划项目位于宁夏葡萄产业核心区玉泉营农场,规划范围4133.33公顷,其中:城域1020公顷,城区371.5公顷,起步区200公顷。项目区以一中心(玉泉营中心城镇)、一环绕(万亩葡萄观光园)、两轴(酒文化商业发展绿轴、生态观光轴)、四组团(世界酒文化特色酒堡、观光农业、工业生产、高档居住)为布局。功能园区主要包括:以葡萄种植为核心的标准化示范园区;以葡萄酒加工为主的加工园区;以葡萄品种繁育、产品研发为主的科技园区;以葡萄及葡萄酒产品经销为主的商贸、物流园区;以葡萄旅游开发为主的商住、服务园区等。小镇核心载体主要是法国、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智利、南非等代表葡萄酒新旧世界的风情酒堡群以及展示世界葡萄酒文化的主题公园、博物馆、会展中心,为小镇赋予丰富的葡萄酒文化内涵。

预计到2015年,玉泉葡萄小镇一期建设完成,总营业面积可达12万平米,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达2.4亿元,小镇经营性总收入突破6亿元;到2020年,特色酒堡区以及风情商业建设完成,形成世界葡萄酒文化集聚和完善配套设施健全的格局,西部特色小镇风貌特色明显,承载6万人居住,带动4万人从事葡萄产业;年游客量达到1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超6亿元,小镇经营性总收入突破16亿元。

改善基础条件,为特色小镇项目的实施提供保障。目前,玉泉葡萄小镇项目已完成了总体规划的设计和批复,已完成建设的项目有:西夏王酒厂2万吨产能技改扩建工程、工农业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改造、项目区道路疏通、给排水及景观水道的建设、西夏王酒庄土建工程、年产5000万株优质葡萄苗木繁育中心等,2010年总投资已达2.56亿元。2010年陆续开工建设的项目包括世界特色酒堡群、商贸街、会展中心、葡萄酒文化博览园等重点工程,总投入预计3.5亿元。2010年12月2日,宁夏自治区主席王正伟组织相关部门对宁夏农垦西夏王特色小镇项目的实施进行了调研,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打造以宁夏农垦为主的100万亩大型优质葡萄生态基地,在贺兰山东麓形成百万亩绿色生态长廊,使贺兰山东麓葡萄长廊与黄河金岸珠联璧合、交相辉映,成为塞上江南的新亮点,将玉泉葡萄小镇打造成宁夏沿黄城市带上的特色城镇和5A级景区,走出一条农业产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相结合的创新之路。

作为这一重点项目的承担者,宁夏农垦西夏王实业公司本着“发展一个产业、打造一个景区、振兴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改造一方面貌、营造一座城镇”的思路,紧紧把握历史机遇、抢占发展先机、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把玉泉葡萄小镇建设成为一个绿色生态小镇,早日实现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达到预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衷心感谢各位领导的聆听,也期盼各位能到到宁夏去,你们不仅可以看到美丽的塞上江南,也可以到葡萄小镇中品尝我们的西夏王美酒。谢谢大家!

点评专家

孙奇昌:北京希埃希建筑设计院院长

玉泉葡萄小镇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基础,以特色产业为龙头的新城镇的营造,已经完成的玉泉葡萄小镇的设计和规划也得到了多方面的认可。作为设计单位,我们坚持了三点。第一,坚持密度控制;第二,进度控制;第三,资源控制。规划密度控制在最低的程度,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葡萄种植园和原有的自然景观;进度的控制上,充分根据已有需求来决定下一步建设的内容和规模;资源控制上,现有的葡萄资源、人文和历史资源全部给予保留。遵照以上方法和原则,我们走的葡萄小镇的道路是对的。

中国城市化的建设,依据应该是什么?首先是产业。产业为龙头,通过产业带动社会各方面的需求,根据需求决定进行下一步的建设、开发和营造,通过合理的开发、建设和营造,建设的产品完全针对不同的使用人群,最终达到共享收益的效果。但是现在很多城市是怎么样去做的呢?我也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是循环式的:我们先去营造,营造完了再去寻找需求,发现建成后没有这么大的需求,我们再去改变功能、造型、环境,最终想建CBD中心区的,可能变成了商住混合区;想建行政中心区的,可能变成一个商贸集合体,这样一来原有的建筑群是没有生命力的,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再去拆除和改造。

最后,对于城市化发展的过程,我个人总结了两点,第一是一定要快而不急,要抓住发展,加快城市化进度,但是绝不要着急于求成。要像玉泉葡萄小镇一样量身定制地建设,建设过程对环境的保护就是效益最大化的有力保障。第二是求精求特。我们说本土是最大的优势,世界著名的设计大师赖特说过,“我想去建造一座属于那座子山上的房子,而不想建造一座仅仅位于那座山上的房子”,所以我们希望城市化建设的节奏和追求是快而不急、求精求细的,这样我们的城市化建设才会向良性的轨道发展,每个城市才会真正体现出自己优美和独特的生命力。

主题论坛三:低碳生态之路

主持人

李迪华: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
 

十七届五中全会后,深化改革,加速城市化和推进城乡统筹,催热了另外一个主题词:转型。中国社会应该追求新的转型,即如何使中国走向一个文明的转型、民众富裕的转型。并且转型这个主题词中还隐藏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词,就是中国对全球的责任,也包括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这三者需要一个桥梁,那就是低碳生态。

低碳城市化需系统集成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原院长、顾问总工程师吴德绳

作为建筑界的老人,同时赶上了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一直在考虑建筑业历史的起源、现存的矛盾和今后的发展方向。40多年来,我所从事和服务的部门是建筑业的龙头企业——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我从这个视角做一点回顾。

建筑业可以说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人们从洞穴里出来之后就有了建筑产业。建筑业有非常辉煌的历史和非常了不起的遗存,像希腊的神庙、秦始皇的墓、紫禁城、太和殿、祈年殿、颐和园等很多辉煌的建筑。但仔细想想,这些辉煌的建筑其实是空壳,因为包括紫禁城、太和殿甚至大四合院、大观园在内,里面有正房、厢房、耳房、茅房、灶屋,却没有卫生间、厨房等等,这说明,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些建筑技术、系统和建筑设备没有放进这些辉煌的建筑里。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我们用很多技术为人们创造了舒适的生活环境。也就是在这个时代,建筑物才有了“血管”——自来水,有了“呼吸系统”——供暖和空调设备,有了“神经系统”——电线,有了“大脑”——智能化。可这些系统并没有多长的历史,可以说,没有超过50年。

回顾这些历史,我想说明,在这样一个辉煌的营造空壳的建筑产业当中,后起之秀——建筑设备专业学科,在建筑发展的过程当中处在一个多么幼小的地位。可以说,它还是一个很初级的角色,只能发出很弱小的声音。所以这么多年来,我感觉这个专业还没有壮大起来。但近一二十年,特别是环保、绿色、低碳提出之后,我深深地感到,这些专业的责任大大加强了,甚至比建筑业等专业担负更大的责任。就说明,我们应该快速地推动这些系统及其内涵的成长。

从业过程当中,我发现,我们的行业包括政府主管部门,给我们增加了一些适合设备专业方面的规定,比如说建筑物要隔年验收。它的意义就在于检测设备是否经得住春夏秋冬的考验。可是,就是这样一个被强化了的规定,至今还处于一个脆弱的状态。

如2008年7月,奥运场馆建成了并通过验收,2008年8月奥运会成功举办,接着又成功地举办了残奥会。但到2009年,建筑设备该验收的时候,连业主方都没有认真支持和响应就过去了,也就是说,隔年验收的建筑设备专业有个性的内涵还如此之脆弱。

大家知道,系统还有一个调试的过程,因为系统不调试不可能得到很好地应用。一个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教授曾经对我说,“调试”这个词不对,应该改成“调适,因为不是调整试验,而是调整到适合。我夸奖他太聪明了,我认为,理解的深刻才可以带来语言的精准。反过来,我也很悲哀地说,这个词糊弄了我们50年,说明我们还很不成熟。

第三个问题,运行环节。如果没有运行,建筑壳的部分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唯独有生命的东西是不行的。所以我在反思当中就感觉到,节能、环保、绿色的重要性。

大家看到,这个专业在很多方面都很欠缺,要赶快让它强壮起来,才能让我们真正走上低碳城市化的道路。然而,低碳城市化之路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它需要建筑系统集成。可是,建筑空壳营造的过程对于设备专业的成长是遮荫的,这不不利于设备专业的健康发育。我们建筑设计院里,设备的设计是按建筑土建的设备流程规定来做的,也就是设备工程师负责选择主机系统,配个末端,再搭个自控就完成了一个系统。这个做法在设计规定上,在验收规范上比比皆是,但是我也不禁要问:一个系统能分成这么多部分吗?这是从建筑物部品的组合规律而来的,对于系统集成却是不行的。在这些困惑之后,我们现在勉强找到了一个小小的出路——就是系统的集成化。所以,现在我们能不能更快地改变原来的这些禁锢,提倡一些更适合低碳环保绿色的建筑业方式,这值得我们深思。

我再讲讲思想的发展。如果系统的设计实现集成化,那么建筑设计会更加优秀。比如,土木建筑设计有一种理念叫“包得住”:就是在做结构设计的时候,按建筑每平米多少荷载来考虑,照此做计算、设计梁、板、柱。当年建设人民大会堂的时候也是这样做的,比如冷冻机是放三台还是四台,结果专家们认为应该是五台,原因就在于“包得住”的理念。凡是这样的建筑都是政治型建筑,是以可靠性为主的。在那个年代,这样还是可以的。现在发展成什么样了呢?在最热的年月,三台主机能量包不住负荷的话就要放四台。否则,虽然减少了350万的投资,减少了几十平方米的机房面积,但如果少了这一台机器,可能就缺少5—6%的能量,并且房间墙体厚薄还会致使夏天室内温度或高或低1度。这说明“包得住”的思想靠不住,用系统的集成化的方式来综合设计才对。

现在,新建筑、新规划的工程很多,从低碳城市化的角度必须把系统集成理解为“能源规划”内容才算是完整的规划。它指的就是能源的需求、系统的选择和优化,以及分步实施方案等内容,否则我们是做不出好的节能、低碳、绿色、环保的建筑作品的。

点评专家

吴元炜

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原总工程师、副院长、中国制冷学会副理事长

中华文化5000多年天地人合一的观念是我们的文化核心,可是现在我们被许多西方的文明占领了,这让我们想问题的时候都是一个个环节去想,而不是用整体的观念。吴院长讲我们的系统是要运行的,运行背后的是能源,而且要排出其他气体。发达国家在建筑领域的能源消耗是多少呢?英国是50%,美国是40%。如果我们中国今后要走他们那样的城市化之路,就要用40%的能源消耗来换取。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就是说,我们要城市化,能源从哪里来?答案是:全进口。所以,吴院长提出来,要关心小专业。我认为,中国的发展,不仅要关心小专业,大事还要靠小专业来扛。我们讲节能,就认为要搞热计量,其实,不是光热计量就能解决问题的。所以吴院长讲的系统集成概念,就是在城市规划开始的时候,就要各专业的参与进来,而不仅仅是规划师。1988年国家计委搞专项规划,我是建设部的专家组长,那时,规划里面还没有这个工种,但是,实际上能源是我们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农业跟工业的差别所在。我们跟俄罗斯谈判500亿天然气,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能源阻碍了我们的发展,所以,我们在关注大发展的同时,也要关心暖通这个小工种。我们一定要走天地人合一的和谐发展的道路,也就是低碳生态的城市化之路。我想吴院长的讲话如果能得到大家的重视和关心,暖通专业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关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的思考

国务院资深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中心主任王秉忱

乘召开第四届中国城市化国际高峰论坛之机,与各位参会的领导、专家朋友们探讨一下现已脍炙人口的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的有关理念及其城市化问题。这仅是我参阅有关文献资料与参加有关会议后对这个问题的初步思考,供各位斟酌。

我认为,在谈低碳城市之前应该谈低碳经济,因为低碳城市源自低碳经济模式,而低碳生活则是低碳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低碳经济是经济基础,低碳城市是上层建筑。   

如今全球变暖,人类的生存面临严重威胁,遂催生了低碳经济。据查,“低碳经济”一词最早出现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之中,说明英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能源安全和气侯变化给人类带来的严重灾难。2007年7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会议,从国家层面上应对气侯变化及节能减排问题。紧接着,2007年9月8日,胡锦涛国家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张。2010年3月全国政协的“一号提案”内容就是低碳环保。因为随着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我国自然就成为碳排放大国,2006年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90.95亿吨,其中,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达60.17亿吨,占全球的五分之一以上。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形成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继工业化、信息化后的又一大进步。低碳经济有两大基本特点,一是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取最大的生态效益;二是在上述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中,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与低碳经济紧密相关的低碳能源体系是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代替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传统能源),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而低碳产业体系则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和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与节能材料等等。由此,我联想到低碳城市的标志自然就应该是这样的低碳能源与低碳产业体系。我们国家要推进低碳城市化就应该向建立低碳能源体系与低碳产业体系的方向努力,就应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绿色能源)代替传统能源(化石能源)。国内外实践证明,运用地源热泵技术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是行之有效的节能减排途径。我国开展这项工作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规模很大,已形成“后来居上”之势。我,作为已服务了三届政府的国务院资深参事,曾带领其他五位国务院参事(其中四位是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委员)在2005--2006年连续两年跟踪调研我国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运用地源热泵技术开发利用浅层地热(温)能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连续写了三份国务院参事建议,两次在中南海直接向两位副总理口头汇报我们的调研工作成果与建议,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做出重要批示。2007年初国土资源部和建设部分别召开重要会议,大力推进此项工作,已取得很大进展。迄今, 全国运用地源热泵技术开发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的建筑物面积已经超过了1.3亿平方米,沈阳、北京、天津等城市的应用面积均很大。一些地源热泵企业建立了大量水源(地下水、地表水、污水等水源)热泵系统工程与土壤源热泵系统工程,助力我国节能减排大业,为促进我国政府制定的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与低碳城市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今天的中国城市化国际高峰论坛上,将向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通过权威专家,本着“优中选优”原则评选确定的四家低碳城市化贡献力地源热泵品牌企业:恒有源科技发展公司、中科华誉公司、华清集团、富尔达公司授奖,隆重表彰他们为我国低碳城市化做出的突出贡献。
其次,关于生态城市建设问题也成为我国城市化建设的热点。为此,首先要搞清低碳经济和生态经济的关系。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开发一些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因此,以生态经济为基础的生态城市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早已确立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及健康的生态环境的大政方针。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均把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奋斗目标。

毫无疑问的是,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的建设均将改变城市居民的消费观念与方式。低碳的,生态的衣、食、住、行将逐步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如“衣”,可选用纯天然的纤维做衣服,“食”要注意养生,不要浪费,更不能暴饮暴食;“住”要注意环保宜居,不要住“豪宅”;“行”要使用小排量的汽车或多乘公交车与地铁,骑自行车更好。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良好的、健康养生的生活习惯。

关于低碳城市可以举出辽宁营口滨海经济开发区的低碳城市建设实例。这是李克强副总理非常关注的建设项目,中科华誉公司正在这里为建立以地源热泵系统为核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中国应该给世界提供一条什么样的城市化模板?我们没有办法去重复西方那种城邦文明、海洋文明、商业文明的模式,因为中国是农耕大国。5000年,一脉相承的只有中国,我们要尊重我们的国情,要走一条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要给很多这样的农业文明背景的国家走出一条路,而不能去重复。我想,我们也重复不了西方的城邦文明、商业文明、海洋文明历史前提下的城市化道路。

去年这个时候,我代表低碳背景下的国际合作论坛的小组报告人在全体会议上发言。小组讨论总结时,我谈到三个I: Indicator指标体系、Integrity综合机制,Information信息传播。我想,在城市化的道路上,我们仍然要在这三个问题上有突破。

第一个,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怎么来的,怎么才算城市化?大多数的指标一定是从西方抄过来的,但我们的国情不一样,能不能走一条自己的路?比如说一个乡村,有基本的基础设施,我们都知道现在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非常大,同时有好的公共服务,我们作为社会企业走进乡村也是想配合政府解决这个问题,当然还有自服务和被服务的综合机制问题。一个乡村如果有了基本的硬件,就是基础设施,又有了基本的公共服务,而且经济水平也不见得那么低,怎么就说它不是城市化了?今天看到城市文明的小册子我很受启发,城市化并不是要建立把人聚集在一起的密集型城市,而是一种优雅的、文明的、有文化的聚合。很多年前,西方的城市化也许只有用空间集约来解决效益的问题,今天有了信息高速公路,又有了地面高速公路,完全可以通过信息集约的方式实现综合效益,为什么一定要重复西方的城市化的模式,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思考另外的多元化的道路?那么,这个指标体系在哪里?中国人的指标体系在哪里?中国这个农耕大国提供的城市化道路的指标体系在哪里?上下求索,我也想做一个呼吁,一个呐喊,更多的人来求索来探索,建立一套中国人自己的城市化标准。如果那样,就会包括乡村本土性的指标,让乡村成为农人安居乐业的家园,城里人的返璞归真的家园。如果创造出这样新的指标体系,那么我们那样一种田园式的、乡村式的城市化,比大城市更幸福,因为田园乡村价值,还有现在的经济体系、价格体系并没有计算在内的生态的价值、乡情的价值、健康的价值,都是很值钱的。所以我觉得在中国文化指导下的指标体系的研讨势在必行。中国城市化道路应该是城乡统筹的道路,应该是乡土中国的道路。实践中很多人在探索,我们的学者是不是应该更大踏步的跟上。

第二个是综合机制。这是社会建设的路,也是公益中国的路,社会建设是几个方面的,不光是人的伦理关系的重建,也是人的经济关系的重建,也是人和自然的关系的重建,也是人的知识系统和生命系统的重建,而这一切都是社会建设的内容,这方面中国人应该也一定会走一条不同于西方的路。

第三条路是信息传播,我认为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应该走上生态文明的轨道。去年也是在这样的会场,我听到郑必坚先生说,现在的文明出了问题,要有一个综合方式通过文明转型来完成,要建设一种新的文明,就是生态文明。 我走过20多个国家,从首相到部长到草根,拍了十几部片子。我知道,只有中国政府提出了生态文明。在这个事情上,我们能不能把这个生态文明的信息传播叫得更响?生态文明不只是环保,而且是环境管理、生态社会建社、生态经济发展,生态伦理教化、生态保健养生这样一个整体文明。我特别欣慰能参与到巫溪县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我觉得整个中国应该为生态文明的落地而努力!

我很赞同李津逵老师提出的“在关键的时候转型了就是先进”的看法。而我之所以要参与巫溪县的生态文明建设,恰恰是因为这是先进的,在追随西方工业文明的过程中处于尾端的地位,一转身成为领头了。我想,我们每个人、每个县都可以在自己的范围内,从西方文明的追随者转身成为新的生态文明的引领者。
我们正在为巫溪的新的旅游产业的设计出主意,我提的建议就是巫溪将生活方式作为品牌,这种生活方式就是乐和家园。在我看来,巫溪县委县政府将建设乐和家园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这本身就是品牌。

最后,我想说,对于这朵生态文明之花,土壤是生态环境建设;树干是生态社会建设,以党委政府为主导的民间社会和社会企业的广泛参与;花瓣是社会建设上的生态经济发展,包括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创意产业,养生养老产业、生态旅游产业;花叶是我们的生命系统,医疗养生,从基础的医疗设备到专业医护人员,到各家各户的家庭责任人,一直到我们的中医药文化;花蕊是五颗心,爱心、公心、良心、真心、慧心。花的周围是蜜蜂蝴蝶,按生态文明的原则守身如玉,才能招蜂引蝶,这就像一个女人,很高贵,儒雅,稀缺。我多么希望那是我们的中国:一花五蕊酿芬芳,扎根沃土根茎壮,叶茂花艳深山藏,招蜂引蝶天下香!心的低碳大厦而作出不懈努力。

关于生态城市可以举出北京门头沟生态城的建设实例。门头沟区科委在芬兰、英国、瑞士和美国等国的专家指导和资金支持下,已做了一些探索性试探研究工作。他们在门头沟浅山区矿山环境修复的基础上,提出了《门头沟生态城战略性概念规则》,很有新意。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今年提交的《城市化率调查报告》中的五个典型案例(重庆、德州、北塘、北滘、巫溪)因地制宜,各有千秋,发人深省。还有《城市化》杂志连续刊出的帝都温泉是中国第一个温泉之乡和联合国批准的世界养生基地,是郑坚明董事长精心设计建设的“天人合一”的典型范例。可见,中国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建设应在充分吸取国际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不拘一格地走我们自己的有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我深信,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化的进程将会在一些先驱者的引领下大大加快,他们的科学实践成果将为我国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挥重要的典型示范作用。

点评专家

张庆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干部学院副院长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做建筑节能,到后来倡导建设节约型城市、节约型社会,现在我们又开始发展绿色建筑、生态建筑、低碳建筑、低碳工业、低碳城市,我们向国际社会也承诺了减排指标,以及怎么促进经济的发展,我们的行动措施很多,我们的标准规范也很多。但是我觉得,重要的不在于我们有多大的目标,有多少标准规范,有多少个措施,有多少个手段,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点点滴滴,从每一项事业的发展,每一项产业的发展,每一项企业的发展,每一个城市的发展,每一个新农村的发展出发,实实在在地用行动去做,这才是关键。

建筑节能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很多年了,到现在为止,全国实行50%的节能目标,65%的节能目标还只是在一些少数的省直辖市和城市在做。实际上,我们可节约的空间还有很多,按我们现行的手段去做,随着科技的进步可以达到节能80%甚至更高。同样,我们的城市化发展也一样,我们要发展城市、发展经济、发展产业,不管是政府的管理部门,还是项目的策划者、投资者、建设者,还是项目的执行者,都应该首先想到,我们做没做到低碳,我们对能源、对资源的消耗是不是降到了最合理的程度。如果我们做到了,我想我们的节能、低碳、生态道路会越走越光明。愿我们的低碳生态城市化道路发展得越来越好。

低碳城市化的社会学挑战

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主任廖晓义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中国应该给世界提供一条什么样的城市化模板?我们没有办法去重复西方那种城邦文明、海洋文明、商业文明的模式,因为中国是农耕大国。5000年,一脉相承的只有中国,我们要尊重我们的国情,要走一条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要给很多这样的农业文明背景的国家走出一条路,而不能去重复。我想,我们也重复不了西方的城邦文明、商业文明、海洋文明历史前提下的城市化道路。

去年这个时候,我代表低碳背景下的国际合作论坛的小组报告人在全体会议上发言。小组讨论总结时,我谈到三个I: Indicator指标体系、Integrity综合机制,Information信息传播。我想,在城市化的道路上,我们仍然要在这三个问题上有突破。

第一个,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怎么来的,怎么才算城市化?大多数的指标一定是从西方抄过来的,但我们的国情不一样,能不能走一条自己的路?比如说一个乡村,有基本的基础设施,我们都知道现在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非常大,同时有好的公共服务,我们作为社会企业走进乡村也是想配合政府解决这个问题,当然还有自服务和被服务的综合机制问题。一个乡村如果有了基本的硬件,就是基础设施,又有了基本的公共服务,而且经济水平也不见得那么低,怎么就说它不是城市化了?今天看到城市文明的小册子我很受启发,城市化并不是要建立把人聚集在一起的密集型城市,而是一种优雅的、文明的、有文化的聚合。很多年前,西方的城市化也许只有用空间集约来解决效益的问题,今天有了信息高速公路,又有了地面高速公路,完全可以通过信息集约的方式实现综合效益,为什么一定要重复西方的城市化的模式,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思考另外的多元化的道路?那么,这个指标体系在哪里?中国人的指标体系在哪里?中国这个农耕大国提供的城市化道路的指标体系在哪里?上下求索,我也想做一个呼吁,一个呐喊,更多的人来求索来探索,建立一套中国人自己的城市化标准。如果那样,就会包括乡村本土性的指标,让乡村成为农人安居乐业的家园,城里人的返璞归真的家园。如果创造出这样新的指标体系,那么我们那样一种田园式的、乡村式的城市化,比大城市更幸福,因为田园乡村价值,还有现在的经济体系、价格体系并没有计算在内的生态的价值、乡情的价值、健康的价值,都是很值钱的。所以我觉得在中国文化指导下的指标体系的研讨势在必行。中国城市化道路应该是城乡统筹的道路,应该是乡土中国的道路。实践中很多人在探索,我们的学者是不是应该更大踏步的跟上。

第二个是综合机制。这是社会建设的路,也是公益中国的路,社会建设是几个方面的,不光是人的伦理关系的重建,也是人的经济关系的重建,也是人和自然的关系的重建,也是人的知识系统和生命系统的重建,而这一切都是社会建设的内容,这方面中国人应该也一定会走一条不同于西方的路。

第三条路是信息传播,我认为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应该走上生态文明的轨道。去年也是在这样的会场,我听到郑必坚先生说,现在的文明出了问题,要有一个综合方式通过文明转型来完成,要建设一种新的文明,就是生态文明。 我走过20多个国家,从首相到部长到草根,拍了十几部片子。我知道,只有中国政府提出了生态文明。在这个事情上,我们能不能把这个生态文明的信息传播叫得更响?生态文明不只是环保,而且是环境管理、生态社会建社、生态经济发展,生态伦理教化、生态保健养生这样一个整体文明。我特别欣慰能参与到巫溪县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我觉得整个中国应该为生态文明的落地而努力!

我很赞同李津逵老师提出的“在关键的时候转型了就是先进”的看法。而我之所以要参与巫溪县的生态文明建设,恰恰是因为这是先进的,在追随西方工业文明的过程中处于尾端的地位,一转身成为领头了。我想,我们每个人、每个县都可以在自己的范围内,从西方文明的追随者转身成为新的生态文明的引领者。
我们正在为巫溪的新的旅游产业的设计出主意,我提的建议就是巫溪将生活方式作为品牌,这种生活方式就是乐和家园。在我看来,巫溪县委县政府将建设乐和家园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这本身就是品牌。

最后,我想说,对于这朵生态文明之花,土壤是生态环境建设;树干是生态社会建设,以党委政府为主导的民间社会和社会企业的广泛参与;花瓣是社会建设上的生态经济发展,包括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创意产业,养生养老产业、生态旅游产业;花叶是我们的生命系统,医疗养生,从基础的医疗设备到专业医护人员,到各家各户的家庭责任人,一直到我们的中医药文化;花蕊是五颗心,爱心、公心、良心、真心、慧心。花的周围是蜜蜂蝴蝶,按生态文明的原则守身如玉,才能招蜂引蝶,这就像一个女人,很高贵,儒雅,稀缺。我多么希望那是我们的中国:一花五蕊酿芬芳,扎根沃土根茎壮,叶茂花艳深山藏,招蜂引蝶天下香!

点评专家

郭万达: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

我是研究经济学的,廖大姐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重新定义低碳城市化,中国的低碳城市化究竟是什么样的道路。其实,大家都已经从不同的角度讲到城市化的多样性,讲到中国特色城市化的多样性选择,我觉得廖大姐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两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个,她特别强调城市化多样性要注重三个I,即城市化过程中的参与、人性和特色,我们经济学家的角度讲四个I,即infrastructure(基础设施),investment(投资),innovation(创新),integration(城市之间要融合、要一体化)。但这四个I都不足以去概括刚才寥大姐讲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城市化。只有投资,只有创新,只有基础设施,而没有文明,没有人性,没有生态,那么这个城市永远还是在重复,还是在模仿,永远还是跟在人家后面,也不知道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我们才能超越别人。所以我感受很深的是,寥大姐给我们经济学家们非常重要的启示,这三个I非常重要。

第二,寥大姐还给我们经济学家另外一个重要提醒,那就是,往往我们讲城市化的时候,总是讲能规划、能建设、能够让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城市化,更多的是着眼于硬件,但寥大姐告诉我们:城市化的过程一定是能分享、能传递、能参与、能共建的城市化,不完全是政府的城市化,是大家共同参与的城市化,这样一个城市化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城市化。所以从这两个角度来看,我觉得寥大姐讲的根深叶茂的城市化,如果光有硬件,只能去规划和感受,永远不能做到根深叶茂,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短暂的、短期的、扎根在表面的城市化。所以我也期待着我们的经济学家和城市建设者们多听听社会学家的意见。谢谢寥大姐,谢谢大家。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