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26日湖北荆州安良百货商场六楼至七楼之间的自动扶梯突然发生事故,造成一名31岁的女士不幸身亡后,无锡、杭州、六安、咸阳等地又连续发生多起“电梯吃人”事故。电梯事件见诸报端概率之高、频率之密,让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们对电梯的恐惧不断加深,也引发公众对城市公共安全的高度关注。原本提供出行便利的电梯为何一夜之间成为“杀手”?
现状:安全监管力度赶不上行业发展速度
中国是过去30多年来世界上城镇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升到2014年的54.77%。宽阔流畅的柏油马路,宏伟密布的高架桥,高耸林立的大厦和民居,让人们享受到了城市化带来的现代感。与此相对应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高楼大厦推动了电梯行业的飞速发展。中国电梯行业从全球的后发者成为保有量、年产量和年增量均为世界第一的领跑者,到2014年底,全国在用电梯总数已达360万台,年增幅还保持在15~20%的高速。
尽管电梯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城市人每天都离不开的公共设施,然而它也在成为不少市民的梦魇。据不完全统计数据,2015年1~7月内,全国共发生电梯事故30起,其中造成27人死亡,11人受伤。这样的数字触目惊心!一个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便捷工具怎么成了“吃人”、“伤人”的可怕代名词?
业内人士介绍,作为特种机电设备,电梯零件众多,结构复杂,在后期的维护保养中,遵章依规,每道环节都需要具备专业资质的人员和机构完成。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电梯还要能经受得起更加严峻的人流和物流考验,这就需要更为严格的安全标准。
事实上,对于电梯安全,2014年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就对电梯的安装、改造、修理、运维等方面制定了专门的法条,国家质检总局今年还启动了全国性的电梯安全监管大会战。然而,当前电梯“吃人”事故仍然频发。
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指出,究其根源可以看出,成文的法律规章未必落到实处,安全监管的力度赶不上行业发展的速度,机构和人员的技术资质满足不了行业的实际需求。
相关资料表明,电梯数量迅猛增长而监管部门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已成为当前造成电梯安全隐患的主要矛盾。近年来,全国多地电梯安全事故频频发生。统计显示,广州、南京、杭州“96333”电梯应急处置平台,2014年全年分别解救困梯人员14606人、10180人、6816人,平均每天分别解救40人、28人、19人。
在电梯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相关的管理漏洞迟迟未能补上。如按照《物权法》有关规定,业主作为电梯产权的所有者,是承担电梯修理、改造或更新资金的责任主体,而当前在已建立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房屋中,却并没有电梯修理、改造或更新资金便利使用机制。对于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缺失或不足的房屋,更是难以筹集资金,用于解决电梯故障等问题,以至于质监部门即使发现了电梯存在安全隐患,也没有能力落实维修资金,并最终解决问题。
长期从事城市风险评估、研究城市运行安全的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朱伟也表示,电梯其实是一种相当安全的特种设备,事故发生率低于很多交通工具。然而,由于产权不清、资金不到位,或者责任不明乃至责任意识缺失等原因,许多电梯处于维护保养不足的状态,这就加速了电梯的老化,也更易引发电梯事故。
再比如,我国在电梯强制报废制度上有缺失。“虽然《特种设备安全法》第48条规定,特种设备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无改造、修理价值,或者达到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的其他报废条件的,使用单位应当依法履行报废义务。但是报废的依据、标准并不明确。”朱伟说。
我们逐渐从乡村走进城市,从平房搬进楼房,从农耕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电气化时代还没有多长时间,公众对于机器设备这些“老虎”的厉害,还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一些刚性的制度约束,去补足安全短板,相关职能部门面对全国360万台电梯这样一块安全监管的硬骨头,还需要落实责任主体,切实追究主体责任。
根源:恶性低价竞争埋下安全隐患
初步调查显示,湖北荆州事故电梯制造单位为苏州申龙电梯股份有限公司。事故技术调查报告指出,申龙电梯股份有限公司该类型产品涉及的盖板结构设计不合理,容易导致松动和翘起,安全防护措施考虑不足。同时,申龙电梯股份有限公司涉及事故的3块盖板尺寸与图纸不符。有关制造单位对出厂产品零部件质量把关不严,导致产品安装成型后3块盖板间水平活动范围过大。
据媒体公开报道,该公司生产的电梯此前已发生几次事故:今年6月湖南长沙“电梯故障女子从19楼坠到负1楼”、2011年湖南浏阳市步行街一超市内4岁男童被手扶电梯卡住身亡等。
电梯“吃人”非偶然,悲剧背后牵引出来的是行业恶性低价竞争。
公开数据显示,在国产电梯品牌中,申龙电梯以市场占有率2.82%位列第四。在开拓市场过程中,价格被认为是申龙电梯的利器。申龙电梯统计,2012年至2014年,公司电梯产品销售平均单价(不含税)分别为11.24万元/台、11.55万元/台、11.17万元/台,自动扶梯产品销售平均单价(不含税)分别为11.19万元/台、11.77万元/台、11.76万元/台。
“楼高4米到4.5米的自动扶梯价格一般是每台16万元左右,合资或者进口的自动扶梯都是16万元以上。”一位不愿意具名的大型电梯公司销售经理表示。
是什么原因让国产电梯市场陷入低价竞争怪圈? 中国电梯网创始人、从事电梯行业22年的姚永其提供的一份数据表明,目前,10家外资、合资企业占据市场60%的份额,排名前20的国产一线品牌占28%,那么剩下的600多家国产中小电梯企业要分食仅剩的12%。“僧多粥少,必然出现价格竞争,有时候没有利润甚至是小亏本也要做生意。”
“另外,房地产热下降后,电梯行业面临产能过剩问题,这几年恶性竞争,价格战情况比较严重,压缩了电梯行业的利润空间。20年前,中小企业电梯毛利润可达30%,10年前毛利润还达15—20%,但现在毛利润仅有5—10%,平均是8%。”
电梯公司靠打价格战拿到合约后,从销售、安装到维修的各个环节节约成本,埋下了不少安全隐患。
一家电梯公司负责人透露,厂商为了在低价竞争上取胜,会在两个方面压缩成本,一是设备价,在国标范围内,技术革新和原材料能省则省;二是安装价,哪个安装队伍价低就委托哪家安装,维修保养亦是如此,常常低价签单,如一个项目维保市场正常价为400至500元,有的小公司为了抢市场甚至会开出100元价格接收,但在后续施工上会缩减工序。
北京电梯商会秘书长徐荣根认为,电梯安全并非只是电梯生产企业一家的事,还涉及电梯维护保养企业和使用单位。国内电梯维保行业竞争过于激烈,导致该行业没有利润,一个维护工人需要保养多部电梯才能打平成本,并且电梯维保工作高风险,工资又低,导致工人技术素质不高,很多维保工人都是农民工,企业又不愿多花钱培养工人,因为培养好的工人往往容易跳槽。
趋势:电梯制造商提供维保服务
“在中国电梯行业,生产企业和维保分离,可能是导致这一事故发生的更深层次原因。”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券商分析师分析,在执行目前现行的法律法规的条件下,国家鼓励生产企业进行电梯等产品的维保,但实际上,维保业务大都由第三方执行,由此引发的资质及相关问题,更加容易滋生安全事故。
近年来,我国电梯保有量以每年20%的速度发展,高速发展的背后,维保行业“小、散、乱”的现象也备受从业者诟病。国内电梯维保行业鲜见大企业身影。尤其是电梯制造商中,除了前八大国内大品牌以外,其余均很少涉足维保业务。
申万宏源研报显示,行业内电梯自保数量比率不足10%,而国外发达国家在50%左右。从市场份额上来说,电梯运营厂商占比25%,其余中小维保公司瓜分了剩下的75%。随着公众对电梯安全的重视,电梯维保市场秩序亟待完善。假设我国2015年电梯保有量达到400万台,每台电梯平均每年维保费用5000元,则这部分市场空间为200亿元。
电梯后市场潜力巨大,但我国电梯自主品牌争夺维保业务市场的积极性却并不高,这很大程度由于电梯维保行业长期以来形成的低价、微利现状,让电梯公司不愿进入。而这又从另一方面导致我国的电梯维保行业市场主体多以中小企业为主,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事实上,在衡量电梯维保市场成熟度的诸多指标中,收入占比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一项。维保收入占比高证明维保市场业务多,群众参与度高,普遍重视电梯维护保养。
公开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维保收入往往接近50%甚至更高。以美国为例,2014年电梯市场总产出为180亿美元,其中维保市场90亿美元左右。对于国际大厂同样如此,Kone电梯2014年维保收入占比32%;Otis更是接近60%。相比之下,以国产电梯龙头为例,江南嘉捷2014年维保收入占比8.67%;康力电梯占比8.39%。
究其原因,电梯行业研究者表示,维保收入占国外电梯品牌营收一半以上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国外用户普遍具有服务付费意识,维保行业较少有低价恶意竞争的情况;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发达国家的电梯建设程度已相对完善,在电梯制造商新业务增长乏力情况下,拓展售后维保服务自然成为它们的发展路径。
江南嘉捷年报亦分析,作为后周期行业的电梯,其新增需求与房地产景气度密切相关。在全国房地产项目增长趋缓的时候,国内电梯新增市场也相应下滑,而电梯维保行业却大有可为。
电梯制造商提供自保,是中国电梯行业的趋势。
举措:标本兼治
电梯作为科技进步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电梯不吃人,“吃人”的是人,“人祸”背后还需标本兼治。只有管理到位,维保到位,监督到位,人们的安全意识到位才能杜绝电梯事故,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我国相关质监工商部门有必要参考国际标准,提高我国电梯质量标准,从源头上严把质量关,同时加强监督,不定期排查,严厉查处劣质、超期服役电梯。
第二,从电梯企业来说,中国电梯协会副秘书长张乐祥建议,三分产品七分保养,这个比例要进行重新定位,从安全运行方面考虑,设计、制造、安装各占三分,维护占一分。中小电梯企业应专注于安装、设计和质量控制,制造和研发通过采购完成,这样不仅能提高企业竞争力,还能控制成本。另外,目前技术都同质化了,现在关键是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学习外资品牌全流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技术。
第三,从民法、刑法来说,电梯保养人员和公司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严格实行追责制度,从严、从快解决赔偿问题,让保养公司不敢懈怠。
第四,借鉴国外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将在更大程度上做好监管工作。不可否认,商家存在“电梯事故只是小概率事件”的侥幸心理,因此不愿花钱在日常的维修保养工作上。在国外,电梯事故被大范围纳入保险,保险公司为了规避巨额赔偿将花大力气监督其保养、维修,这无疑又给电梯安全上了一道锁。
第五,鉴于目前在电梯安全知识普及方面仍有很大短板,加强民众自救常识教育,定期举行自救知识讲座,通过各种形式宣传突发事件下的电梯乘客应急方法,让民众学会自救、救人。
他山之石:国外电梯监管举措
美国·差异监管
政府并没有统一的电梯安全监督法规,电梯的安全管理主要依靠各州的法律和规章。在美国大部分地区,每年都会检查电梯,符合国家电梯安全代码的一部分,会有检查公告和证书证明电梯接受过检查。美国的电梯维保人员不像大部分电梯安装工,主要从事长期维护同一电梯。在很多州,电梯的安全管理是由立法机关授权职业安全管理部门一起管理。日常的安全监督管理,各州差异比较大。除了政府本身规定的检查外,还要求业主承担起定期检查的责任。
日本·专款改造
日本政府要求各大电梯厂商严把质量关。同时,鼓励厂商研发更为安全的电梯设计。从2009年开始,《建筑标准法规》要求新安装的电梯必须加装安全抗震设备。设备可以确保电梯感测到地震后,自动停靠在最近的楼层。2011年东京地震后,日本政府宣布启动对老旧电梯整改。政府拨专款,承担整改花费的三分之一。日本政府对电梯事故严肃对待,在发生事故后对全国同型号电梯加装安全设施,并提交改装计划,否则,将禁止使用该种电梯。
英国·半年体检
英国对电梯安全的标准包括电梯的机械和电气设备制造要求、建筑物的构造要求以及电梯的检验要求等。根据《升降机操作与升降设备条例1998》规定,雇主应当对其进行定期全面检验(对于载人升降设备如乘客电梯,每6个月至少检验一次;对于其他升降设备,每12个月至少检验一次;或者按照检验计划(Examination Scheme)规定的周期进行检查;为雇主的升降设备进行全面检验的人员,应当立刻向雇主书面报告他所发现的任何可能导致危险的缺陷,如果检查人员认为升降设备的缺陷会涉及人身伤害风险,应当立即将报告的副本递交相关的执法机构;雇主在接到上述报告后,应当确保在缺陷被修复之前不使用升降设备等。
法国·保险买单
法国对所有的电梯每个月都会进行例行检查。一旦出了事故,尽管责任方不尽相同,但最后要赔钱的都是保险公司。每个月保险公司必须要对电梯例行检查一次。例行检查中保险公司会提出,有一些比较重要的部件,业主必须要去更换,否则电梯会存在安全隐患。如果业主不配合,不付钱,零配件没有更新的话,那么发生了电梯事故,业主要负责。如果业主在已经付钱更换零部件的情况下,出现电梯事故,则由电梯维修公司负责,但是实际上最后要赔钱的都是保险公司,而这些保险都是强制要求购买的。
韩国·设专管院
韩国行政安全部建立了下属的电梯安全管理院,专门负责监督电梯的制作安装和维修管理以及电梯事故的事后调查,并且于2009年1月份制定通过《电梯制造管理法》,一般电梯都会进行定期的维修检查,到了一定的期限也会被淘汰。
乘坐电梯小贴士:
1. 不要在运行的扶梯上蹦跳。运行的扶梯有一定的速度,倘若在上面蹦跳,可能因一时站不稳跌倒。
2. 靠扶梯右边站立,可以一手紧握扶手带,防止被人推挤等意外情况摔倒。而且靠右站立也是一种礼貌,方便他人通过。
3. 身体各部位不要伸出扶梯外面,防止撞到外侧物体。
4. 不让儿童单独乘坐自动扶梯,尤其是快要走出扶梯或要上扶梯的那一刻,家长要看护好孩子或者直接抱着孩子通过,防止意外发生。
5. 不在扶梯入口或出口处停留。出口、入口是重要的关卡,停留可能让别人来不及躲闪,有可能直接撞到彼此,严重时候可能受伤。
6. 不上反向运行的自动扶梯。这种危险行为不仅给别人带来不便,很可能由于扶梯速度快于人的速度而弄倒弄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