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辩证“镇”与“城”
时间:2010-12-06 10:05:18  来源:大众日报(济南)  作者:陈中华 宋 弢 

在培育发展中心镇基础上,完成由“镇”到“城”的历史性跨越,已成为新型城市化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当前值得探讨的重大课题。

胶州市李哥庄镇,上世纪 90年代即成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近年在青岛“将17个重点镇建成小城市”部署中,李哥庄不仅位列其中,而且在去年 17镇考评中高居榜首。显然,作为全省最发达地区的最强镇,李哥庄城市化发展的经验以及当前面临的制约“瓶颈”,足可为全省相关探索提供借鉴样本。

采访中记者得出结论,李哥庄最重要的启示在于:要真正完成由“镇”到“城”的转变,必须跳出“镇是行政区划中的基层单位”这一行政定位,而还原“镇是市场经济规律下的工业化、城市化并行的基本载体”这一经济属性,即:世上本无所谓“镇”、“城”的绝对界限,更无需计较镇、城的“级别”之分,“镇”做大做强了,也就成了“城”。

产业发展了,“镇”就能自然走向“城”

初到李哥庄镇,最直接的体会是:传统“镇”的概念被颠覆了。

首先说经济实力,2010 年上半年,李哥庄镇产值 31.8 亿元,地方财政收入 7000万,居胶州市之首。说是“镇”,其实省内有的县级市“城”也望尘莫及。

再讲人口构成,这个9 万多人的镇,已有企业及个体工商户4500 余家,全镇农村劳动力 95% 已转移到二三产业上来。“非农业人口”的高占比,显然也与传统的“镇”格格不入。

“工业发展起来了,‘镇’就自然会走向‘城’。”镇党委书记李书献这样总结。

的确,李哥庄的城市化发展,固然与市里长期的扶持密不可分,但工业化才是关键因素:自1980年代中期,李哥庄即借“一村一品”模式起家,逐渐成为制帽、建材等多项产业聚集的工业强镇。单以制帽业为例,全镇企业200多家,年生产帽子12万顶,GDP 占了全镇总量的40%。近两年金融危机发生后,李哥庄借机引进铁马机械、奥德圣啤酒设备等高端制造企业,全镇产业又上了新层次。

工业的发展必然地带来了城市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村民们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主动向镇中心转移,使“镇”变“城”有了人口依托。

近年来,李哥庄镇合村并点工作做得格外顺利:截至 2009年底,镇驻地规划范围内19个村,已改造了17 个,当前,这个总人口9万人的镇,6万人聚集在镇驻地。近年来的房地产的火爆为此提供了注脚:李哥庄镇这个弹丸之地,有11家房地产公司,镇驻地先后建成商住小区20 个,迄今开发并销售的楼宅达2万套。

而人口的聚集又随之改写了镇驻地的面貌:当前,镇驻地已实现了医、商、文、教、水、热、气、电视、网络、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全覆盖。镇驻地已建成多条商业街,“利客来”李哥庄超市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近3 年,他们的年客流量增幅都在 30% ,与城里的超市比并不逊色。

在李哥庄,记者有个有趣的发现,这里的农民所谓的“进城”,不再特指到县城或更大的城市,也包括了在镇驻地做工、居住。距镇驻地10 公里的高家村,村办企业很兴旺。在该村做“三支一扶”的大学生赵世超告诉记者,该村年轻人普遍想法是在镇驻地买房,且有10个年轻人已这样做了可见,在村民心目中,只要具备了城市的要素,“镇”也就自然变成了“城”。

作为全省经济最发达的青岛市的最先进镇,李哥庄由“镇”到“城”的演化路径,无疑为全省正在进行的由“镇”到“城”提供了一条基本规律:工业化的迅猛发展,正改写着传统的“镇”的内涵。“镇”只要得到发展机遇,发展成为“城”甚至都市也未尝不可。从这个角度来讲,当前提出实现由“镇”到“城”的转变,可谓顺应了发展要求。

单凭产业发展,“镇”还是成不了“城”

得益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李哥庄城市化前景一片大好。但李书献却一点儿也不轻松:单凭产业推动,“ 镇”还是成不了“城”。

这是因为,由“镇”到“城”,虽则骨子里是一个经济问题,但在行政色彩仍很浓厚的现阶段,管理体制的跟进与配套同样关键。当前,“镇是行政区划中的基层单位”这一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传统定位,正成为“镇”向“城”跨越的最大制约。

像李哥庄这样的强镇,经济规模、建设水平都不亚于中西部县级城市,但在体制上却是最低层次的乡镇管理格局,“事权、财权、人权”都很小,这种“小马拉大车”的情况,使“镇”一方面具备了城之“表”,却缺少城之“里”。

如户籍制度。李哥庄镇驻地的星城小区,一期工程 608套住房已全部售出。其中近 60% 被东北籍和河北、甘肃等省外来的人口买去,15% 购房者为省内外市人,但这些人即使已经落户,其户籍的获取仍遥遥无期。因为镇级权限太少、太小导致的落户标准过高、过硬、过多,对已长期在该镇工作生活的外来人口工商登记、子女上学等都带来诸多压力和障碍,严重制约了城镇人气商气的快速聚集。

依照规划,李哥庄镇今后几年将依托近邻青岛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之优势条件,做其“ 生活后院”,规划在 2016年将镇驻地人口发展到10万人。而户籍这一条,就为规划蒙上了阴影。

再如城市建设的财力:当前由“镇”转“城”,无论学校、医院、文化娱乐场所及污水处理等都要搞大的建设,资金压力巨大。虽然市里为支持重点镇建设,采取了基础设施配套费全额返还、土地净收益倾斜分配等政策,但建设城市靠外来的扶持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较上级政府投资金而言,更重要的是投放政策,真正赋予“城”的管理权限,从而最大限度激发其自身的活力。

结论很明显:由“镇”转“城”,当前最重要的是淡化其行政定位,将“镇”从“最低行政单位”这一定位中解放出来,根据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实事求是地赋于其应有的管理权和执法权限,以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早日看到化“镇”为“城”在全省的遍地开花。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