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破解大城市病的关键在合理配置资源
时间:2015-07-14 09:33:08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南都评论员 

    为加快破解大城市病,近来北京相继推出了系列举措,一张首都瘦身图日渐明晰,今后北京将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众多包括批发市场在内的机构和企业有望搬迁到北京周边地区。按照规划,北京还将加快市行政副中心的规划建设,瘦身的具体目标为:在2017年取得明显成效,“控”与“疏”双管齐下,严控新增人口,2020年人口控制在2300万以内,中心城区力争疏解15%人口。

  北京城市瘦身的思路非常明确,即疏解非首都功能。其实早在2005年制定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就已明确北京市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不再提“经济中心”,这意味着接下来的一系列瘦身行动并非简单进行产业转移,而是要放弃很多产业。从实现的途径看,涉及城市规划方面的问题,政府一般可以按照自身的意志做出布局,然而,今天我们讨论破解大城市病这一问题,产业布局只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除此之外,接下来还无法回避人口控制这个重大问题。能否以最少的行政干预和最高的效率实现人口外迁,将直接影响到破解大城市病的进程和效果。

  按照最新规划,北京2020年人口将控制在2300万以内,中心城区力争疏解15%人口。为此官方提出的策略是“控”与“疏”双管齐下,这两种策略中,过去使用较多的是“控”,即通过在教育、户籍等方面设置各种制度门槛,从而实现人口控制的目的。事实证明,这种措施尽管作用很明显,但其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人口数量虽然得以控制,但也抑制了正常的人口流动,一些措施甚至存在制度歧视嫌疑,对于城市的发展和民众的权益满足极为不利。现在的问题是,北京要疏解大量人口,这种存在明显缺陷的策略作用恐怕都极为有限,政府可以主导产业转移,但人口是否会随之外迁,目前恐怕要打一个问号。制度门槛不再起作用,一个产业的背后有大批的工作者,对于他们而言,可能会选择外迁,当然也可能存在其他替代选项,比如留在北京找一份其他工作。如果政府部门通过行政命令要求他们外迁,这种做法显然不合适,留在北京或前往周边地区,政府说了不算,最好的做法是民众自己用脚投票,政府部门唯一能做的是去引导,即所谓的“疏”。

  从目前的一些表态来看,政府部门的确在试图完善“疏”的工作。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系统工程,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就表示,“首都聚集着大量的优质资源,这些资源不仅仅是北京的,更是属于全国的。”提到在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过程中,要推动首都的科技、产业、文化及公共服务资源延伸到周边地区,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其实,所谓的大城市病,归根结底是资源过度集中所导致的,人口跟着资源走,过去北京集中了大量资源,所以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今后要试图引导人口外流,资源的重新配置是无法回避的工作。如果在北京郊区就能享受到就业、上学、就医等基本公共服务,如果中心城区和外围地区的公共服务差距逐渐缩小,人口控制的难度势必大大降低,大城市病问题也就能有所缓解。

  北京大城市病积弊已久,破解这一难题必然涉及复杂的社会工程,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今后的大方向,对于北京周边地区而言,这意味着很好的发展机会。吸引人口的关键是资源与机会,意识到这一点,这样一个大工程也并非想象的那么复杂。首都的资源“是北京的,更是全国的”,政府部门接下来主要要做的,就是利用政策工具合理分配资源。当然,这一做法不仅对北京适用,其他存在大城市病的城市,也无法绕开资源重配这一核心问题。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