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岸论坛”由深莞惠三市规划部门共同主办,旨在贯彻《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和落实《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推动深莞惠一体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都市圈。“东岸论坛”在平等、协商、合作、共赢的原则下,为三市政府、商界、学术界以及其他社会力量提供高端对话平台。
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企业代表和规划部门官员共同探讨珠江东岸区域发展机遇和挑战、区域合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放眼全球,为深莞惠区域合作寻找准确定位,为珠江东岸城市群规划提供策略。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张曙光深切地指出,深莞惠合作要致力推动全面的城市化,为进城务工人员的市民化探索解决方案。国家住建部规划司副司长张勤认为,区域合作是基于共同利益的行动,政府的作用在于把握共同利益的方向;区域合作是持续的过程,政府要通过制定规划、政策,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调节手段,维护区域合作的持续发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纽约环境协会执行总裁Andy Darrell借助水质、能源方面的操作实例,介绍美国在区域合作上的经验。比亚迪电子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朱爱云畅谈了深莞惠一体化背景下,企业发展新能源、新技术的“绿色梦想”。
广东省住建厅副厅长蔡瀛、香港规划署副署长凌嘉勤、深圳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聂新平及深莞惠规划部门有关负责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顾朝林,凤凰卫视财经评论员朱文晖,就三市区域合作的方向、策略、路线图展开了面对面的探讨。听众现场提出一系列尖锐的问题,与嘉宾互动交流,激荡智慧。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李晓江
学会谈判妥协实现共赢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区域发展的推进大体上完成了一个逆时针方向的轮回。起步于珠三角的深圳,到上个世纪90年代的长三角,新世纪的京津冀,新世纪后的成渝地区,再到第二阶段的深化改革、深化开放,要求深圳等区域发展先行区率先试验、率先转型。
从世界尺度看,亚洲地区世界城市快速增长,中国的城市开始越来越多的进入世界城市序列当中。但整体上还是处于经济影响力大于文化和创新影响力的阶段,也就是说,我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还是处在相对较低的地位。
回过头来看珠江东岸的发展,首先要认识这个地区的特征和条件。大概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经济和人口数量巨大,抵得上一个大省,但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二是有非常刚性的发展“瓶颈”,一方面是土地和空间资源严重短缺,另一方面是环境负荷过大。三是资源类型非常多样。四是在国家和区域的地位非常独特,深圳一直承担着试验和创新的特区使命,同时,以深圳为核心的东岸地区只拥有中间性的地位。
在推进珠江东岸一体化进程时,首先要达成一个共同接受的有关生态与环境的“生存底线”。其次是整合各自独特的优势。还要降低共同承受的运行成本。区域发展过程中,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最好就是对区域最大的贡献,以邻为壑,实际上是损人又害己。
讨论东岸一体化,需要关注几个关健词。第一个是转型,城市转型要工业化、城镇化并重,要实现产业转型,并寻找转型的抓手和引擎。转型要抓住国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休闲方式的变化。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转型需要依靠特殊的空间载体,一个新的空间往往是转型的一个重要机会。
第二个是品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或是全体市民对繁荣和舒适的追求,实际上是发展的核心和根本。发展不仅要重视改善人居环境与服务,还要改进分配方式。
第三个是效果,关于规划和政策,要从公平、效率等几个方面去评价效果。
第四个是空间,要构建好区域化、网络化的空间体系,特别是交通体系和战略性节点。
城镇群的规划价值取向必须进行调整。应该从精英走向大众,实现包容化发展非常重要;从差异走向普惠,追求公平;从关注机遇与小概率事件走向遵循普遍规律,克服机会主义。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从城市走向区域,不是一个协议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学会谈判、学会妥协,才能实现共赢。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 张曙光
城市化要让生活更自由更舒心
深莞惠一体化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体化离不开交通的规划,一小时都市生活圈当然要在这里推进。但是,一体化绝不仅仅是同城化的交通,更重要的是经济上的融合,治理上的互补,利益上的共赢。
深莞惠一体化首先要进一步推进三地城市化的发展。从国家层面看,城市化的速度是不慢的,去年城市化率达46.6%,东岸城市面貌也有很大的变化,如,深圳的城市面貌确实可以进入世界前列。
但是,我们的城市化确实存在很大的扭曲,是“半拉子城市化”。这方面深莞惠的情况大概也相当接近。全国城市化率46.6%,6、7亿的城市人口,其中1.45亿是进城的务工人员,他们还没有取得与城市人口相同的社会福利和政治权利。还有1.4亿的镇区人口,他们也没有完成身份的转换。“半拉子城市化”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农民工子弟上学难,夫妻两地分居,留守儿童。而且,尽管城市面貌非常漂亮,但是城市品质的提升、改善是不大的,还是单调、呆滞的状况,存在着不少计划经济时期的色彩。
因此,东岸区域合作应当考虑上述城市化带来的实际问题。一是进城的农民如何落地的问题,如何使他们享受到城市的福利,包括城市的保障住房。二是解决这些离开农村人口的土地问题。重庆、成都在搞城乡统筹、宅基地指标交易,搞土地换身份、换社保、换户口。深圳、东莞进城的务工人员那么多,是可以考虑按照进城务工人员数量来分配土地指标的。从国家转移支付考虑,也可根据城市安置务工人员多少,国家给予转移支付或奖励,这样就比较顺了。实现城市化,不光要推进它,而且要正确地推进它,实现正常的城市化过程。这也是深莞惠一体化需要考虑的。
一体化的过程中,需要吸引全民参与,提高城市生活的质量和城市生活的水平。我们的城市生活怎么样?城市化建设不能建一些碉堡,而应该让人们生活得更自由、更舒心。城市建设到底为什么?确实值得我们思考。如何将建设重点放在这些软的实力上,是三市一体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三市合作利益协调是关键。一要共同分担成本,共同享受合作收益。只有解决这个问题,合作才有更好的基础。二要多元互惠和合作竞争,一体化的过程中如果不要竞争,发展必然不快,也必然不好。但是这种竞争是需要合作、互惠。三要平等、尊重,要学会妥协、学会让步。让步和妥协既是成熟的标志,也是有水平的表现。还需要一个高层的协调机制,以解决一体化过程中的冲突。同时,要搞好双边的和多边的谈判,将矛盾摆在桌面上讨论,寻求共识。
国家住建部规划司副司长 张勤
建议编制珠江东岸城镇群规划
不同行政层级的政府在区域合作中的角色不同,政府主导是中国区域合作的一个特色。在区域合作上政府大有可为。
政府怎么发挥自己的作用呢?要认清角色差异,妥善处理局部与整体利益,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区域合作中发挥积极、务实、有效的作用。地方政府的职责是促进本地的发展,维护地方的社会稳定,改善人民生活。地方政府开展区域合作的目的是创新发展空间,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效率,为本地区在区域合作中争取利益最大化。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开放条件下合作的必然性,既要积极参与合作,也要把握机遇,善于合作。
在区域合作中,区域政府要善于利用市场经济的杠杆,放大区域合作,发挥区域合作的积极性。要用行政手段保障区域合作,规范、约束区域合作,要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区域合作的外部经济性,通过合作提升区域整体发展能力,改善和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要注意引导和维护区域多元化、差异化发展,提高区域合作的效益、稳固区域合作的基础。
珠江东岸是城镇密集、高速发展的地区,目前正处于转型的历史阶段。建议珠江东岸城市政府,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以城镇群规划为基础,编制珠江东岸城镇群或是都市区的规划,通过这个规划取得对共同利益的共识,形成共同的行动目标和原则。通过规划明确需要共同实施的对策和开展的活动,以及共同推行的标准。这不是多做一个规划,而是要做好现有的规划。应该共同编制,突出重点,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将相关内容纳入或落实到各个地方的法定规划中去,分头组织实施。
东岸地区是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基础,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也是这个地方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为此,必须做好制造业发展转型这一课题。这次金融海啸以后很有生命力的国家都是有强大的制造业做支撑的,比方说德国。中国的制造业不是发展得很大、很好了,而是不够强,还没有成熟,它是更多地基于外部市场发展起来的,我们需要制造业转型,基于自己的市场来做硬做强,做出自己的品牌。
中国品牌要强大,除了技术优先,更多的是靠市场,特别是自主市场的培育。我们要通过建立自主品牌、培育自主市场来推动中国制造业发展路径的转型,提升在国际产业链上的地位。培育自主市场,就要定位内需来做企业,在“Made in china”和“Create in China”之间有一个桥梁,这就是“Made for china”。机会在哪里?中国是快速城镇化的国家,本地区和国家对城市建设的材料、技术和产品有很大的需求,是中国制造业实现发展转型的一个主要市场。
深莞惠合作就是要整合三市的优势,发挥珠江东岸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机制上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为民营经济发展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更加先进、更加绿色、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自主市场,同时形成自己的强势品牌。
比亚迪电子有限公司财务总监 朱爱云
清洁能源 绿色梦想
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问题:一是能源紧缺;二是二氧化碳过度排放;三是空气污染。
先看一下能源紧缺的状况。2050年世界石油资源将接近枯竭,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的危机和枯竭终将不可避免。
再看二氧化碳过度排放。二氧化碳过度排放会引起“温室效应”,将导致全球性气候反常,灾害天气频发;全球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土地干旱、沙漠化问题恶化,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环境。气候变化成经济发展桎梏,发展低碳经济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
空气污染日趋严重,造成光化学污染、酸雨、噪音污染、热污染,空气变得污浊,污染形势严峻,对人类健康带来威胁。
要解决以上三大问题,必须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新能源产业是比亚迪的绿色梦想,比亚迪有三大绿色梦想:一是电动车;二是储能电站;三是太阳能电站。
全球第一款不依赖充电站的双模电动车比亚迪F3DM的上市吹响了解决能源紧缺、二氧化碳减排和环境污染三大问题的号角。在比亚迪双模电动车的过渡下,纯电动车时代亦不再遥远。2009年5月2日,比亚迪e6等多款车型亮相于“股神”巴菲特投资旗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投资年会。
比亚迪双模电动车F3DM是EV和HEV两种工作模式,短途用电,长途用油;纯电动模式城市运行状况下续驶里程大于60公里,足以满足日常使用;家庭220V充电,无需专业充电站; 晚间充电,用户经济,电网安全。
e6城市运行状况下续驶里程大于300公里功率200KW,百公里耗电19度,30分钟快充50%,1小时即可充足100%。今年5月,比亚迪e6纯电动出租车批量推出上路运营。
K9是继F3DM、e6之后的“新动力、新概念”电动车,完全使用电能、真正实现了零排放,这是比亚迪一直崇尚的“绿色、环保、科技”理念的实践,此次K9电动大巴的成功下线标志着比亚迪电动客车开始商业化运作。
储能电站方面,依托先进的铁电池技术,比亚迪电池储能电站有效解决了能源储存这一世界性难题。稳定风能、太阳能电站的输出功率,提高上网比例、增强电网安全性。比亚迪将太阳能技术与储能电站技术相结合的“硅铁战略”是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希望,利用储能电站存储太阳能电站产生的电能,实现太阳能的有效储存,突破时间和气候限制,这一战略将帮助我们实现能源结构的重大转变。
深圳是一座因改革开放而生、为改革开放而长的新城。今年,她迎来了而立之年的大礼:国务院批复了特区扩容的请示,这对深圳来说是一件历史性的大事,特区内外一体化对于珠江东岸一体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对于深莞惠合作的提速,都举足轻重。
比亚迪要继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探索新路,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深圳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而努力。
美国纽约环境协会执行总裁 Andy Darrell
合作目标应明确和可衡量
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实际上是可以齐头并进的。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有三方面的合作:一是政府之间的合作;二是政府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三是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合作。
要想合作成功,目标必须定得非常的明确、清晰,而且这些目标都是可衡量的。首先分享来自纽约的一些案例,尤其是关于政府部门合作的经验。纽约市的CBD区域总共有800万人口,但是纽约市再加上附近的区域,它总共有2000万人口。到2030年,在纽约市CBD地区将会增加100万人口,他们必须有住房、工作,也需要使用交通系统。问题是基础设施变得比较陈旧,而且非常拥挤;同时,全球气候变暖的威胁也非常严峻。
为了解决面对的这些挑战,纽约环境协会和纽约市政府合作,2007年,我们一起合作创立了一个长期的计划,主要是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这个计划包含非常具体的行动指导、行动纲领,也涵盖了和经济生活非常密切相关的领域,包括住房、水质量、交通系统、能源。
每年我们都会根据在这一年的表现、所做的事情做一个评估,所取得的成绩都会向公众汇报。每隔四年,我们都把计划、行动纲领做一次修改和调整,这样才能真正反映实际的情况。
分享一个与水有关的例子。纽约市有一条地下输送水道和附近一些小城市的水库相连接,以解决城市用水之需。如果水库附近的小城市开发土地的话,就会造成水库水质下降。如此,美国联邦政府就必须花100亿美元左右的成本来建造一个水的过滤工厂。
为了节省巨大的建设水过滤系统的成本,纽约市政府和小城市的市政府达成了协议,双方同意利用自然的系统来保护水的质量。纽约政府就给这些小城市经济补偿,这样一来有350万公顷开放的空间得以保持未开发状态。实际上优良水的质量是经济成功的关键,所以纽约市这样做自己经济方面得到了保障,而乡村地区也是因为和纽约市建立合作获得利益,这是一种双赢的状态。
再看一个例子。纽约市的大城区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环保目标,即在2030年的时候把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30%左右。我们所采取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建立一个数据库来衡量污染源,数据显示,有80%的污染是来自建筑物所使用的能源。还测量了一些社区的空气质量。研究表明,污染的情况在CBD区域最严重,最主要是因为能源消耗及交通所引起的污染。纽约市想把污染减少30%,必须在能源使用、交通系统、效率三个方面做得更好。这需要区域的合作,需要建立区域更好的基础设施。
我们推出一些激励性的奖励计划,激励公司和建筑物减少能源需求,结果减少能源需求高达40%。而只有区域间政府合作,才能确保相关建筑物都达到减少能源消耗的目标。2007年推出上述措施之后,在节能减排,减少温室气体污染方面达到了减少3%。在交通系统方面,纽约有好几个专门的机构,负责区域之间的合作,区域之间的投资协调工作。
(谭建伟 虞海霞)
区域合作从具体项目开始
“东岸论坛”嘉宾对话侧记
深莞惠区域合作首先应做什么?可以从哪些具体的项目开始?这是“东岸论坛”嘉宾对话环节的中心议题。
10月31日下午,“东岸论坛”首先展开了专家对话。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顾朝林、凤凰卫视财经评论员朱文晖、深圳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聂新平面对面探讨,甚至交锋。
主持人代表听众发问:三市合作首先应做什么?顾朝林认为,从都市圈发展的阶段来说,深圳、东莞和惠州的一体化没有开始或是刚刚才开始。深圳、东莞和惠州在国家经济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必须承担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角色,这个角色就是要向大都市区,向未来的巨型城市区发展。
“顾教授讲的是很宏观、理论的东西,我比较关注务实、操作的层面。”聂新平说,纽约经过三次规划调整,前面两次向郊区扩散和建立多中心的试验,实际上都没有取得成功。最后一次是再中心化的策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未来的深莞惠一体化中,应该把这个策略发挥好,实行再连接、再中心化。把深圳、东莞、惠州交通连接好,降低交易成本。同时,提升深圳本身的城市功能,做强自己,促进资源的聚集,促进深圳服务功能的发挥。一是发挥前海辐射功能,把深圳世界级中心城市的作用在深莞惠一体化过程中发挥好。二是在莲塘口岸开通以后,在东部要有类似前海这样的片区,主要是发展产业,如石化、汽车。我们设想,深莞惠一体化的路径是,以规划、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为抓手,首先建成通勤区,然后形成产业、经济的一体化,最后达到体制、机制和生态环境、社会公共服务的一体化。
“我大部分不同意你的意见。” 顾朝林“抢”过话筒说,深圳、东莞、惠州都市区应是多中心、网络状的都市区,而不是单中心的,如果用单中心来做,是不可能做成的。
思想的碰撞,意见的交锋,在东岸对话环节中也有淋漓尽致的表现。参与对话的嘉宾包括广东省住建厅副厅长蔡瀛、深莞惠及香港规划部门的代表。
惠州市住建局副局长施为学说,惠州的总体规划联席会基本审议通过了,在三市规划对接方面,尤其是基础设施对接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下一步,正在酝酿打造一个合作示范区,估计占地面积在80-110平方公里左右。
东莞市规划局总规划师陈志军介绍,近五年东莞在规划上主要做了四项工作,一是“强心”,就是强化城市中心。二是宜居,在城市绿道、生态保护区,以及生产、生活服务方面的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三是内畅,包括交通、通讯,还有部门间的沟通。四是外连,通过东部、南部和中部三个轨道枢纽,加强和其他城市的互联互通。
“深莞惠合作已经做了很多事情,不过,我个人的感觉是还不够,还不够强。区域合作总的来讲是一件好事情,重要的是怎么做,怎么样做得更好。”深圳市规划国土委副主任许重光认为,三市的总体规划,还是缺乏整体性的,还需要从更高的层次,更战略的眼光,看待共同发展,要形成重点战略,开始一些重点行动。
蔡瀛表示,三市合作应该更实在些,从实实在在的做事过程中探索一些合作的机制。比如,在区域发展中怎样保护绿色的空间,怎样建成低碳的示范区、生态工业区,还有,一些基础设施怎样共建共享,怎样网络化、优质化。“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合作机制。一句话,合作先要具体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