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央党校教授解读包容性增长:惠及各国人民
时间:2010-11-01 11:39:38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 曹新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其主旨是,世界各国要在深化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包容性增长,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包容性增长理念的提出不仅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平衡增长以及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中国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实现包容性增长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

  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它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发展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应对使世界各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世界经济形势好转的基础并不牢固,推动世界经济全面恢复增长还面临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如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重大自然安全等全球性问题,这些对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和长远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有鉴于此,胡锦涛主席强调,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要推动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有效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各国各地区必须团结一致,秉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深化交流合作,协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更好地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更好地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为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实现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创造就业机会,造福广大民众,是世界各国需要共同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根本目的是要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然而,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发展带来空前的机遇,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分工大发展、产业大转移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大流动,对于弥补发展中国家国内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缺口,实现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整个经济发展都非常有利。经济全球化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

  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资金、技术、市场和资源方面的争夺,也加剧了一些国家内部的贫富矛盾,引起社会冲突。

  但是,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一个国家既无法反对,也无法回避,惟一的办法就是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潮中,世界各国深化合作交流,拓展合作空间,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实行正确的政策,采取有力的措施,扬长避短,实现包容性增长,变不利为有利,变负面影响为正面影响,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求得本国利益最大化,不断朝着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目标迈进,不断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从而实现现代化。诚如胡锦涛主席所说,我们应该坚持发展经济,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加社会财富,不断为人民逐步过上富裕生活创造物质基础;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中国是包容性增长的实践者

  胡锦涛主席在强调深化世界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同时也指出,中国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倡导者,更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实践者。中国强调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本身就具有包容性增长的涵义。中国既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十一五”时期,中国取消农业税,结束了种田交税的历史;实行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实施标准更高的扶贫开发政策;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等,这些都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大事。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中,中国提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既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加大社会领域投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毋庸讳言,中国虽然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但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突出矛盾和挑战。

  中国将继续深刻认识加快发展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紧紧围绕全体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统筹安排生产活动和经济发展,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通过全体人民广泛参与的经济增长来使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状况得到全面改善;把消除贫困、扩大就业、消除歧视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实现社会公平和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始终坚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

  一句话,中国推进科学发展,实现包容性增长,就是把满足社会全体公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和有利于社会全体公民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