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肩负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大使命。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天津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多,经济总量小,基础比较薄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尤为迫切和艰巨。近年来,我们抓住难得的机遇,下大力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不移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动各项工作站在高起点、抢占制高点、达到高水平,有效地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经济总量、发展质量和效益都有了新的提高。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6.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9%,实际直接利用外资增长21.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4%,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今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8%,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实际直接利用外资增长2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7%,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1.5%。实践证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解决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必由之路。只要我们始终抓住不放,就会使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效益越来越好、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胡锦涛总书记对天津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我们紧紧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之策,着力构筑高端产业、自主创新、生态宜居三个高地,全力打好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五个攻坚战,不断提高发展水平,不断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
一、把滨海新区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区域,努力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上下功夫、见实效
加快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去年中央同意把滨海新区设为行政区,这是推动滨海新区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部署,标志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我们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把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全市之力,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努力增强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滨海新区经济总量已占全市一半以上,成为天津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引擎。2009年生产总值增长23.5%,高出全市7个百分点。
滨海新区要担负起带动天津发展、服务区域经济振兴的双重任务,必须率先带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当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我们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把滨海新区作为调结构、促转变的主战场和先行区,努力做到产业是高端的、环境是生态的、发展是可持续的。
一是在调整空间布局上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按照国家对滨海新区功能定位要求和天津市“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总体发展战略,确定新区“一核双港、九区支撑、龙头带动”发展策略,坚持项目集中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成建设的发展思路,搞好产业布局,编制完成9个产业功能区、11个重点地区和12个专项规划,实现了规划全覆盖。
二是在优化产业结构上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紧跟世界产业发展新趋势,以规模大、带动性强、技术水平高、影响长远的关键项目为载体,围绕建设高水平现代制造业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促进生产由高消耗向高效率、产品由粗加工向深加工、产业由低端向高端转变,打造高端产业聚集区。
三是在推进自主创新上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高水平研发转化基地建设,增强技术进步的引领效应,吸引海内外领军人才,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50个国家级研发中心、90个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组织实施100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其中4项为国家标志性项目,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7%。
四是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在金融、土地、涉外经济等方面大胆探索,用足用好先行先试政策,实施“一站式”全程通关,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聚集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等多种对外开放形态,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五是在建设生态城市上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加快6个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形成5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施水资源、大气环境治理等6大工程,搞好500平方公里南北生态环境区保护,加紧中新生态城建设,绿化覆盖率超过36%,空气质量好于二级天数稳定在300天以上。
六是在促进区域发展上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产业链、配套链、服务链为纽带,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协作机制,延伸政策效应,增强产业传导、技术扩散、服务辐射、创新示范功能。统筹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各郊区县联动协调发展,滨海新区加快推进功能区开发建设,中心城区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各郊区县加快建设农村居住社区、示范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形成多点支撑、多元增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与此同时,加强与环渤海地区和中西部的合作,努力做好服务工作。
二、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努力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下功夫、见实效
调整经济结构,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决定性意义。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推动三次产业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发展,全力打造具有科技创新力、市场竞争力、区域带动力和产业聚集力的高端产业集群,使经济增长真正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全市经济结构正在发生质的变化。调高调优第一产业,大力发展都市高效绿色农业,高水平大规模推进设施农业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以优势支柱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国防科技和轻工纺织等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超过90%,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今年上半年达到95%。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集中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发展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农村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2009年增长15.2%,为近年来最好水平,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3%,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要把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落到实处,必须选择突破口和切入点。我们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着力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下功夫,培育壮大以空客A320、直升机、无人驾驶飞机、新型运载火箭、卫星有效载荷“三机一箭一星”为代表的航空航天产业,以集成电路芯片、百万亿次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高清数字电视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抗生素、胰岛素、皮质激素和氨基酸“三素一酸”、干细胞储存移植、生物芯片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绿色储能电池、纳米材料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成为我市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预计到2011年,这些产业将实现产值4500亿元,逐步成为推动天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导力量。
我们不仅积极做好增量这个“加法”,还坚决做好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设备及产品这个“减法”。两年多来已累计淘汰450万吨小钢铁、195万吨小水泥、150万重箱小玻璃、7.5万吨小造纸、1.8万吨小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任务。坚持节能减排不松劲,今年关停小火电机组12.5万千瓦,淘汰小钢铁89.2万吨、小水泥60万吨;明年再关停小火电机组20万千瓦,确保没有国家明令限制的“五小”企业。
三、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努力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见实效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本出路在自主创新。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竞争力越来越成为最核心的竞争力,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我们只有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加快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构筑具有聚集、示范、影响和辐射作用的自主创新高地,才能带动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推进技术研发自主化。实施科技原创地工程,瞄准科技发展前沿,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集中力量组织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开发更多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居国际或国内领先地位的新产品,培育曙光、赛象、膜天膜等一批自主高新技术品牌。
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产业化领航区工程,抓好80个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加快国家级软件、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以及半导体照明、民用航空航天、膜材料等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物联网产业,培育高端电子、节能环保等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国家科技计划重大成果转化密集区和中央科研院所研发转化密集区,促进产业和企业群体规模化发展,推动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推进平台建设多元化。实施创新平台聚集区工程,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多渠道、多层次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31个国家级和部级重点实验室、2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建成1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10个产业技术研发平台。
推进创新人才聚集化。实施高端人才聚集地工程,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坚持用产业凝聚人才、用项目吸引人才、用事业激励人才,启动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千人计划”,充分发挥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的作用。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
四、把改革开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努力在完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见实效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大的魄力,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改革,切实破除体制性障碍,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源泉。我们大力推进滨海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精简高效统一的行政架构,赋予新区更大的自主发展权、自主改革权、自主创新权,形成新区的事在新区办的运行机制,为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入强劲动力。广泛开展“解难题、促转变、上水平”活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效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级审批事项从1033项减少到495项,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坚持金融改革创新与金融风险防范并重,通过公司整合、资源整合和项目整合,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界限,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大力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落实、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打造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扩大全方位开放,以开放促发展、促调整、促转变,提升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面向社会公开选拔344名局处级领导干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健全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以正确政绩观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
五、把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努力在建设和谐城市上下功夫、见实效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社会发展特别是民生领域工作密切相关。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也是扩大国内需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我们注重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来谋划发展,把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内需、调结构的重点,通过改善民生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每年实施20项民心工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经济发展的成果、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效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群众,凝聚民心民气。去年全市用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整治等与民生直接有关的支出475亿元,增长30%。
着力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扩大住房保障政策覆盖面,在前两年建设1355万平方米、为29万户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困难的基础上,今年再为16万户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通过项目拉动就业、创业带动就业等一系列措施,保持就业稳定增长,去年新增就业4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今年新增就业4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制定实施增加群众收入18项措施和解决困难群众生活10条意见,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提高保障水平和统筹层次,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居民社会保险一体化。
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职业教育优化发展、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加快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和海河教育园区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用药价格平均下降25%,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打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攻坚战,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高水平建设天津文化中心等重大文化项目,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产品创新,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实力,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努力推动和谐城市建设。坚持城市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促进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社会承受的良性互动。坚持为民、利民、便民,切实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为子孙后代留精品,为未来发展留余地。深入开展“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活动,制定实施城市管理规定,在奋战两个150天基础上,继续奋战300天,大规模综合整治市容环境,全面提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形成大气洋气、清新亮丽、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城市风格,努力把天津建成独具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加快落实生态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绿色天津建设,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加强平安天津建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打好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攻坚战,促进城市有序和谐。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是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我们清醒认识到,天津的工作离中央的要求相差甚远,与先进省区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务必时刻居安思危,决不满足,决不松懈,决不畏难,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不断开创天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