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保障房建设应回归以人为本
时间:2015-01-22 16:25:50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龙敏飞 
    据报道,全国保障房建设的典型、青岛市重点民生项目,包含公共租赁房3797套、限价商品房6253套的青岛白沙湾保障房社区正在变为一座空城。其中公开销售的限价房从2012年年底公开销售至今,仅收到不足200份申请。此外陕西、河南等多地保障房空置现象也大量存在。(1月21日《京华时报》)

    当下的现实,的确充满矛盾。一方面是有人没房住,另一方面则是有房没人住;一方面是资金的捉襟见肘,另一方面又是房屋资源闲置——保障房“晒太阳”、保障房小区成“空城”。本来,保障房建设的善意初衷是为让“居者有其屋”。遗憾的是,当前的保障房建设,却有些走偏了,迈入了“唯数量是论”的尴尬。

    眼下一些保障房建设,似乎处于一个谁都不满意的境地。对申请者而言,繁琐的程序、严格的条件、偏远的地段,都是其给予差评的理由;对政府部门而言,其不仅没有“高价卖地”,还需要自己补贴,最终还费力不讨好;对承建商而言,其不仅要减损不少利益,还要饱受社会各界的质疑。一项民生工程,何以变成“多方不讨好”的闹心工程呢?这在于规划者对民众缺乏必要的服务意识,其虽然建了保障房,但只是为了给政策凑数交差。

    在这样的一种境况下,保障房又怎么可能建好呢?只有让申请者在保障房的建设过程中有足够的表达权、参与权与监督权,保障房建好之后才不会成为“纸上画饼”。以此审视可知,对于保障房,要“重建设更要重分配”、“重数量也要重质量”。众所周知,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我国将新建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这是数量上的硬性要求,与此同时,在监管与问责上应及时跟上。

    再次强调的是:保障房的建设,理应是“以人为本”——保证申请者入住后,不仅离市区较近、不能太偏远,还要有必要的配套设施,以确保他们最起码的生活条件,只有让其回归“以人为本”,并有必要的监管与问责机制相辅助,保障房的建设才能坐实“保障”之名。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