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我眼中的昙华林
时间:2014-12-10 09:29:21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Markus Dammann  

eb0e84d25433a365db911600463928e5.jpg

编者按:

  Markus Dammann(唐茂坤),一位来自柏林经济学院(Berl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Law)公共管理专业毕业、德国国际发展合作组织(Germa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ooperation)实习奖学金的获得者,如今,他“入驻”昙华林并以其专业为昙华林的发展建言献策。与Markus的“对话”虽存在语言障碍,但从他细腻的笔触中,我们得以从专业的街区治理领域去重新审视昙华林的现在与未来以及她对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意义。在此,也特别感谢Markus的导师,城市空间研究专家章牧先生的协调和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因为工作原因我来到了昙华林,在来中国前,我曾在非洲和巴西的社区中工作过,巴西的街区文化非常活跃,也让我了解到这些街区的存在对整个社会的重要意义。巴西人的身份特征大部分都来自于街区文化:热情的桑巴音乐下,里约热内卢的狂欢节是不同街区内桑巴学校斗艺的场所,艺术家、足球明星成长在街区中,潮流音乐和时尚文化萌芽于街区里。在巴西,被讨论最多的话题是新兴中产阶级,尤其是由传统街区中当地商户所构成的中产阶级下层,他们构成了新型商业合作伙伴和新兴消费阶级,为巴西城市近来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鲜活力。

  在中国,恰恰相反,我看到的是这个国家正逐渐丢失自己宝贵的街区文化。在大刀阔斧的城市化进程中,非但没有对当地街区社会、经济、文化根基进行保护,反而将原有建筑东拆西破,用硕大的区块与超宽的道路截断了老城区原有的文化命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昙华林就显得更加迷人,因为她不仅光鲜的存活了下来,还由于年轻一代新鲜活力的注入而使其文化再度繁荣。因此我便想走近昙华林,想了解她与其他老城区到底有何不同?又是如何繁荣起来的?我相信昙华林街区是个很好的示范,她是当代中国社会最为缺失的古老文化街区,她给予了成长中的新一代年轻人鲜明的身份特征,这也正是有素养的新一代中国城市人在逐渐寻求的、用消费的快感所满足不了的东西。中国社会同样需要低碳的城市和邻里构筑,昙华林虽然没有高楼林立,但人口却高度密集,因为她没有用过宽的街道和大面积的停车场占用人的生存空间,她混合式的结构和较短的出行距离,为不用车辆就能满足每日需求的低碳生活方式创造了条件。我觉得,保留低碳社区也理应纳入中国最新“向污染宣战”的战略中。

  昙华林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个地方很真实。”据我了解,在中国有很多类似的古老街巷,当地政府都倡导要复兴的口号,然而最终它们多数都变成了如迪士尼乐园般的人造街区,仅有一些后建的、徒有其表的伪古建,还有一些地方专为游客建立了毫无当地文化色彩、只卖旅游纪念品的游乐区。而到了昙华林的那一刻,我顿时感受到了来自当地年轻人和艺术家为其带来的活力和充满创意的气息,我推荐旅行者们去背后的小巷转转,在那里,你能看到许多精致古典的建筑,她们还在冬眠,等待有人来唤醒。

  作为一名公共管理项目经理,我也发现,昙华林所在的当地政府需要的是一个社区管理的概念。老城区的根基所在不仅是有形的建筑,更在于她的居民和当地的生活方式,如若规划得当,这里的公共区域中还有很大的、亟待挖掘的潜力和空间。目前昙华林只有中央街道的管理达到一定水平,而越深入走近小巷,就发现政府投入的力度越少。交通、停车、绿化、市场区域、街灯、非法建筑及街道卫生等问题都亟需一个完整高效的组织管理和严肃的法律监管。目前人员已有编制,将不会有很多额外的支出:我看到工作人员已经在街区执勤,也许是出于缺乏政府和社会支持的缘故,我当时看到街巷中的几名执勤人员并不大管事。

  在对如昙华林等一些历史街区的治理与开发上,我认为,政府和社区街道应坐下来一起讨论解决办法,用大范围的、与公众对话互动的方式宣布即将出台的政策变化,首先联手去帮助当地居民逐渐适应新策新规,而后再严格通力执行,这将是一个十分经济的组织清理街区的方式。如果这些小巷更加吸引游客的话,便为在这里建立新企业创造了动力,这也将同时带动其他街巷的发展,因为企业一般都很重视保护自己办公的建筑,对外界的开放也会使这里的居民更加注重自己的生活形象。如果政府缺乏资金进行大规模拆迁、新建房屋,那么合理的方法就是把重建的费用外包到私人和市民的身上,如此一来,政府在原则上只需要引导这一自身驱动的进程,这一进程还将因年青一代(业主)的接管而加速,使这里变成一个更富生命力的社区。在建筑维护方面,则应专注于维系这个自发的过程,只做必要的、最小范围内的干涉。

  在对历史古城的治理上,德国也有很好的例子。我长大的城市——雷根斯堡,就规划管理的很好,在那里老城区也是一个混合功能区,人们住在老房子里,得到了税收激励的私人投资商则对这些古建进行修复。那里的人们不需要总是开车,因为生活所需的一切都在不远的距离,可以通过步行、自行车或公共交通方式获得。车辆所有者享有特权,可以把车子停在古建筑旁单独设计出的停车设施内,他们连同当地企业都有权暂时进入街道去装卸货物,但古城区有严格的停车时限,一旦超时,车辆就会被拖出,车主也会被罚款,同时,车辆行驶在行人区必须以人步行的速度前进,这一点也被严格执行。

  然而,在20年前,雷根斯堡还是一个被忽视的地方性小城。上世纪80年代,政府曾计划拆掉大面积古建,建造高速公路和新街区,幸运的是,由于当时资金匮乏,政府未能成功实施这一计划,而后不久,德国中央政府在雷根斯堡建立了大学和其他公共设施,吸引了如西门子、宝马、欧司朗在内的大规模德国企业。由于私营业主投资修复古建这一经济模式的兴起,这座古城吸引了越来越多企业的入驻,现如今,即使已占有德国最高的人均GDP,雷根斯堡依然是德国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之一,是老城区的复兴才让她有了今天的一切。当经济发展了,投资便不请自来,如同当今的中国一样,政府需要做的仅仅是提供一些经济上的激励机制,如在历史遗产上的税收减免,以及合理的规划公共区域,整顿公共秩序等。

  另一个例子是里约热内卢的贫民街区,当地叫做“法福拉斯”,我工作的所在地是其中一个著名社区“多娜玛塔”,它和昙华林之间的相似之处在于,也有许多由当地居民自己修建的、非法的、不安全的建筑物。多年来,巴西政府并未意识到这片社区的重要性,还曾试图将其拆毁,遣散当地居民,把空地卖给地产商,政府这一政策带来的结果便是大大小小的棚户区一夜间覆盖了城市的各个角落。如今,政府意识到这一政策的失败,认为当务之急应是顺应社区原有风貌,使其在规范的模式下发展,所以派遣了工程师到棚户区去鉴定当地建筑哪些需要改动,以符合巴西相关建筑标准及法规要求,这一措施使公共秩序及卫生问题都得到了高度重视,这些棚户区逐渐变成了规范的城市。“多娜玛塔”与城市规划单元不同之处在于,是社会化、经济化的进程促其变成了有机、可持续的紧凑社区,如今“多娜玛塔”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吸引人,一些富人、甚至外国人都搬去那里居住。这样的方法在原则上同样适用于昙华林街区。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