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5年04月12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历史街区复兴是一个有机复杂过程
时间:2014-12-09 16:43:58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许启彤 

cac1fbf8fc80e85cb1276764c6b7a0cb.jpg

许启彤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副区长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历史街区改造有两种选择:要么大拆大建,拆旧建新,导致面目全非;要么怕担骂名,无所作为,坐视不管,让其自生自灭。这两种选择容易走向两个极端,历史街区的命运可想而知。

  在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大背景下,包括昙华林在内的武昌古城复兴定位于“武汉的精神高地、都市人灵魂的安放地”。 昙华林是武汉历史文化最为集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老街区,是武昌古城的文脉所在,她是一处折射武昌千年古城历史、再现中国近代百年风云的历史文化区域,被誉为近现代史的活教科书,其历史底蕴深广、文化资源丰富、中西文化交融都是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对于我们认识城市、认识文化具有百科全书的价值。这样的定位和历史使命,注定“逼迫”昙华林改造需要探索一条新路。

  作为中国大城市核心区中为数不多的历史风貌尚存的街区,昙华林被武汉市列为市里六大历史文化风貌区之首,是武昌区最重要最紧迫的文化产业开发项目。然而此前,昙华林一带许多历史建筑被人为毁坏,历史文化名城的组成元素迅速消失。一些专家和有识之士呼吁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这类建筑的保护。

  湖北省及武汉市政府非常重视昙华林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改造。自2004年起,在省市领导的主持推动下,在区政协的积极呼吁下,市区两级政府正式启动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抢救保护工作,按照 “保护为主、适度发展”的指导方针,制定出台《昙华林历史街区保护和利用控制规划》,规划总面积约为104.1公顷(约1.02平方公里)。积极筹措资金1.3亿元,分三期实施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综合整治工程。近期市区又投入近2亿元,对昙华林道路基础设施、优秀历史建筑进行全面改造和保护修缮,吸引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艺术家进驻和一大批年轻的时尚达人走进昙华林,创办个人创意工作室,街区艺术氛围日渐浓厚,逐步形成集雕塑、书画、陶艺、汉绣、摄影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艺术片区。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源自民间发起的文物保护情怀,政府紧跟规划并进行基础设施改造,接着是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如果单纯从形式和步骤上看,这与全国众多的历史街区似乎没什么两样。然而,对于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我们不纠结于历史,也不屈从于现在,而是怀着“敬畏而又审慎”的态度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向前推进。

  为了获取更优的保护改造路径,我们对于将昙华林作为一个“旧城改造项目”外科手术式的做法,非常慎重。曾有人多次提议花多少亿元将昙华林打造成一个别样的街区,我们都按兵未动。我们不断调整昙华林保护与发展的主体、不断地调查研究、不断地调整定位,并且以开放的姿态招善智,倾听与考察其他城市的实践。

  对待昙华林这样的街区,单纯以“保护”、“改造”、“更新”的手段都嫌片面,一定是融保护与复兴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根据武昌区委、区政府的初步设想,按照“活化的城市基因,时尚的人文生活,和谐的公民社会”的思路,对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深度打造,力求在保留原住民生活氛围的基础上,有序植入先进产业、现代文化,实现城市有机更新、融合发展。

  所以,昙华林的保护与复兴是立体的,除了历史建筑的修缮利用、街区立面的整治,更多的应该是治理方式的创新、内部运作机制的激活。我们考虑让广泛的社会力量、街区原住民都参与到这项复兴工程之中,一起在这里打造一个协同善治的样本,让街区的面貌、群众、生活都得到可持续的更新与发展。这就意味着,昙华林将保留老传统街区的肌理,又满足现代产业功能,让艺术家与原住民在同一天空下和谐共处。我们尊重昙华林自然生长的精神,帮助她生存发展而不是代替作主,这是资本的力量和政府的力量都不能简单达到的愿景。

  构筑活化的城市文化基因,引领时尚的人文生活,构建和谐的公民社会,这是武昌探索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的具体思路。在此具体阐述一下——

  第一,构筑活化的城市基因。为什么昙华林是活化的城市基因?武汉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城市,尤其是我们反复强调张之洞时代,从1861年汉口开埠形成中外交流,到1890年张之洞开始执政湖北,再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是50年时间。在这半个世纪里,武汉在全国的地位是“驾乎津门,直逼沪上”。从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力看,武汉在中国首屈一指,是一座受到尊重的城市。而武汉当年的城市基因,张之洞所做的伟大事业,其基本源流都在昙华林诞生。昙华林是历史记忆的存储器,了解过去,是为了让武汉重新崛起和复兴。所以,我们要把昙华林变成活化的城市基因,让每一个武汉人或者来到武汉的人都知道,这里是真正的武汉精神所在。

  第二,引领时尚的人文生活。时尚的人文生活听起来比较普通,只是一种状态的描述,但我要表达的意思首先是一种人文生活,它不是一个普通的商业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为什么要时尚的人文生活?这里的时尚不仅仅是指背着LV的包、扎一个爱马仕的皮带,我们应该生活在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我们要通过昙华林这个阵地,从光阴的深处,找到我们的前世今生和将来,我们与历史同在,与这座城市同在,这才是时尚的人文生活。

  行走在武汉的大街上,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知名的综合体,有奢侈品店、专卖店,包括一些陌生的外来品牌。但对很多人来说这些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东西其实是一个傲慢的贵族,跟自己没一点关系。然而,昙华林虽然只是小街陋巷,也不现代化,但她是有素养的知识女性,能交朋友。因此,当我们来到昙华林会觉得她可触碰,很温暖,就像一个可爱的邻家女孩让人很近亲,这正是武汉所需要的。武汉需要昙华林,昙华林更需要武汉。

  第三,构建和谐的公民社会。这句话比较复杂,它有两个重大的背景:第一个背景是我们即将进入世界经济中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我们现在人均GDP是6000美元,预计人均GDP到8000美元就要进入“中等收入陷阱”,这是一个客观的经济规律。第二个背景是中国现在是全世界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国家。那么,在这两个背景下会发生什么现象呢?“中等收入陷阱”带来的是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动荡,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治理;而快速的城市化将改变我们整个城市的功能。那么,文化艺术区域在这两个背景当中起到什么作用?第一个作用是我们在即将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时候,应该通过文化、艺术使这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第二个作用是我们通过历史文化街区的社会构建,使它成为城市最具活力的一部分,成为我们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机制,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和整个城市化多元体制的和谐。

  如何抓好和谐社会建设?我们以社区为平台,对昙华林协同善治的社会形态进行专题研究,提出建设思路,形成基本框架,组织高校社团、社会公益组织、中小学校师生、社区民众、民间热心人士,成立若干社会组织,广泛开展“拯救昙华林”、“昙华时光夏令营”、“昙话教育校本课程”、“对话历史艺术沙龙”等各种社会活动,整合社会资源,让各类参与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社会组织各尽其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形成公民社会的广泛参与氛围和组织架构雏形。同时,文旅公司与粮道街办事处紧密联动,开始从艺术区的管理转到整个社区的共治,一个拥有厚重历史、重新焕发新生的城市文化街区正在发育成长。

  正是在一系列持续的改造工作中,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以其丰富性和复杂性倒逼政府完善城市管理职能,从管理向治理转型。可以这样说,不是武昌区打造了昙华林,而是在实践中昙华林教育了武昌区。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历史文化街区是非常复杂的有机体,其保护复兴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单纯简单地拆旧建新,而是需要继承和创新。我们应该敬畏城市、敬畏历史,向它们学习。在学习和敬畏的过程中,让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昙华林是我们的老师。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