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结束后,媒体只报道了62个试点城市(镇)的数量,没有具体的名单,笔者曾试图通过内部途径搞到这个名单,但无功而返。
曾有媒体质疑新型城镇化试点“争抢”只为优惠政策?足见新型城镇化试点是个抢手货,有专家对这种“争抢”现象表示理解,因为“成了国家级试点,很多优惠政策就能‘不争自来’,国家的资金扶持也会倾斜。”有的地方政府对镇改市、县改市的兴趣特别大,以为这意味着地方政府管理权限的扩大,拥有更多的财政资源以及获得更多的土地利用指标等。
对此笔者实在不敢苟同,因为本次新型城镇化试点的任务十分艰巨,解决好大城市的“瘦身”与中小城市(镇)的“补钙”问题是重中之重,如果仅仅为了“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这等蝇头小利,对解决外来人口市民化的户籍、住房、教育及社会保障等问题置若罔闻,实乃祸国殃民之举。
回顾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历程,可以说基本上处于无序的城市扩张状态之中,中小城市(镇)的发展不被重视,而农村的建设更是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于是乎就出现了“城市建设得不像城市,农村建设得不像农村”的不和谐现象。
以北京为代表的直辖市、省会城市把自身的行政权力资源用到了极致——“胡吃海喝”,把医疗卫生、文化教育、通信交通等城市“营养品”贪婪地塞进肚里,唯我独享,不知不觉地把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喂成一个个肥胖硕大的大型城市,甚至是巨型城市,从而被雾霾、堵车、内涝、高房价等城市病所困扰。因此,如何瘦身是这些患有“肥胖症”城市试点必须直面的难题。
然而,在中国的上千万个中小城市(镇)却是另一番景象,他们因城市的行政级别低、城市(镇)规模小往往被上级所忽视,一方面,中小城市(镇)本应按人口规模配置的医疗卫生、文化教育、通信交通等城市“营养品”被上级城市所独享,另一方面,按人口标准配置的基础设施专项资金往往被截留或挪作他用,大多被用于修建大广场或者豪华办公楼。于是乎,我们的中小城市(镇)一个个“骨瘦如柴”,有的甚至还要“小牛拉大车”——一个街道或小镇的编制,却要管理几十万流动人口的“吃喝拉撒睡”。可见,如何调理这些“营养不良”的中小城市(镇),给他们强身壮体、合理补钙,让他们发挥在城镇化进程中应有的作用应是本次试点的应有之义。
古人云“郡县治,则天下安”,很是适用于当代中国的城镇化。我们相信当公共服务资源的城乡共享原则照进现实之际,也就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达成共识,阔步前行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