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8-18 21:52:54
来源:北青报 作者:然玉
16日,一对北京夫妻在乌镇景区旅游时,遭到保安殴打。夫妻俩购买了景区内民宅商户的雨披,保安要求他们退还时,双方发生肢体冲突。当地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之所以发生肢体冲突,是因为乌镇景区内有“禁商”规定。乌镇旅游开发公司董事长曾透露,为了不让古镇变成小商品市场,公司不允许当地百姓自由开店。在景区内,一旦发现违规经营商户,将进行规劝和制止。
一个雨披招来拳脚之祸,而后行走乌镇浪漫不再,只剩下莫名的惊诧和愤怒。谁曾想,以“捍卫原生态”为噱头的禁商政策,竟导致了对游客的人身伤害。就此,文明与野蛮的转化,发生得这般突兀、这般荒诞……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社会内,古镇选择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当然很可以理解。只是,无论选择走哪条路,对居民和游客合法权益的尊重,永远是最底线的游戏规则。一旦以暴力手段,维护起某种有争议的秩序,总难免麻烦不断。
在乌镇,禁商规定由来已久,而由此引发殴斗,却鲜有耳闻。这或许意味着,“雨披殴打事件”,只是一个极端偶然的意外。可以想见,更多时候,当地执法巡查队,仍然能有效地掌控事态。然而,我们并不清楚,看似霸道的禁商要求,是如何得到贯彻执行的?是通过日复一日的巡逻查禁,形成了某种高压严打的架势,从而让小镇百姓不敢营商?抑或是,签订协议、事先约定,以景区收益分享等经济激励,来换取当地居民的彻底支持?
古镇旅游业,固然要规避过度商业化,却也不该抽空街巷的世俗烟火气。如果说,严格禁止居民营商,才能捍卫乌镇的原汁原味,这显然是一种偏执的错觉……其实,在一系列古镇发展样本中,无论“彻底的失序”还是“僵化的有序”,根源都在于所谓保护与开发,未能充分赋予当地居民参与机会,未能引导他们自我立约、自我管理——在乌镇,外来的专业营销团队,垄断了古镇的规划、经营权力,土生土长的“原住民”,俨然成了可有可无的边缘人。
一面禁止居民开店、百姓经商,另一面却大建商铺高价拍租,乌镇旅游开发公司采取排他性的专营模式,有效地规避了内部竞争压价,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当地租金推至高位。更精明的是,掩藏在“保护古镇原貌”的幌子下,此一疑似“价格垄断”的行径,也似乎变得冠冕堂皇起来。在这种垄断式的经营和定价模式内,当地居民到底获得了多少回报,外人不得而知。但陆续发生的居民贩售事件或可说明,现有的利益分配方案,并未深孚众望。
说到底,古镇的良序发展,终究要仰赖古镇人的戮力同心,仰赖由市井百态所建构的、有生命的生活图景。过于露骨的资本算计,过于激进的管控清理,只会抽离古镇的原本魅力,招致游客反感而已。就此而言,身处剑拔弩张的紧张空气中,一场关于雨披的拳脚官司,也许只是必然会有的擦枪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