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网讯 针对目前有些地方不顾缺水的实际情况大建人工水景,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应该相信,大景观水面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政府不可能继续无视科学、民生,大搞景观建设和形象工程,而且政府也不可能总像过去一样有钱。”
近年来,北方城市陆续上马的大型人工湖景观遭遇“饥渴”危机。文瀛湖就是一个典型——古称“文莺湖”,原是黄土高原少见的天然湖泊,距离大同古城约5公里。在工业开发和城市化的影响下,21世纪初,文瀛湖基本干涸,周边生态体系消失。2008年,大同启动新的城市规划,引入国际领先的城市景观设计理念,重建文瀛湖,试图将其打造为大同新城的城市名片。建成后的文瀛湖公园总占地686万平方米,其中水面面积达378.8万平方米,设有三个自然小岛、链岛、内外湖系、生态鸟岛和湿地。这个被英国景观协会授予“大型公共景观奖”的新兴城市景观,却随时面临再次干涸的风险。如今,文瀛湖已浅滩裸露,内湖萎缩、长草,水质恶化厉害,并初露富营养化现象。
与此同时,在山西、内蒙古、陕西、河南、宁夏等缺水的北方地区,“圈水造景”的人工湖也面临着“补水难”的问题。2009年底,一度是郑州城市名片的大型人工湖西流湖就已完全干涸。业内人士指出,热衷于人造大水景、点亮工程、造大广场,形成不必要的浪费,也背离生态城市建设的初衷。
李迪华曾说,在北方缺水城市建人工湖,湖底一般都是防渗的,目的是保持正常水位、减少补水费用,但这样必然会破坏水文和生态。同时,城市人工湖把水资源截留在城中,加剧了河流断流,造成地下水补给更加困难。